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下的大学生国防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2020-07-14邹桂祎李秋芬
邹桂祎 李秋芬
摘 要 新时代党中央对高校国防教育工作提出了的新要求,“三全育人”中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为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提供了新视角。高校在开展国防教育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取得了明显成绩也凸显出不足,基于“三全育人”的理念下,对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课程的理念站位、课程设置以及课程教学途径等方面进行全面建设,提高教学实效,建立课程建设长效机制。
关键词 三全育人 国防教育 课程建设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thought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i.e. all-round education, all-round education and all-round education,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ing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cours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made obvious achievements and highlighted deficiencie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rry out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in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courses, curriculum setting and teaching approaches,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establish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Keywords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course construction
我国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不断完善,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也凸显了一些不足。培养什么人,是国防教育课程体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推进国防课程体系建设要求高校所有教育工作者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国家为人民不断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国防教育工作的方向目标和根本使命。“三全育人”的理念为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提供了新视角。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贯彻到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去,对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课程的理念站位、课程设置以及课程教学途径等方面进行全面建设。
1 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
(1)对国防教育课程的认知不够。高校普遍存在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对国防教育课程的认知偏差,认为国防是人民解放军的事情,为树立国防人人有责的“大国防”思维,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偏重的军事技能训练,忽视军事理論教学。国防教育课程设置主要是新生入学的军训的军事技能训练、军事理论课、和集中的几场国防教育相关讲座为主,还没有将大学生国防教育课作为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的一门综合学科。同时国防军事理论课的教学由于受到专业师资不足、教程、书籍、场所等软硬件限制,致使对课程理论建设远远滞后于国防需要。根据现阶段高校教学大纲的规定军事理论课仅为36学时,军事技能训练为2周时间。教师队伍主要以外聘老师和本校的思政类教师为主,教师整体国防教育专业化程度不高,对军事知识以及时事新闻关注不够,对“大国防”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理念下的国防教育中应包含的内容了解不全面透彻,仅关注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传统安全领域的问题,国防教育的深度和维度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2)教育资源及教育模式单一。课堂教学的教育方法、教育模式单一、不够形象生动,课堂吸引力不足,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导致教学效果不好,高校国防教育在教学资源挖掘打造、相关辅助教学资料编写缺乏统一管理和顶层设计,国防教育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其教育模式还是以传统授课、讲座报告等形式为主,缺乏创新性。应用开展新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用教学方法缺乏教育针对性和生动性,吸引力。青年大学生对于国防知识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被充分激发,从而影响了高校的国防教育课程的工作效果。
(3)规范的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长效机制未形成。目前国防教育育人并未形成规范的育人的长效机制,缺乏整体规划,各教育环节没有衔接到位。国防教育课程体系没有清晰规划,以至于相应的科研积累不足,未形成完整的以必修课程为主体体系,公选课、通识课为补充多元化的课程形式,课程之间的整合不够。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有待提升,将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的融合性不强,保障国防教育课程实效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尚未建立,国防教育课程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
2 “三全育人”引领国防教育课程建设
(1)三全育人是全员育人的国防课程建设理念。全员育人要求全员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提高对国防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居安思危。改变部分教育工作者认为高校课程的主要工作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国防教育是军事理论相关教师的事的看法。使所有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挖掘国防教育的资源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增加他们的国防意识责任心,引导他们正确定位自我价值。
(2)三全育人是全方位育人的国防课程建设理念。全方位育人是指在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1]主要从国防校园文化建设,国防社会实践建设、国防网络文化建设将国防课程建设寓于其中。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的过程中融入国防教育理念,全方位育人的出现,给国防课程建设的实现路径提出了新的工作思路,也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更大的机遇与挑战。
(3)三全育人是全过程育人完善国防教育课程建设理念。实现国防教育课程的全程育人,是指从新生入学教育军训开始到学生修完课程完成答辩实现毕业离校,学校在每一个环节都潜心挖掘国防教育素材,精心设置课程,力争做到国防教育贯穿始终。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将要点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主动学习意识,使国防知识学习成为长期的自觉、自省、自进行为。
3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下的大学生国防课程建设的路径
(1)提高认识,在“三全育人”理念下树立“大国防”意识,完善课程设置。在国防教育的课程设置过程中,要将“军事理论课”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必修课程,同时开设国防教育相关的通识课和公共选修课,完善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同时将国防教育中国家安全观作为军事理论课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工作。同时,要将“总体国家安全观”具体化地切实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成为国防教育教学的具体内容,从而规范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切实使总体国家安全观在高校国防教育中的教学内容得到有效保证。
坚持“大国防”意识,将国防教学渗透到各学科教学。学校要加强引导积极组织各学科教师,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潜心钻研教材教辅等相关资料,针对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国防教育角度深入挖掘,积极引申,确定相关知识点、教育教学要素以及相互渗透结合点,实现国防教育课程和其他各科课程的交叉并进,同向同行。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罗万象的“大思政”,现在高校国防应有海纳百川的“大国防”思维。具有综合的视野的“大国防”课程设置,将不仅仅包含国防基本知识、军事理论及技能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与训练。还要最大限度的体系包容性,力求将历史文化、社会科学等知识贯穿其中。国家领土观和国家利益观是国防教育课程的设置中的重要元素,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自觉去维护国家民族公众的利益。[2]
(2)聚焦阵地,在“三全育人”理念下拓展育人途径,着力提升国防课程的实效。要立足国防教育的需求,系统设计课程国防育人、文化国防育人和网络国防育人活动方案,打通壁垒、无缝对接和同向同行。课堂是广大学生群体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认知的主要途径。课程国防育人指的是上好军事理论课,推动国防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文化国防育人指的是结合当今国防形势和师生成长需求,通过开展校园文化主题教育、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动国防教育的三全育人过程。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国防课程教育活动,结合国防形势变化,针对热点问题,开展国防教育系列讲座。以新时期我国国防形态新问题作为切入点,结合我国的对外战略进行解析,重视把国防教育的理念贯彻到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通过国防教育活动为牵引推动国防教育落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军事博物馆等国防军事教育基地,激发他们爱党爱国、拥党拥军的情怀。
网络国防育人指的是推动国防教育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遵循国防教育和互联网的双重规律,开展微思政通过微博、微信、校园网等新媒体平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防认识,通过名师在线课程建设,拓展网络国防空间,增强网络国防建设的实效。以学生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将国防教育内容融入以实现润物无声。着眼发挥国防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建立开放共享的线上、线下合作平台,构建面向师生的国防教育大课堂。
(3)提高站位,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国防课程建设长效机制。在国防教育过程中,建立课程建设长效育人机制是必要的保障加强以学生军训为主的各项国防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增强学校国防教育工作的领导力。课程建设需要长期开展研究,切实试试,合理保障才能实现较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建立长效育人机制,是紧抓国防教育教学的关键,是提高国防教育效果的有效手段。
建立长效的国防课程设置育人机制首先要对教学目标和内涵进行全面规划,创造实效性的国防教育课程育人环境及条件,进而建立长效育人机制。同时,明确分管领导制定规定,设专门机构负责经常性组织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国防教育课程设置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考核计划,定期研究工作内容、方法,通過不断进行课程设计更新,与时俱进,改进和完善国防教育教学方案和计划,在教学过程中传递社会国防安全知识,采用行之有效的课程教学方式,形成长效教育机制,从根本上提高国防课程教学质量。
伴随着新时代国家国防环境的变化,高校的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内容、方式应作出相应的调整,顺应国家安全战略是必然要求,在国防教育的核心和目标上要设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大国防观”格局。加大经费预算和政策支持,安排专职和兼职教师进行课程教育和组织各项国防教育活动,进而取得理想的国防教学效果,为长效国防课程育人机制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3]
参考文献
[1] 叶佳.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工作机制研究[J].高教学刊,2019(15).
[2] 杨冠英.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高校国防教育对策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1).
[3] 杨和文,陈袁碧莹.基于“三全育人”的理工类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8(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