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视域下大学生分层一体化思想引领模式探究
2020-07-14刘娟
刘娟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双一流”视域下大学生分层一体化思想引领的重要内涵,分析了分层一体化思想引领模式的价值观形成机理,通过明确大学生分层一体化思想引领的本体特征、目标设定、基本内容、实现路径、运行机制等,提出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大学生分层一体化思想引领模式,为推动“双一流”建设,促进一流人才培养提供新路径。
关键词 双一流 大学生 思想引领 分层一体化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t connot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guidance of the layered integr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uble first-class", analyzes the valu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mode of the ideological guidance of the layered integr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layered integr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y clarifying the on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goal setting, basic content, implementation path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ideological guidance of the layered integr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thought leading mode will provide a new way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 clas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first-class talents.
Keywords double first-class; college students; thought leading; layered integration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简称“双一流”)就是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归根结底要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就要求“双一流”建设要时刻保持鲜明的政治属性,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教育、创新意识培养,而且要重视理想信念教育、道德素质培养。[1]因此,将立德树人作为逻辑起点和根本要义的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是高校共青团发挥生力军作用的首要任务和核心内容,在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按照“系统规划、有效衔接、分层实施”的要求,对大学生分层一体化思想引领的理论及实践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1 大学生分层一体化思想引领的重要内涵
(1)思想引领。“思想”一方面指思想品格、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法律观念,另一方面指党团观念与信仰;“引领”为既指明方向,给予方向性的导向作用,又牵引前行,带动走向明确的方向。随着时代特征的变化,思想引领的内涵也相应变化且不断丰富,新时代背景下,“思想引领”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党团组织意识培养及其衔接为关键,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的改造与理论的武装,[2]使其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2)分层。“分层”即划分层次,本文在遵循教育规律、思政工作规律、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按照年级划分大学生不同层次,增强不同层次类别大学生思想引领的针对性。
(3)一体化。“一体化”指衔接各层次的符合大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思想意识形态形成规律及教育规律的连贯性、系统性探索,促进不同年级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整体谋划、系统设计和一体推进。
2 分层一体化思想引领价值观形成机理
(1)形象到逻辑:思想引领的应然之路。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需符合思维发展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逻辑,从象征互动到主动建构,其思维成长之路要循序渐进、讲求方法。感性认识是人基于感官或感觉延伸物形成的对外界事物的具体直接反映,理性认识是人类经由思维对客观事物形成的间接反映,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形象思维是对形象信息传递的客观形象体系进行感受的基础上,结合主观认识和情感进行识别并创造和描述形象的认识过程,逻辑思维是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反映客观现实的认识过程,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建构主义与象征性互动理论强调象征互动和主动建构的重要性。因此,高校思想引领工作应从大学生的具体经验和创新能力入手,遵循从形象到逻辑的应然之路。
(2)自在到自为:价值观形成的藕成性衔接。人们习惯首先以自发心态理解问题,当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从自发变为自觉,从主客体双向作用的实践活动中科学践行价值观。在家庭、学校、传媒等共同作用下,我国大学生从小接受理想信念教育,思想认识和朴素情感会随着成长发展而加深,从而主动认可并结合到自身的价值追求中。这便逐渐转变为自为认同的阶段,即在正确认知、情感共鸣的基础上,通过价值信念和价值意志使大学生个体自我价值意识同化,能自觉主动地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按照价值观规范进行实践。因此,价值观并非短期之内形成,而是在自在认知的基础上逐渐产生朴素感情到自觉认可,进而形成自为认同的真正转变。
(3)内化到外化:一体化发展的价值观定位。价值观是个体在自身不断社会化的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双向互动的结果,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价值观具有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特征。内化是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体认机制,外部事物向内部精神(即心理)及自觉行为转化的过程。在内化的基础上,因个体自身意识和需求、社会教化和规范的共同作用,個体会因内在确信而遵循自己的价值观去思考分析问题、评价审视事物、付诸实践行动,从而养成固定行为习惯并加以创新创造。因此,大学生一体化思想引领的定位是由形成基于深刻理解的体认机制(内化)到形成基于主动认知的发展机制(固化)到形成基于价值实践的创造机制(外化)的过程。
3 大学生分层一体化思想引领模式的建构
3.1 大学生思想引领的本体特征和目标设定
(1)本体特征。大学生年龄在19岁至23岁左右,处于成年早期,自我评价体系日趋成熟,能够从主观和客观、肯定和否定等方面对自我进行评价,开始具备在自觉基础上的自知之明,主动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概括反映,更从复杂性、特殊性方面初步辩证地对待事物,逻辑判断的思辨性显著提升,存在自尊和情感需要的多元性和个性的差异性,评价标准和审美评判更趋向主流意识形态,表现得自信阳光、积极向上,更加注重实践锻炼和创新创业,自我行为和生活安排体现出较强的自主性,能确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需在更高的理论层面和更广泛的实践层面对其深入思想引领。
(2)目标设定。从年级来看大学生的发展脉络,大一是塑造认知期,思想引领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大学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制定科学的生涯发展规划;大二是储备提升期,主要任务是引导大学生打牢专业基础,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大三是发展定位期,主要任务是引导大学生基本确定发展方向,抱有正确的入党动机;大四是冲刺转型期,主要任务是引导大学生实习锻炼,在职业工作中厚植家国情怀。因此,大学生思想引领的目标设定要依据不同年级从“专业认知—专业储备—能力提升—适应职场”的发展轨迹。
3.2 大学生思想引领的基本内容和实现路径
(1)基本内容。大学生思想引领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情国情为内容的理想信念教育,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道德品质为内容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开展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团史团情、基础团务为内容的党团认知认同教育以及审美情趣、法律观念的培养等。
(2)实现路径。大学生思想引领首先要突出价值塑造,发挥国家建设发展成就与英雄模范人物、校园朋辈典型等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增强其对国家民族发自内心的认同与热爱,激励大学生向榜样学习更好成长成才。其次,要注重深度融合,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传统方式与新兴技术有机结合,由思政部门拓展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充分实现思想引领工作的协同推进。最后,要体现多维关爱,通过全面促进大学生的学业提升、生涯发展、政治参与、心理健康、德育美育等,在服务其成长成才中增进认同。
3.3 大学生分层一体化思想引领模式的运行机制
(1)实施机制。大学生分层一体化思想引领要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和“大思政”工作格局下,秉持把握主线与分设内容相结合、全面覆盖与区别引导相结合、氛围熏陶与持续深入相结合、专业队伍与多方协同相结合的原则,以大学生为实施主体,各级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共青团组织及家庭、社会等其他相关主体形成合力,从突出主体性差异,统筹思政学科教学内容的一体化设计,明晰各阶段任务,做好实践教育活动内容的分层次设定,凝聚各部门合力,整合党政对口职能部门的相关性权责,营造正能量氛围,引导全社会关注大学生一体化成长等途径具体实施。
(2)保障机制。大学生分层一体化思想引领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组织保障和人员保障。制度保障上,政府要制定出台相关指导政策,高校要制定相应制度细则;组织保障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工作职责及评估考核机制,高校要建立齐抓共管运行机制,成立专项工作组,加大经费投入,加快教材研发,形成校内外协同联动;人员保障上,高校要明确专人负责,建设专业水平高的专职教师队伍并建立科研、教学、实践“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和评价体系。
(3)反馈机制。大学生分层一体化思想引领应建立以学校、学生为主体,大一—大四、学校思政部门—教学行政部门、社会—家庭—学校、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的信息反馈环路,思政课堂教学效果、第二课堂育人成效、师生自我反馈、社会评价等反馈方式为内容的反馈机制。
(4)督导机制。大学生分层一体化思想引领要建立督导机制,由学校进行内部督导,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督导,引入第三方参与督导评估工作等,建立各级督导体系;按照不同评估主体和不同层次学生合理设计评估内容;通过建立信息化平台,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学校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题交流等,畅通信息反馈渠道。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政专题项目“‘双一流背景下大学生分层一体化思想引领的理论及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8SJSZ350);2018年度江苏省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一流人才培养视阈下‘青马工程质量提升研究”(项目编号ZD2018016);扬州大学 2018年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流人才培养视阈下大学生分层一体化思想引领的理论及实践研究(项目编号 xjj2018-44)”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兴华,满泽阳,施佳欢.高校第二课堂思想引領模式对“双一流”建设中“立德树人”的意义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S1):115.
[2] 于洋.建立大学生一体化分层分类思想引领体系探索[J].新西部,2018(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