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纪录片解说的意境美

2020-07-14郭伟

新闻世界 2020年7期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意境美

郭伟

【摘    要】纪录片解说不仅要展现故事与事件的真实,还要向受众传达一定的人文关怀。因此,纪录片解说员要坚持客观表述与主观传达的有效平衡,将纪录片中的意境美充分展示出来,让受众体会到艺术的感染力,充分表达人文关怀。本文针对纪录片解说的意境美进行解读,探讨纪录片解说意境美的构建方法。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解说;意境美

文艺作品中的意境创造指的是对图景进行客观描述,并且融入相应的感情,进而营造出相关的艺术境界。而纪录片的解说则需要配合相关画面,以及同期声、音乐、音效乃至字幕提示等诸多元素,共同创造意境之美,这对解说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解说员应该准确定位自身在创作团队中的角色,并在展示语言个性的同时,与多工种合作,共同构建纪录片的意境美。

一、充分的想象力构建意境美

一部纪录片不仅包括画面元素,还包括解说、同期声、音乐、音效乃至字幕、特技等诸多元素。因此,纪录片的解说只有通过与纪录片相关的创作要素协调配合,才能形成纪录片的整体艺术感染力。在这个过程中,解说员只有发挥充分的想象力才能构建出意境美。

目前一般有两种配音方式:一是在录音间单独录播,再交给导演剪辑对应的相关画面;另一种是在录音棚播放画面,解说员根据画面节奏配音。后一种配音方式因为与画面同步进行,解说员能直观感受到纪录片的内容,能充分调动解说员的听觉和视觉感受,往往能激发解说员的创作激情。但现实中由于软硬件等诸多限制,很难进行同步解说。大多数情况下,解说员只能看稿解说,这就对解说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解说员一定要充分调动自身的想象力,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构建出意境美。播音学理论明确指出,情景再现主要指的是根据稿件所提供的相关材料,将人物情节、事件以及情绪等因素组合在一起,在解说员的脑海中能够形成相应的画面,从而表达出相应的情感,展示出应有的态度,从而营造出相应的情境。从本质上来说,这个过程就是有声语言的创作。对纪录片进行解说时,为了实现情景再现需要对文字进行灵活运用,不能仅停留在稿件层面,还应该与其他的相关创作元素进行有效融合,比如说音乐、字幕,以及相关画面等,从而提升纪录片的艺术感染力。

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意境是中国艺术独特的审美意志。《文心雕龙》中有言:“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即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解说员对解说词的理解和处理,要善于从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中寻求滋养。中国历代山水画家在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注重空灵之美。一方面是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纪录片的解说不宜过满,要像中国画一样“留白”,给画面留下展示的空间,達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纪录片中的“留白”会带给观众艺术想象的广阔天地,实现纪录片创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境界。

艺术的意境是与创作者的情感相交融的,它既是艺术创作者的想象改造和感情浸润的记忆表象,也是创作者锤炼升华的境界,这种境界才是审美的最高境界。作为一名称职的解说员,在解说时不能只看稿子,还应该合理运用自身的语言对相关情景进行充分描绘,展示出生动形象的画面,进而做好情景再现工作,使文稿中的内容、画面以及相关的创作元素相融合,进而让受众充分感受到解说的意境美。

二、真挚的情感构建意境美

在艺术创作中,只有展示出真实的情感,才能够让艺术创作具有灵魂。为了将真情实感充分展现出来,需要合理运用语言艺术。作为解说人员,需要发自内心地讲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才能使所播的文稿具有吸引力,让受众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解说员首先应该对作品主题进行全面掌握,并了解纪录片导演的创作意图以及创作背景,理解导演创作时的思想感情,进而在纪录片解说中将自己的情绪以及情感等充分融入解说中。例如在纪录片《大黄山》第一集《人间仙境》中,记录了许许多多黄山盛景,以及黄山厚重的历史,这些内容在央视主播长啸的解说中徐徐展开。其中,在叙述“黄山是座花岗岩石林构建来的巍峨城堡,亿万年时光的雕琢,让黄山拥有了天下第一奇山的美誉”时,画面是黄山有名的“云海”,音乐悠荡而徜徉在山峰之间。长啸本是安徽人,黄山是他再熟悉不过的地方。因此,对黄山有着特殊情结的他,用耳语般的低沉声音营造出充满梦幻、神秘气氛的开篇,渲染出诗画般的意境。在这段处理中,长啸通过其语气的变化,将声音下沉降低,在整个句中几乎没有任何重音的出现,可是在这样的场景下,却使得整段描述充满着画面感和感染力。特别是对“巍峨城堡”这个词的处理,长啸将声音控制住,音高也压低,情境表达恰到好处。长啸通过对纪录片的准确理解,以及对黄山浓厚的特殊情感,在六集纪录片中,使黄山坚韧不拔、底蕴丰富的形象贯穿全篇,深深地触动了受众,进而创造出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三、多样的技巧构建意境美

纪录片解说应该准确控制解说基调,掌握多样化的技巧,并且充分展示出自身独特的风格,才能营造出纪录片的意境美。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和第二季播出后,引发了纪录片的收视大潮,甚至更新了我国电视观众对于纪录片的理解。其中,解说员对解说技巧的灵活应用对提升这部纪录片的艺术效果功不可没。

每一期的开场部分,李立宏不但绘声绘色地讲述某种美食的诞生故事,更重要的是在自然而然中牵连出美食背后的人物故事。第一季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进行精致地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李立宏在解说时的亲和力大大缩短了观众与节目人物的距离,将观众顺利地带入纪录片营造的意境中。在每集的结尾部分,因为要对本集的主题进行总结升华,他的解说又开始变得沉稳庄重,此时语言风格开始发生变化,解说技巧的变化引导观众进入哲理思考,让人回味无穷。

纪录片《大黄山》第二集《生灵天堂》,总导演王振涛说,小猴强强的成长历程有着浓浓的人文情调;人和自然皆有独特的性格,尤其是贯穿纪录片始终的黄山短尾猴,他们的生存极具故事性。解说员长啸在本集的创作中,通过细致且准确的处理,将猴群的生存生活状态鲜活地体现了出来。“这是一群过着小群体生活的生灵,群落规模一般在40只左右,猴王头桂是他们的首领。头桂一年前来自另一个猴群,通过武力征服,成为这个群落的首领。在与冰雪的战争中,遭遇生存的致命困境:如何带领猴群度过寒冬,此时猴王头桂也显得无能为力。他曾经带着猴群走遍了领地的尽头,在其他猴群的辖区边缘徘徊,无奈最终不得不返回原地。”在这一段中,长啸连续三次变换讲述的状态与音调:介绍群落规模时,使用平实铺陈的语调将内容叙述出来,在故事的铺垫中,娓娓道来地讲述;而在将目光转向“头桂”那位猴王时,通过长啸的讲述,受众好像能够感受到从小猴一直摸爬滚打经历磨难最终成为猴群之王的沧桑历程。在这段处理中,长啸压低声音,尽量使语言的起伏减少,体现出沧桑感,也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而到了叙述猴群的困境时,长啸的表达再一次变化,他通过调整气息、调整咬字力度,增加了实声的比重,音色由黯淡转为明亮,这样的调整,增强了解说的叙事感,准确地展现出猴群的困难所在,而在体现这点的同时,又将猴群的坚韧与延续蕴含在声音表达当中。这一整段中,长啸的解说将表面内容、深层内涵都非常准确地体现了出来。通过对内容准确的理解和独到的处理,这一系列表达,清晰地向受众展示了猴群与猴王的点点滴滴,受众可以感受到解说员对于猴群的关心与喜爱,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传递出的愉快的情感。

解说时,解说员有时会使用叙述方式,有时又会采用议论方式,通过不同解说技巧的灵活运用,有效提升了节目的独特韵味,从而让受众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同时,解说员还应将相关的画面以及音乐进行有效融合,从而在整体构建出纪录片的意境美。

结语

綜上所述,纪录片解说要遵循语言表达的规律,根据具体的纪录片风格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或抑扬顿挫,或朴实无华。同时解说员还应该展示出个性化的特点,用语言表现出对纪录片独到的见解。从拿到纪录片解说词脚本到坐在录音间录制,解说员在这个过程中都应主动寻求与各创作元素的配合,共同构建出纪录片的意境美,从而展现出纪录片的独特魅力。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电视纪录片意境美
论中国电视纪录片原型叙事中的奇石符号
珠宝设计中意境美的表现技巧探索
电视纪录片解说者应具备的素养及风格的形成
美术教学中“古诗配画”教学探微
三维动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分析
电视纪录为载体的中医文化传播新范式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浅谈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意境美
论纪录影像中文化传播的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