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整体观角度试论针刺补泻手法

2020-07-14赵云龙

科教导刊 2020年15期
关键词:整体观

赵云龙

摘 要 治神、守神、得气及针刺补泻都是针刺过程中既需要言传更需要意会的操作要领,四者互为基础,密切相关。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分析治神、守神、得气和针刺补泻与针刺的关系,提出从整体观角度理解针刺补泻中存在争议的徐疾补泻、提插补泻、烧山火、透天凉4种手法的操作提出拙见,抛砖引玉,希望给针灸学者提供更多思路。

关键词 整体观 针灸学 补泻手法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acupuncture, we need not only words but also ideas,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upuncture and the treatment of spirit, keeping spirit, bring about the desired sensation, and acupuncture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and puts forward four controversial methods of acupuncture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lifting and interpolating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burning mountain fire, and cooling.

Keywords holistic view;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onic and reducing technique

治神是指医师意念集中,并且根据患精神、意识及全身情况进行施针,目的是为得气;得气是指医师将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1]守神是针刺得气后医患双方慎守精气的过程,要求医师专心体察针下感应,并根据患者神气的变化及时施以手法,同时要求患者专心体会针刺感应,以配合医师行针,促使气至病所,达到增强疗效的目的;针刺补泻是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针刺手法补益正气或者疏泄病邪,从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恢复人体健康的针刺方法。[2]

1 治神、守神、得气、针刺补泻与针刺的关系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治神、守神、得气、针刺补泻与针刺的关系。

1.1 治神、守神与针刺的关系

针刺前医患双方必须治神,双方治神情况决定能否施针,若能施针,医者须将针刺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告知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在治神和守神基础上,医者才能把握好进针时机,做到无痛或微痛进针,进针后才能根据患者反映及时行针、体会得气感觉和施行针刺补泻,以提高临床疗效。同时患者也才能积极配合医者操作,及时将进针、行针、得气及针刺补泻等针刺感觉反馈给医者,以便医者进一步准确操作和调整,以缓解患者的针刺不适感和病情。针刺后医患双方忍要坚持治神和守神,医者要将针刺后生活、工作、饮食及情志等注意事项告知患者,患者要落实医者的要求,才能保全真气、安定气血,促进疾病的康复。

可见,治神、守神互为基础,相互延续,是一切针刺手法的基础,贯穿针刺前、进针、行针、得气、针刺补泻及针刺后整个针刺过程。医患双方对治神、守神的重视程度,不仅直接影响到针刺疗效,也是反映医患关系和衡量针灸医生水平的标志,须认真感悟和领会。

1.2 得气与针刺的关系

得气是针刺治疗过程的核心环节,是否得气可通过医者指下的感觉和患者对针刺的反应两个方面加以判断,医患双方的感应同步,得气要在治神、守神基础上才能感应,得气与否和得气迟速是产生针刺疗效的关键,是衡量医者取穴及针刺操作正确与否的标志,也是判断患者经气盛衰、疾病预后转归的重要依据,还是实施行针手法和针刺补泻的基础和前提。

1.3 针刺补泻与针刺的关系

针刺补泻是针刺治疗过程的关键环节之一,是毫针刺法的核心操作要领,是以得气为基础,通过得气情况判断患者经气盛衰、正邪强弱,根据病情,按照《灵枢·经脉》载“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的补泻原则施以正确的补泻手法,才能保证针刺取得较好的疗效。

2 徐疾補泻、提插补泻、烧山火、透天凉的争议

针刺补泻手法可分为单式补泻手法和复式补泻手法,单式补泻手法中徐疾补泻、提插补泻和复式补泻手法烧山火、透天凉4种手法颇具争议。

2.1 徐疾补泻

徐疾补泻经过历代医家的诠释,多数认为徐,指缓,缓慢。疾,即快,急速。补法是进针后,浅层得气,随之缓慢进针至一定深度,再迅速退针至浅层,反复施行,泻法是快速进针至一定深度,得气后,随之缓慢退针至浅层,反复施行。补法强调徐进急出,引导阳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泻法强调急进徐出,引导邪气由深出浅,由里及表。操作过程中,速度是表象,重点是力度。

2.2 提插补泻

提是由深及浅,向上用力;插是由浅及深,向下用力。提插补泻是主要依据实施提、插手法时用力轻重的变化来区分补泻的针刺手法。[3]经过历代医家的诠释,认为补法是针刺得气后,在针下得气处反复施行小幅度的重插轻提手法,以下插用力为主;泻法是刺得气后,在针下得气处反复施行小幅度的轻插重提手法,以上提用力为主。[4]

2.3 烧山火

烧山火属于温补法,《金针赋》载“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经过历代医家的改进,认为烧山火的操作是:将腧穴的可刺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或天、人、地三部)。针至浅层得气;再先浅后深,逐层(部)施行紧按慢提法(或捻转补法)九数;然后一次将针从深层退至浅层,称之为一度(三进一退),如此反复施术数度,待针下产生热感即留针于深层。[5]

2.4 透天凉

透天凉属于凉泻法,《金针赋》载“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寒至,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皆细细搓之,去病准绳”,经过历代医家的改进,认为透天凉的操作是:将腧穴的可刺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或天、人、地三部),针至深层得气;再先深后浅,逐层(部)施行紧提慢按(或捻转泻法)六数;然后1次将针从浅层进至深层,称之为一度(一进三退),如此反复施术數度,待针下产生凉感,即留针于此。[6]

综上不难看出,无论何种补泻都必须以得气为基础,补法都强调先浅后深,先表后里;泻法都强调先深后浅,先里后表,正如《医学入门》载“凡补针,先浅入而后深入;泻针,先深入而后浅”。而这四种补泻方法中存在争议的是徐疾补泻和提插补泻,张兴等从能量角度分析认为提插补泻中重插轻提为快进针慢出针为补法,轻插重提为慢进针快出针为泻法,与徐疾补泻中徐进疾出的慢进针快出针为补法。疾进徐出的快进针慢出针为泻法存在矛盾。因此,不能简单地把提插补泻中的轻、重理解为力量的大小,应理解为进退针幅度的大小较妥当,这样整个操作过程中就能起到“引阳气入内,导邪气外达”的效应。[7]赵永海从力学角度分析提插补泻和徐疾补泻存在的矛盾,认为紧按慢提与紧提慢按是提插补泻的精髓,并将“紧”解释为 “针下发紧”,以针下发紧作为手法的前提。[8]虞逸舒等认为提插补泻与徐疾补泻这两种手法作用的时机以及所处穴位的层面不同,所表达的含义也不同。徐疾补泻往往作用于进针出针的过程中,不需要有得气的先决条件,涉及层面贯穿穴位内外。提插补泻则是在针刺入穴位之后以得气为基础进行的,所处层面为穴位内,[9]吴娇娟等认为徐疾补泻和提插补泻施术阶段不同,提插是在得气后行针过程中人体内的补泻,而徐疾补泻是在进出针时人与外界的补泻。[10]

3 对徐疾补泻、提插补泻、烧山火、透天凉的拙见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学习和分析,笔者认为对徐疾补泻和提插补泻应从以下方面理解。

3.1 从整体观的角度来总体把握

治神、守神贯穿针刺治疗的始终,得气是针刺补泻的基础,针刺补泻是针刺治疗过程的关键环节之一,是毫针刺法的核心操作要领,这是公认的不存在争议。因此理解徐疾补泻和提插补泻不能把这个环节剥离出来,这样容易断章起义,要从整体的角度把他们放到整个针刺过程中,统筹考虑治神、守神及得气等多方面的因素。

3.2 对“徐疾”“轻重”“紧慢”的理解

徐疾中徐即缓、缓慢,疾即快、快速,这个理解不存在争议,关键是“重轻”“紧慢”,重理解为慎重,轻有放松之意;紧通谨,意指谨慎、小心,慢和徐疾中徐相同,即缓,缓慢。提插补泻中补法和烧山火都要求针至浅层得气,得气后再行插和按的操作,插和按都是由上而下的用力,要引导阳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提插补泻中泻法和透天凉都要求针至深层得气,得气后再行提的操作,提是由下而上的用力,要使邪气随针由深出浅,由里达表。在操作中无论是要引导阳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还是要使邪气随针由深出浅,由里达表,都要求医者集中精力,慎重、谨慎、小心翼翼的操作,以防经气得而复失,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载“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浅深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由于操作谨慎、小心翼翼,故提插补法和烧山火插和按、提插泻法和透天凉提的速度就相对较慢,这与徐疾补泻的解释吻合。而当医者成功完成阳气内引和邪气外引任务后,可将注意力微微放松,此时提插补法、烧山火上提和提插泻法插、透天凉按的速度就会相对较快。这犹如一个司机驾车去送货,去时车辆满载货物、路况不熟,加上高度的责任心,为确保安全,开车会很谨慎,行驶速度会慢,等将货物送到目的地,卸货返程轻车熟路,行驶速度自然会快,但安全意识不会放松;反之司机驾车去拉货,去时空车主要提高安全意识即可,车辆行驶速度会相对较快,贷满载而归时开车会很谨慎,车辆速度会相对较慢。

总之,中医强调整体观念,理解针刺治疗也必须从整体角度出发,不能将某个环节孤立、机械的理解,这不仅曲解了古人的本意,也难达到针刺疗效,在整个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牢牢把握《灵枢·官能》载“用针之要,无忘其神”和《灵枢·九针十二原》载“粗守形,上守神”的思想,不仅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更要聚精会神、专心操作,才能更好地领会针灸的精髓。

参考文献

[1][2][3][4][5][6] 王富春,马铁明.刺法灸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7] 张兴,郭新年,张艳.从能量角度透视提插补泻与徐疾补泻[J].中国针灸,2006.26(7):525-526.

[8] 赵永海.重插轻提及轻插重提的思考[J].中国针灸,2004.24(5):335-337.

[9] 虞逸舒,董雪莲,艾炳蔚.古代针刺补泻手法再认识[J].中医学报,2019.34(258):2450-2453.

[10] 吴娇娟,纪智,梁靖蓉,张旭东,刘清国等.针刺单式补泻手法探微[J].中国针灸,2019.39(11):1187-1190.

猜你喜欢

整体观
整体观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路径探析
整体观视角下健身气功·八段锦“哲学之基”的挖掘与构建
幼儿教育整体观的多元智能视角研究
整体观下网球比赛中的审美表现研究
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计算能力
关于判断长城修建年代的思考
江学勤主任医师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经验探析
从钱穆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谈中国历史研究的整体观
“串糖葫芦”的历史教学法
整体观在中医对消渴病的认识及治疗方面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