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引入壮族文化资源探究
2020-07-14潘列英
【摘 要】本文论述以民族音乐与舞蹈、美术设计与制作、旅游服务与管理等民族特色专业为例,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壮族文化资源,让壮族传统文化滋养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传承壮族文化,培植民族精神,全面提高民族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民族中职学校 语文教学 壮族文化资源 开发利用
在中职语文课程教学中合理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广西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是培养民族文化艺术与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一所少数民族职业学校,在校学生中壮族学生占 90% 以上。学校开设有 10 个专业,其中,学前教育、民族音乐与舞蹈、美术设计与制作、旅游服务与管理等4个专业是民族特色专业。为加强民族特色专业建设,促使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手工技艺得到有效传承,广西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将民族文化融入民族特色专业语文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搜集、整理、阅读、表演、绘画、习作等过程中逐渐认识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意义,促使民族学生热爱本民族优秀文化,从而传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壮族文化
壮族文化资源可分为语言文化、风景名胜、特色美食、节日习俗、民间故事、地方歌舞、工艺美术等。在民族特色专业语文教学中引入壮族文化资源,语文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运用要领的同时,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将课文赏析和乡土文化赏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民族文化体现在教学的不同环节,贯穿在语文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从而培养学生独特的文化气质。同时,引导学生善于体悟文本中人物、民族、人类的命运,反思自我的人生,实现中职语文教育真实、自由、个性的本质。
(一)在民族特色专业语文教学中融入壮族民间歌谣。很多壮族民间歌谣特别是情歌,寓意深刻,意境深远,情意充盈,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语文教师应引导民族特色专业学生有意去学习。例如,教学古诗词《诗经·关雎》时,语文教师可以引入壮族情歌教学。《诗经·关雎》描绘了一男子对一女子的思念过程,生动地运用“兴”与重章叠唱的手法,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质朴自然,同时营造出一种喜庆的气氛,既富于表现力,又朗朗上口。以下这首壮族情歌是刘三姐唱的情歌《妹相思》:“妹相思,不作风流待几时;/不见风吹花落地,不见风吹花上枝。/妹相思,没有真心哥也知;蜘蛛结网三江口,水推不进是真丝。/入山忽见藤缠树,出山又见树缠藤;/树死藤生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亦缠。”比喻十分生动形象、夸张、率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活灵活现。唱词把“藤缠树来树缠藤,哥妹相爱永不分”表现得生动形象,特别是哥对妹的深情更是如痴如醉,就像藤缠树死不放,若不能与妹成家,结为百年之好,誓不罢休。虽然字里行间没有任何“我爱你”之类的直白语言,却能将哥对妹浓情蜜意的情感传达得生动形象、真切细腻。情歌《妹相思》和古诗词《诗经·关雎》同样表达爱情的坚贞,但风格迥然有异,它在缠绵悱恻中贯注着一种野性生命的冲动,激荡着不可遏制的清新、强悍之力,它更率真地透露了壮族民间底层生命的顽强和生命的旺盛。
(二)在民族特色专业语文教学中融入壮族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歌舞文化、体育文化等。例如,教学《胡同文化》时,首先,教师播放歌曲《北京胡同》,配上有关老北京胡同的图片及音乐,阐述北京的胡同及其文化内涵,让学生感受老北京的文化氛围。其次,针对民族特色专业的特点,融入壮族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歌舞文化、体育文化等。一是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语文教学中融入壮族民居文化。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壮族民居:“壮族人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干栏式民居,适宜于潮湿多雨、夏日酷热、地势不平的南方山坡地。广西的瑶、苗、侗等民族,也有一部分人家居住在干栏民居中,但壮族的干栏建筑较有代表性。壮族三五间较普遍……壮族的这种房屋建筑,建在村寨的山腰,层层叠叠,鳞次栉比,十分壮观。”对古壮族民居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壮族民居构造特点、独特的风格内涵,并引导学生考察壮族人家的生活形态,探究壮族民居文化的内涵。二是在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学中融入壮族饮食文化。例如,介绍粽子文化、五色糯饭文化。向学生介绍制作粽子、五色糯饭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壮族文化,以便在未来的就业中,具备引导幼儿学习壮族文化的能力,引导幼儿实际感受壮族文化,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使他们在快乐的幼儿生活中获得源自家乡文化的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增长知识,健康成长。三是在民族音乐与舞蹈专业语文教学中融入壮族歌舞文化、体育文化。例如,向学生介绍壮族民间舞蹈铜鼓舞、扁担舞、绣球舞等,也可以介绍抛绣球、板鞋竞技、跳竹竿、打陀螺、抢花炮等壮族特色体育项目。教师将壮族歌舞文化、体育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促使学生增长本民族文化知识,提升文化素养。
二、在口语交际课教学融入壮族优秀传统文化
在中职语文口语交际课教学中融入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学生可以感受壮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激发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培养对民族文化的亲近感、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学生热爱家乡的山水自然景观,热爱家乡的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进而将民族精神融入自身的精神世界中,成为生命的底蕴与理想的根基,为自身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打下坚实而厚重的精神基础。
在中职语文口语交际课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针对民族特色专业学生的特点,引入壮族文化中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知识点进行口语交际练习。例如,在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中引导学生用口语介绍壮族传统手工艺术品壮锦、绣球的制作,让学生反复进行口语训练,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了解壮族民间手工艺品壮锦、绣球文化。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中引导学生用口语介绍壮族传统节日“壮族三月三”,了解壮族传统节日,探究壮族“千古骆越祭祖”的文化内涵等。在民族音乐与舞蹈专業中引入壮族民歌教学,让学生选唱壮族民歌,如《迎客歌》《送客歌》《壮族敬酒歌》《壮乡美》《欢度三月三》《山歌越唱心越甜》等;也可让学生用普通话诵读歌词,引导学生在唱和读中学习与感受壮族民歌的文化内涵。
通过语文口语交际课,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壮族人民生产劳动中的渔猎采集、开山挖地、农事耕作、伐木造屋、筑路架桥,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道德、尊老爱幼、人际交往、迎来送往、娱乐嬉戏,人生礼俗中的生男育女、成年仪典、婚恋嫁娶、添粮补寿、丧葬祭祀等。学生在学习中交流讨论这些内容,从中了解壮族传统历史文化丰富的知识和内涵,既掌握了口语表达知识和技能,又掌握了壮族文化知识,学生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三、在语文综合实践课引入壮族传统文化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综合性学习活动涉及范围广泛,形式也多种多样,它给学生提供了自我表达的空间,为凸显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提供了契机。因此,在语文综合实践课引入壮族传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壮族文化知识的能力,既有助于多元智力的开发,又有助于多种文化的学习及方法的掌握,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壮族文化来源于生活。要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地渗透壮族文化,就必须让学生走进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为此,广西民族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学组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深入民间进行采风,广泛学习家乡特色文化。一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调查了解家乡独特的节日庆宴、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等;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关家乡的文献典籍,并初步了解古代壮族稻作文化、山歌文化、铜鼓文化、饮食文化等传统文化习俗。二是开展考察调研,包括壮族文化圣地、历史名人和遗迹等,组织学生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从本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角度表达自己的理想。三是组织学生通过写调查日记、自办手抄报,以及举办壮族作家作品朗诵会、壮族语言与文化知识竞赛、壮族民歌大合唱比赛、民间歌舞表演、壮族民族风情摄影比赛、壮语标准音诵读演讲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汇报自己的壮族文化学习成果,让壮族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大力宣传和传播《布洛陀》《姆洛甲》《马勒访天边》《一幅美丽的壮锦》《刘三姐的传说》《绣球的传说》《铜鼓的传说》《壮族三月三的来历》《五色糯米饭的来历》《马骨胡的传说》等美丽动人的壮族民间故事,让其中的思想精髓浸润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壮族民间习俗,比如壮族敬老习俗等,让反映壮族人民敬老风尚的良好习俗影响学生的灵魂,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壮族文化知识内涵,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民族中职学校民族特色专业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语文教学内容,让传统文化滋养学生的心灵,用优秀传统文化启迪学生的心智,端正学生的行为,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養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感受生活,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民族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阮 英.基于壮族文化传承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
[2]刘卓雯,张天军.重视乡土知识传承民族文化——“中国乡土知识传承与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综述[J].民族教育研究,2010(1)
【作者简介】潘列英(1966— ),女,壮族,籍贯广西上林,高级讲师,现就职于广西民族中等专业学校,研究方向:语文教学改革实践。
(责编 李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