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湾区机场航站楼设计的加速发展
——以广州机场、深圳机场和珠海机场为例

2020-07-14陈雄

世界建筑 2020年6期
关键词:机位航站楼旅客

陈雄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要巩固提升香港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提升广州和深圳机场国际枢纽竞争力,增强澳门、珠海等机场功能,推进大湾区机场错位发展和良性互动,建设世界级机场群。

2018 年,粤港澳大湾区五大机场(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珠海金湾机场、香港机场、澳门机场)旅客吞吐量合计超过2 亿人次,货邮吞吐量超过8,300,000t,运输规模位于全球湾区机场群之首。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出台及落地,湾区机场发展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

放眼全球,众多城市不断崛起,全新的钢结构和玻璃幕墙航站楼也随之不断涌现。与此同时,人们对机场的期待也在不断提高。为保持竞争力,各大机场都在探索:是什么造就了今天的世界一流机场?零售店、餐厅、睡眠舱或最新的IT 设施?答案远不止这么简单。机场必须具备独一无二的特色,让旅客获得难忘的旅行体验,从赢得良好的第一印象开始,贯穿从陆地到空中的整个飞行之旅[1]。

要实现这一宏大愿景,需要确立体验至上、效率提升、价值创造3 个目标,以及九大设计策略,包括简捷流程、智能出行、集约复合、弹性发展、绿色节能、成本可控、商业价值、生活载体、地域特色。

机场航站楼设计理念不断演变发展,1960-1990 年代,以功能性和实用性的设计为主流,采用非高大空间形态,多次扩建形成多个主楼的格局,各有特色,如史基浦机场、慕尼黑机场等。1990 年代后期至21 世纪前10 年,由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开创高大空间模式,主楼和指廊呈现整体形态,如香港机场T1 航站楼、北京机场T3 航站楼等。2010 年至今,机场多样化趋势更加明显,设计的关注点从外观更多转向体验、设施、室内等旅客接触到的地方。以新加坡T4 航站楼为代表,强调服务水平、打造智能化未来机场,注重商业、绿化、艺术摆设的设计,让旅客获得难忘的旅行体验。

1 创新、先进、独特的新岭南门户机场航站楼: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二号航站楼,2006-2018

概况:设计年旅客量为4500万人次/一期工程总机位数78个/近机位64个/可转换机位9个/一期航站楼总建筑面积为658,700m2/交通中心及停车楼面积208,000m2/总建设规模约900,000m2/航站楼构型:指廊式+前列式。

2004 年转场启用的白云机场一号航站楼,主楼跨越贯通南北的陆侧道路系统,候机指廊分列东西两侧站坪,形成中轴对称的航站楼门户形象,以独特的构型范式在机场设计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2018 年启用的二号航站楼,是一号航站楼的升级版。两个航站楼最终形成一个整体 (图1),既分又合,弹性灵活,独树一帜。二号航站楼设计周期长达12年,确定实施方案至完工也有7 年。超大型项目的周期很长,超前意识非常重要。其中,搭建优异的流程和空间框架至为关键。南航系终于有一座属于自己的航站楼,度身定制航司的产品与需求、股份运营需求。国内混流区的空间舒适度全国领先,室内灰白调子舒适惬意,空间的节奏感体验丰富,优化了安检和联检顺序;增加了自助值机自助托运,多种值机方式迅速发展,也导致多个办票岛空置,问题值得反思;行李处理机房制约了首层尺度,办票大厅如何高效利用需要探讨;强化了建筑的气候适应性,绿色三星建筑定位提高。商业区除了设计,还有招商业态,构成旅客重要体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构建传递。

1

1 白云机场一号、二号航站楼整体鸟瞰效果图

1.1 “云”概念下的原创性造型与空间

由“云”概念引申的含义:白云,云端漫步,行云流水,轻盈、漂浮、流动,定义了二号航站楼设计的整体氛围和调性。流动的造型与空间、轻盈的空间表现、黑白灰柔和的空间调子,旅客体验大幅提升。

“云”概念元素,成为二号航站楼建筑造型和空间的核心元素,塑造出具有原创性的二号航站楼建筑与空间形象,为到访的旅客带来了个性化并具有亲和力的独特感受。

从“云”概念,提炼出连续云状拱形的造型母题;连续多跨拱形的张拉膜雨篷,与航站楼南立面檐口连续拱形曲面在造型上下呼应,形成连绵起伏的“云”意象。张拉膜雨篷是白云机场特有的设施和标志之一,适合岭南地区的多雨炎热气候。从一号航站楼到二号航站楼的车道边都覆盖了张拉膜雨篷,为旅客遮风挡雨遮阳,可以在天气不好时从容上下车。建筑造型是一号航站楼的传承与创新,共同形成独特的双子星航站楼形象(图2、3)。

2

3

装修设计与建筑的动感造型一气呵成,同样表达出“轻盈、漂浮、流动”的感觉,而且与结构形状相适应。办票大厅的吊顶采用全国首创旋转渐变的天花。36m 为单元的波浪吊顶造型,简洁而富有动感,包络了结构的加强网架,条形铝合金板每5o渐变旋转定位安装,在条形天窗下尽可能通透,没有天窗的部位则是平顶,既解决了天窗采光要求,也避免了完全暴露网架,形成完整而富有动感的室内空间界面(图4)。

4

2 白云机场一号航站楼南立面

3 白云机场二号航站楼南立面

4 白云机场二号航站楼办票大厅

(3.4摄影:潘勇)

结合航空飞行器的特点,设计富有动感且外形具冲击力的办票岛。综合协调建筑、结构、机电、弱电、行李与安检安保各专业,满足办票岛的复合功能需求。

大胆对登机桥形体进行了斜切,结合立面铝板斜线分隔,延续了航站楼的动感造型特色,使之与航站楼主体有很好的体量过渡,也有效减少了空间体积而有利节能。

1.2 简洁高效的流程设计

作为一个大型的复合枢纽机场航站楼,二号航站楼拥有各种类型的旅客流程,各种流程或交叉或联系或结合又形成新流程,错综复杂。我们采取了国内混流、国际分流、设置混合机位的策略来搭建航站楼的内部组织框架和楼层。

(1)单一方向的旅客流程策略:旅客进入办票大厅后只有向前一个方向,不需做选择即到达安检厅,避免安检前分A 区和B 区两个方向,安检后才开始选择登机口方向。到达旅客也是从各个指廊汇聚到主楼提取行李,国际和国内各有一个迎客口,统一的到达厅与交通中心连通,空间结构简单、方向引导非常清晰。

(2)国内流程采用混流设计:到达旅客与出发旅客在候机大厅混合后去往行李提取厅,大为改善了到达体验,共用了商业、卫生间、问询柜台等服务设施,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3)国际流程仍采用分流设计:因海关和边防检查监管要求,采用了传统的出发、到达旅客分流的模式。

(4)国内/国际可切换的混合机位流程:混合机位竖向设3 个功能楼层,四层为国际出发层,三层为国际到达层,二层为国内进出港混流层,国际和国内旅客可同时分层候机,切换登机,提高了机位使用率。

(5)便捷的中转流程设计:国内混流候机层、国际分流到达层均设置在二层,国际转国内联程旅客到达、中转和候机全程在二层平层解决,不用换层,方便快捷。中转流程检查共用始发、终到流程的检查场地资源,不单独设置中转检查场地,不但节约场地和人力资源,还可降低标识引导的复杂性和减少旅客选择点。

1.3 集约一体化的交通枢纽

陆侧交通一体化,实现城轨、地铁、大巴、出租车等各种交通方式无缝连接,平层解决主要交通换乘,缩短换乘步行距离。

交通中心(GTC)为旅客换乘各种交通工具提供了方便,以“公共交通优先、大众旅客优先、离港旅客优先”为设计原则,公共交通(地铁、城轨、市区大巴、长途大巴、出租车)前置,缩短了大部分旅客步行距离。地铁站厅和城轨站厅分列交通中心大厅的东西两侧,有效分流旅客。私家车停车楼紧邻交通中心,旅客可通过垂直交通核心到达各层车库。

两条地下轨道即地铁三号线和城际轨道线,均在交通中心地下二层设置站厅。地铁、城轨的出发旅客和到达旅客与航站楼均有各自的流线设计,互不干扰;同时,两轨道交通之间设有专用的换乘通道,高效便捷。

到达层(首层)迎客厅与交通中心之间设置开阔的行人广场,而航站楼前的到达大巴车道及出租车道均采用下穿隧道的方式,实现完全的人车分流,旅客可以方便地平层步行到达市区大巴上客区、长途大巴候车区、私家车停车楼,或通过垂直交通到达地铁站厅、城轨站厅及停车楼等其他楼层。

1.4 以运营高效为目标的各系统设计

航站楼构型根据飞机空侧运行效率的需要进行了重大调整,由原来类似一号航站楼的分离站坪概念调整为北站坪概念,把机场北面的进场路下沉穿过机坪及航站楼与南面路网连接,使得机坪在东、西及北三面连通,便于飞机调度,增加近机位,特别是与主楼路程最短的大型近机位,缩短了旅客平均步行距离。

国际国内并置的安检厅,可对安检通道国际国内功能进行切换,解决特殊高峰时段(如春节)流量瓶颈问题。同样,国际国内并置的行李大厅,适应国际国内不同的增长需求。

智能化出行,无感化通关,既是效率提高也是体验提升,借助自助值机、自助托运、自助安检认证、自助登机、室内定位、人脸识别等技术运用实现。

采用国际先进的DCV 小车自动分拣技术,分拣速度快、出错率低、效率高。行李机房设置在首层,与机坪平层,行李车在机坪与行李机房间可快捷的平层高效运行。

二号楼采用各种绿色节能设计措施,取得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证书”,成为湿热地区首个三星级绿色大型公共交通枢纽建筑。

1.5 作为一个全天候开放的微型城市

航站楼是融合旅客流程的非典型商业综合体,重中之重是旅客流程,旅客聚散集中,旅客流动性高,停留时间短。因此,为了达到增加非航收入的目标,在和商业顾问共同研究之后,从多方面创造了不同于国内其他枢纽机场的航站楼商业布局模式:整合旅客流程,合并商业动线;创造跃层中庭,营造商业氛围;组合功能布局,控制业态配比;引入生态绿化,优化商业环境。使旅客在出行途中可享便利的购物的环境,增加非航收入。

位于三层和四层的岭南花园,让旅客可以感受到传统园林的魅力,是人与自然融合的最佳实践,身处这里,犹如漫长旅途的一片绿洲,体现了广州地处中国南方的气候特点。

通过乘客进出港混流、多样化的购物选择、价格亲民的本地特色餐饮、丰富的文化吸引力、岭南花园、智能化的快速进出港流程,意图打造一座可以用来玩、可以用来逛街的航站楼,就像一座微型城市,成为城市生活的新载体。网上评论说,在这座航站楼上,探讨中国内地机场正在从单纯交通设施的1.0 时代,迈向“一种生活方式”的2.0 时代。

二号航站楼是一个崭新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具备国内先进建筑水平的复合型交通枢纽,项目建成投产后获得了社会各界好评,被全球民航运输研究认证权威机构SKYTRAX 评为“全球五星航站楼”,是一个创新、先进、独特的新岭南门户机场航站楼,它助推了白云机场的世界级航空枢纽建设,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

2 明亮、温馨、自然、亲切、独特的航站楼: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卫星厅,2016至今

概况:设计年旅客量为2200万人次/总机位数52个/近机位42个/组合机位11个/总建筑面积为235,000m2/航站楼构型:X型的优化。

卫星厅模式是国内机场扩建的新趋势。近机位数量和旅客步行距离是旅客体验的两个关键指标。深圳机场T3 航站楼是非常独特的,前卫的造型是深圳这座国际化城市门户形象的符合逻辑的选择。近年旅客量快速增长,在2019 年达5000多万人次,已经超过4500 万人次的设计容量,迫切需要增加近机位。主楼通过一系列改造挖潜,包括值机、安检和行李系统的扩容,还可以处理更高的旅客量,卫星厅的扩建模式成为合理选项。通过捷运系统运送旅客到卫星厅,近机位数大幅增加,而步行距离反而缩短。设计的重点在于:如何提高机坪运行效率?如何提升从捷运系统开始的卫星厅旅客体验?如何既与T3 航站楼协调而又具有新形象?

2.1 创造属于深圳的独一无二的卫星厅

深圳既是科技之城,也是自然之城。既有高新科技企业聚集的核心城区,如深圳湾、福田、罗湖;又有广阔的自然环境,如东西冲、梧桐山、红树林。深圳的发展,是中国40 年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见证。从建筑造型到室内设计,都要体现深圳科技与自然兼容的城市气质。

T3 航站楼是深圳的标志性建筑,以海洋生物蝠鲼为造型主题,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卫星厅与T3 航站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流动的鱼群提取元素,形成卫星厅阵列式的外遮阳构件,与T3 航站楼外形独特的天窗肌理协调(图5)。通透的玻璃幕墙及L 型遮阳设计,成为卫星厅建筑造型主要特征,既为旅客带来宽阔的视野,也符合绿色三星建筑要求。蛋卷型指廊则是T3 航站楼空间特色之一,卫星厅采用一致的断面形式,构成类似的空间边界,通过优化建筑结构,指廊空间净高与T3 航站楼接近(图6)。从蝠鲼及深圳机场集团企业VI 形态中提取线条,应用到天花造型中,通过建筑、装修、结构一体化设计实现空间营造。

5

6

5 深圳机场卫星厅、T3航站楼鸟瞰

6 深圳机场卫星厅鸟瞰近景

2.2 具有丰富旅客体验和人文关怀的航站楼

卫星厅定位国内旅客使用,采用出发和到达分流模式。围绕旅客流程重点塑造不同空间的设计,各有特色并顺畅衔接。

(1)时光隧道式捷运:连接T3 航站楼和卫星厅的捷运线路大约1.6km。捷运隧道内铺设LED 灯源,如时光隧道一般,为旅客带来惊喜。

(2)具有未来感的捷运站:墙面利用LED 大屏和灯带,结合影像营造氛围。

(3)鹏城天幕:三层中轴线北面的LED 天幕是卫星厅一张重要名片。玻璃板块(约240m2)铺贴LED 贴膜屏,能配合城市重大活动或企业发布动态信息,形成互动式电子媒体。

(4)双子星广场:展现科技东广场、体验人文西广场,分别组织不同主题的活动。东北侧平台设置飞行体验区、VR 体验、科技产品展示区。旅客在T3 航站楼办理登机手续后,可以通过手机 APP预约体验项目。在科技展示平台,旅客也可以通过手机购买产品,产品在飞行目的地配送。西北侧平台设置文创体验区、城市人文历史展示区、阅读区以及工作台座椅区。文创区以及展示区为各年龄段的旅客提供丰富的出行体验,让旅客享受登机前的时光,免去“等飞机”的无聊。

(5)温馨亲和的出港中央大厅和候机厅:卫星厅大空间天花采用了木色,通长天窗下PTFE 太阳膜和富有动感的白色线条,以及具有流畅曲线的整体磨石地坪,组成丰富的室内空间界面,打破以往交通建筑“黑白灰”的常规做法,与T3 航站楼的白灰色系形成比较大的反差,打造深圳机场卫星厅新名片。木色天花营造出温馨、舒适的空间氛围,减轻旅客“赶飞机”的焦虑情绪(图7)。

7

7 深圳机场卫星厅出港中央大厅

(6)室外观景平台:在东西两侧各设置一个,服务半径不超过300m,采用高玻璃隔断围蔽,加盖玻璃顶棚,为旅客在自然通风下提供全天候的室外休息空间。

(7)“星空漫步”主题的照明设计:与旅客流程相结合的灯光布置,“点、线、面”相结合,直接照明与间接照明结合,平日模式和节日模式结合。

业主提出“建设不停,优化不止”,使我们有机会继续对设计进行优化,包括旅客基本服务设施(标识、座椅、柜台、无障碍设计)、环境形象设计(地面铺装、绿化景观、灯光照明)和旅客服务功能区(卫生间、母婴室、特殊旅客休息区、儿童乐园)。

2.3 聚焦提升效率的各系统设计

卫星厅实际上是T3 航站楼国内候机指廊的延伸,在X 型的总规构型基础上,优化港湾,平顺岸线,便于飞机进出站坪区域,提升站坪运行效率。适应机场发展需要,组合机位多,未来发展灵活。缩短指廊长度,最远步行距离由480m 降低至370m。

旅客流程便捷,在T3 值机安检后,经过地下旅客捷运系统(APM)前往卫星厅候机,旅客步行距离短。旅客至最远登机口步行距离不超过400m,比T3 航站楼最远登机口的步行距离要短。

对造型、结构和幕墙设计进行了关键优化。落实建筑限高条件,调整结构形式,增加斜柱柱列,减小结构跨度,在有限的高度条件下保证最大的室内净高,也保证了幕墙结构的通透。优化几何造型,保证幕墙及屋面的标准化建造,同时满足绿建及消防(自然排烟)的开启。经过反复研究,最终确定由两根圆柱体相交的找型原则,保证大部分采用标准化单元构件,有效降低了建设费用。

卫星厅达到最新国家绿色三星设计标准。玻璃幕墙表面覆盖的遮阳构件,东西方向设置内遮阳,有效降低建筑能耗。

卫星厅将运营效率、旅客体验置于首位,将建筑艺术、实用功能、设计细节高度结合,与T3 航站楼交相辉映,助力深圳宝安机场实现国际航空枢纽的战略目标,打造一个具有高辨识度,属于深圳独一无二的卫星厅。

3 大湾区西翼新门户,南中国滨海航空城:珠海金湾国际机场T2航站楼,2019至今

概况:设计年旅客量1500万人次/总机位数33个/23个近机位/10个远机位/总建筑面积为190,000m2/航站楼构型:T字型。

作为广东省“5+4”骨干机场,珠海机场将打造为复合型国际干线机场,主要服务珠江西岸及周边地区。其T1 航站楼的超前设计和建设,使得机场20 多年后才迎来扩建机会。随着横琴新区建设和长隆海上世界营运,国内航班的增长迅速,T2航站楼定位为国内航站楼,与T1 航站楼共同满足年旅客量2500 万人次需求。珠海航展已跻身于世界五大航展之列。2018 年珠海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已将突破1100 万人次,机场与航展的飞速发展,为机场周边交通组织、商业商务等配套设施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兼顾航展的机场运行模式因此也是独一无二的。由于机场和航展的双重主题,周边土地价值明显提升。珠海机场规划和航站楼设计包括几个重点,即如何在有限的空侧和陆侧资源下最大限度提高机坪运行效率获得最多近机位?如何统筹兼顾航展需要?如何构筑机场和航展主题的航空城?

3.1 展现珠海特色的门户形象

珠海,南中国的滨海城市,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城市,也是一座花园城市,中国的“浪漫之都”。从海洋主题中提取“海浪”“海鸟”“贝壳”的曲线元素,形成T2 航站楼“碧波银贝”“展翅腾飞”的建筑形象,并与T1 航站楼呼应(图8)。观山看海,花园空港,珠海机场是一个既能看山又能看海的机场。把综合交通中心下挖,留出航站楼前方的景观绿化空间,既营造了“花园空港”的景观,又留有未来发展的灵活性。

3.2 高效集约灵活的航站区布局

空侧资源紧张,既要考虑现有T1 航站楼站坪以及航展地块,又要满足对未来航空量的预测需求。采用T 字型构型及其优化,指廊北推增加机位;西移以提高西侧站坪利用率;保证东侧站坪循环式双通道,运行高效;缩短中指廊长度,优化塔台视线对指廊高度的限制,避免飞机推出占用平滑降低效率;与T1 航站楼联系便捷,便于空陆侧一体化运行;机位数量满足2500 万~3000 万发展目标;旅客步行距离短、流程舒适;航站楼进深充足,利于楼内商业布局;较好兼顾航展期间的站坪使用需求。

8

陆侧进深不足,规划要考虑大区域交通发展、考虑机场路、航站区、北区的联系,更要考虑航展期间的使用需求。采用“立体分流,简洁明了、快进快出”的外围进出港交通系统。

3.3 丰富的旅客体验,结合智能技术措施,打造四型机场

航站楼设置观景平台,既能看到航展,也能看到海景,结合其他特色候机区及人性化设施,打造人文机场。自助值机、自助托运、自助登机等系统的应用,打造智慧机场;人脸识别、大数据云平台的应用及各类安保措施,打造安全机场;绿色设计手段及节能手段的应用,打造绿色机场。

采用国内出港到港混流模式,节约建筑面积。旅客步行距离短,方向明确。

综合交通中心位于T1、T2 航站楼之间,服务半径均匀。交通中心内设置值机及安检功能,旅客可以在交通中心内托运行李及通过安全检查后直接到出港指廊候机和登机,轻松体验,愉悦出行。

3.4 多元集约的“城市中的空港,空港中的城市”

位于机场路北侧的航空城,是功能复合的综合体。通过跨路的高架绿化平台以及地下空间与航站楼、交通中心立体联系(图9)。

9

8 珠海机场T2航站楼陆侧夜景

9 珠海机场及航空城鸟瞰

(1-9图片来源: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重点打造8 个项目,包括航空企业总部、休闲公园及水舞台、山景湖景酒店、滨水创意商业街、航空商务酒店、过街绿化平台及地下空间、航展主题综合体、航展主题酒店。建筑群体与山海生态元素的融入,用飞翔与海浪延续航站楼的元素。6.5hm2绿地与水面,创造了优越的区域景观,实现土地价值与绿色生态平衡。整齐的城市界面与航站楼呼应,生态和航空元素贯穿主题花园。

以“湾区之翼”的概念,打造珠海机场成为大湾区新门户,展翅飞翔;以“山海航城”的概念,打造南中国滨海航空城,挖掘航展附加值。

4 结语

随着航空市场的快速发展,航站楼的设计也在快速演变。不同城市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航站楼,以粤港澳大湾区3 个机场为例,各自需求虽各有不同,但核心都是提升旅客体验,提高运营效率,创造更高价值。作为城市门户,每天人来人往,肩负着城市形象塑造的重任。事实上,航站楼远远不止是交通建筑和城市门户了,它已经成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载体,既为城市,也为航司,更为旅客。

大型航站楼建筑设计是多学科融合与创新的典型例子,需要建筑师深入理解航站楼各方使用的需求,还要与其他各专业顾问密切配合,必须融合众多学科及复杂的技术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力创新,通过多学科多专业协同一体化设计,才能够实现航空门户交通枢纽的高水平目标。

猜你喜欢

机位航站楼旅客
附着全钢升降脚手架不同步升降性能研究
作者更正
非常旅客意见簿
不停航施工机位限制运行分析
候车大厅的旅客
2019东营地震抗灾演习直播方案
航站楼
我是人
超越常规 更进一步 5月24日上午场9机位实拍图解
金旅客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