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音乐对声乐表演的启示探析
——以京剧、湖南花鼓戏为例
2020-07-14陈文艳
陈文艳
(江西省中山舞蹈中等专业学校,江西南昌 330029)
戏曲是一种综合文学、音乐、武术、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其历史悠久,主要由民间歌舞、说唱等不同艺术形式组成。它作为我国独特且极具魅力的传统文化,具有戏剧性、综合性、民间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基本特征,代表剧种有北方的京剧、南方的湖南花鼓戏等等。笔者在中国知网、读秀等网站上搜索到有关戏曲音乐对声乐表演的影响文献不多,仅有的几篇文献如孙梦洁的《浅谈戏曲音乐对民族声乐的影响》、杨柳,谢莉的《浅谈传统戏曲艺术对现代民族声乐的影响》、李优的《论戏曲音乐对民族声乐的影响》等文章,主要是从二者共同点、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叙述,而缺少具体剧种表演分析及戏曲对声乐表演启示的文献及相关著作。笔者认为对戏曲中的一些演唱方式与技巧进行借鉴与学习于声乐表演者来说有着积极意义,基于此,本文主要以南方的湖南花鼓戏和北方的京剧为例,运用文献分析、学唱片段等方式,通过对剧种的唱腔进行介绍并对其中某些片段的演唱做具体分析,从而探讨其与声乐表演的关系、对笔者演唱的一些启发等。
一、戏曲声腔及演唱分析举例
戏曲音乐具有多样性、相对稳定性、专业性等特征,它主要包括声乐和器乐两大部分,其中声乐主体部分是唱腔,又可分为独唱和对唱两类。对戏曲音乐有所认识并不只是认识一种音乐,同时也是对某一时期、地区人民的生活、文化背景等各方面有更深入的认识。湖南花鼓戏是农业文明形态下的产物,凝聚了两百多年来湖南人民的情感寄托,作为我国地方戏曲剧种,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源于民歌,后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代表剧目有《刘海砍樵》《补锅》等。湖南花鼓戏的音乐曲调三百余支,主要为曲牌连缀体,辅以板式变化,其声腔根据曲调结构、音乐风格等不同可分为以下四类:川调即弦子调、打锣腔又称锣腔、牌子腔、调子腔等等。[1][2]
湖南花鼓戏由于地域声腔以及方言乡音等各方面的差异,又可分为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等,在表演时均以长沙官话为统一的舞台语言,各自具有代表性剧目和音乐声腔。其中有的剧目主要是以一种声腔为主,多种唱腔为辅,给观众呈现出一种立体的听觉效果。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习演唱经验,发现湖南花鼓戏《补锅》这一剧目在唱词上主要是采用长沙方言,演唱时用平舌,如手(sou)、什(sen)么等,而没有翘舌音。另外,在演唱时还要注意用丹田来支撑气息平稳的流动,这与声乐演唱在气息运用上大致相同。如某唱段中“意”字音是跳音,在演唱时要注意气息保持,并运用送气的方法,连接后面的“呀”字。该剧目在演唱时还使用了靠字方法,“‘靠字’即指声乐中为了使演唱的嗓音在高声区(头声区)仍然保持字正腔圆、字清腔纯的美感特征,而采取的一种咬字正音方法。”[3]如风、嗓等字。通过对湖南花鼓戏部分片段的演唱学习,可以看出这一戏曲剧种在演唱方式和气息运用上与声乐演唱息息相关。[4][5]
除南方的代表剧种湖南花鼓戏之外,北方的代表剧种京剧中的一些唱腔及发音技巧在声乐演唱中也有所使用。京剧是中国“国粹”,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剧目有《宇宙锋》《霸王别姬》等。京剧音乐是由唱腔、打击乐、曲牌构成,属于皮黄系统,其中又吸收融合了昆曲、梆子等声腔的音乐元素。京剧唱腔主要是以西皮和二黄两种唱腔为主,其发音技巧与方法也较多,如真嗓与假嗓、吊嗓等。[6]
笔者根据自己学唱经验,发现京剧在演唱时较注重声音饱满圆润,在吐字方面要字头短、字尾清,达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效果。京剧唱腔中的连腔、滑腔等各种腔在声乐演唱中也是常用的,如在演唱《牧歌》时采用连腔来表现歌曲意境,“一望无际的内蒙古大草原、湛蓝的天空等画面,因使用了连腔让歌曲的意境展露无遗。”[7]也由此可见,在声乐演唱时适当使用京剧唱腔技巧能够呈现出较好的演唱效果,同时可以使演唱者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演唱《故乡是北京》时“声音位置要靠前,呼吸上因乐句长而少用大换气选择偷用气”[8]也是借鉴了京剧中的某些演唱技巧。另外,京剧中发声时有一种叫“脑后音”,即“气从丹田,发音时喉腔会稍稍压缩,同时打开后咽壁提高软腭,”[9]发音时感觉头部有空隙感并伴有回音,声音共鸣由后脑至眉心,这一发音技巧在老生和净角唱高音时较为广泛使用。笔者通过演唱比较,发现京剧“脑后音”发声方法与声乐高音处理方式基本相同,使用此发音技巧也使得声音更加圆润抒情。通过上述可知,京剧其独特的唱腔韵味对声乐演唱提供了借鉴,同时对戏曲音乐的借鉴也极大地推动了声乐的发展与进步。
二、启示与借鉴
湖南花鼓戏和京剧作为我国南北方代表戏曲剧种,流派众多,演唱技巧多样,具有独特魅力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其表演形式、戏曲艺术的各方面特性都对声乐表演有所影响,而声乐表演也为戏曲的改革创新及传承提供了思路,二者相互借鉴、共同发展。通过学唱上述戏曲剧种的片段,笔者也有了一些启发和感悟。
首先,从表演形式方面来看,京剧等戏曲艺术为声乐表演提供了思路。其实我们在之前的声乐演唱中可能更注重发音、唱法等歌唱方法,缺少对肢体动作的运用和舞台表现力。[10]而京剧、花鼓戏以及更多的戏曲剧种,不仅关注唱的方面,同时也更关注表演,在舞台表现上更具有张力。[11]笔者曾学唱过湖南花鼓戏中的部分选段,认为花鼓戏在表演上是较为夸张一些的,要把唱演相结合二者共同呈现出来成为戏的形式。笔者通过学习演唱戏曲,发现在平时的声乐表演中可以在符合情境、演唱内容的情况下自由地添加某些动作、表情等,学会从京剧、花鼓戏等戏曲的表演方式中进行借鉴,形成“以声为主,情、形并茂”的声乐表演形式,使声乐演唱更具特色。
其次,通过上述对剧种的演唱分析,可以看出京剧、湖南花鼓戏等戏曲音乐和声乐表演在作品的演唱技巧上有某些共通之处。虽然与京剧相比,声乐发展时间较短,但两种艺术形式之间却有较高的相似度,且都是采用唱腔方式讲述故事。因此,“将声乐演唱和京剧唱腔结合,是声乐艺术创新的重要方向,同时两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也有利于推动声乐、京剧的共同发展。”[12]如声乐表演中也吸取了戏曲的一些演唱技巧和元素,而戏曲中“哎呀咿呀喂”等装饰音及衬词衬句的运用,在声乐作品中也有使用。另外,“在一些共鸣的演唱状态上,戏曲演唱的腔体状态比声乐演唱打开的小一些”,[13]由此演唱者要善于运用气息,呼吸时使用胸腹联合呼吸法,以免出现“挤嗓子”的现象。当然,笔者通过对戏曲中一些声腔润腔的学习,也让自己在演唱技巧上以及对歌曲风格的掌控上有了一定的进步,对今后的演唱学习有所助益。[14][15]
除上述之外,歌曲的语言学习及对其中的演唱韵味掌握也较为重要。京剧和湖南花鼓戏等戏曲音乐具有地域性、民间性等传统音乐的特点,其中不仅融合了民歌、说唱等民间音乐素材,同时也具有自己的独特韵味,而且戏曲在演唱时还强调字正腔圆。[16]因此,我们在学习一首声乐歌曲时,首先要掌握歌曲所使用的语言及音调,并了解其具有特色的地方。例如笔者曾学唱过花鼓戏中片段,演唱时主要运用长沙方言,其中有些语气词的演唱要拖长音,在句末表示完成的状态时也不用“了”和“拉”,而用“哒”等语气词。另外,语气词在不同的语境中,音调也有所不同,而且有些咬字开头的发音要稳定、干脆利落,尤其遇到副词时归韵要准确。由此可知对每首歌曲、每个剧种的演唱学习,要注重细节处理,根据各自的特点加以琢磨练习,才能更自然、更真实地呈现出来。笔者在当时学唱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例如一开始不能很好地熟练地掌握其中的发音,这样会导致唱出来的歌曲韵味不同。由于学习当地的方言或一些小语种时,要改变平时我们经常使用的说话习惯、咬字发音等,所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们也是需要多花时间不断地进行练习,也可以去到当地感受其中的文化气息,了解歌词所表达的含义、歌曲所表现的内容等,从而更好地把握歌曲风格,并把音乐作品唱出自己的独特韵味。
综上所述,声乐表演和戏曲、说唱等音乐是密切联系的,戏曲的表演形式为声乐表演提供了选择,为其创新提供借鉴,戏曲声腔历史悠久发展成熟,在发音、咬字吐字、行腔等方面对声乐演唱具有重要影响;而声乐表演中的某些发声方法及其发展方式也为京剧等戏曲音乐提供了思路,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从而促进共同发展。
三、结语
戏曲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艺术,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不可替代的地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目前对传承戏曲音乐方面仍需要我们重视。据资料显示,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学习演唱戏曲的艺人、年轻人逐渐减少,因此,其发展问题、保护措施等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我们也要以积极的心态从其所处的环境中寻找突破口,有计划、有领导地进行传承,制定相关的保护政策,这样才能为我们后辈提供较为优秀的艺术作品。
另外,通过对湖南花鼓戏、京剧等戏曲音乐进行了解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专业的学习,还让我们对所属的地区文化、生活状态、当地的音乐形式特征等有了一定的认识。它们是我国地方戏曲音乐,也是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一部分,其音乐表演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如戏曲演员的声腔、表演等扎实的基本功,戏曲艺术的舞台表现力等都值得我们每一位演唱者学习,当然关于戏曲的改革、传承方面也可以参考声乐表演发展的某些思路。此外,我们在学唱一首作品时,还可以走进当地、走向民间,更近距离地感受当地文化,了解民间唱法,并与自身专业相结合,把音乐作品唱出自己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