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大运河国家公园设计策略研究

2020-07-13

河北画报 2020年20期
关键词:健康中国大运河运河

河北美术学院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从广泛的健康影响因素入手,建设健康,一适应人口老龄化以及疾病普及与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中国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20世纪开河取水造就的这条生命之河滋养了十余万亩农田,也养育了几代林头人及下游人民群众,大运河至今仍是生活与工业用水的来源。

一、大运河国家公园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大运河却面临着环境恶化和生态失衡的问题,如水资源已被严重破坏,甚至局部出现断流的状况。大运河的地表和地下水已被污染和过度开发。出现这种现象,中并不是由一两个因素造成的,除了自然因素外还有更多的人为因素,比如随意施工、随意搭建、随意开垦等。造成大运河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一是大运河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二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相关部门管理人员缺乏水资源保护知识;三是分散管理体制,分散了水治理、水管理和用水等方面,缺乏对水资源的科学利用,从而加快了污染速度,甚至危害健康。

(二)对大运河国家公园的复杂性和独特性认识不够

大运河流域是几千年来人口分布最密集、人类活动最活跃、生产和生活最发达的地区,大运河国家公园不同于长城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的相关理论是国家公园相关理论的延续和发展。大运河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个省市,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且目前仍有1100多千米在正常通航的运河,它所流经的区域有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域、不同职能的部门,建设的难度可以想象,其复杂性和艰巨性是前所未有的。在我国,土地名义上的所有权是国有的,但实际的所有权或经营权在各级行政区域、行业部门、单位、企业和居民中,大量的利益冲突随之而来,还需要认真对待。所以运河公园建设和管理模式要符合中国国情,还要符合国际国家公园的概念及其发展目标,需要对大运河国家公园的复杂性和独特性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三)遗产价值认知度缺失

大运河是一种建在水上的文化遗产,不同于其他文化遗产,可以展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大运河周边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这些遗迹可以从与运河建筑相关的历史和文化中看到。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文化一旦受损,就无法恢复,更不用说重生了。大运河的许多部分是借助当地的天然河流和湖泊建造的,但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它并未被纳入文化保护的范围。人们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破坏大运河的文化,这将对大运河的保护产生巨大的影响。

由于缺乏对大运河历史文化的了解,与大运河有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无法了解大运河文化的价值,更不用说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保护大运河了,以致运河经常遭到破坏。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一直被忽视,文化遗产的脉络都不清楚,更无法制定准确的保护方案,我们都不无从知道大运河中有多少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由于流域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文物的精华缺乏维护。人为对大运河的保护或破坏,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完整性和真实性,直到21世纪公众才意识到对大运河的保护。很多部门都进行管理,没有统一的管理,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整体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两点:首先,在资源的使用上,人们只关注提高内河货物的体积,忽略了保护大自然的平衡,更不用说文化资源的开发,没有长期愿景的发展计划;第二,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许多沿岸城市和地区的管理理念比较落后,以致文化管理部门无法管控大运河,而且缺乏文化保护资金。

(四)管理体制滞后于发展

许多因素导致了大运河的这些问题,虽然表面上有许多影响大运河的原因,但归根结底是管理制度根本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大运河的养护管理工作由文化、遗产、水利、交通、环境保护、建设、规划、土地等多个部门组成。其中,水利部门主要负责防洪问题的管理,交通部门负责航道问题的管理,文化部门负责大运河传统文化的管理,环境保护部门主要负责污水处理。今天,大运河贯穿长江委员会、太湖流域委员会、淮河委员会、黄河委员会和海河委员会五大水系。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专门管理机构。这就容易出现分裂的局面,很难控制整体规划,更不用说从真正意义上说保护大运河了。

二、健康主题提升设计策略

运河公园的健康效用包括三点,一是促进体力体育活动,满足城市居民的疾病预防和康复需求;二是促进社会交往行为满足社交需求;三是促进游乐休憩活动。根据大运河国家公园环境与居民健康的关系构架了健康视角下的大运河国家公园环境设计框架包括健康感知要素提升、健康功能空间营造,健健康绿地系统中的运河公园三个维度展开。

(一)提升健康感知要素

1.提升运河公园自然环境的感知性

生态环境是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依据。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计划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一直努力促进生态功能的恢复系统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进。力把大运河变成一个山清水秀的美丽运河,计划加强了保护生态空间和其使用的控制,建立绿色通道、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加强预防和控制流域的水污染,以及防范环境风险,推进环境治理现代化等方面的关键任务。

从大运河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与恢复的角度,推进滨水生态屏障、滨水生态空间、公共绿地和景观廊道建设以及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的任务,以促进大运河绿色生态廊道的整体建设。在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方面,该计划包括森林、草地、河流和湖泊、湿地和其他生态系统,以及保护水资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其他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预防和处理。在水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根据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需要,从整体水环境风险防范、水生态与环境规划等方面,加强生态环境的源头防治,加强生态环境的监测与评价和管理,加强生态环境执法机制和能力建设等。

为了吸引城市居民到运河公园进行体育活动和休闲活动,需要提升运河公园自然环境的层次性设计,创造多层次的情景空间满足户外活动的趣味性与安全性,具体的提升策略可以不同的使用空间结合植被设计不同的感知层。

树冠下可以形成相对私密的公共空间,能够为使用者提供成为绝佳的坐躺休息场所。树冠本身的隔音效果极佳,可以减弱周围噪音对休息人群的打扰;在夏季可以遮阴和避雨,在冬季还可以防风,此空间还可以设计为林荫廊道。阳光活动草坪具备体力活动空间与交流空间的属性,也是比较受欢迎的户外公共空间,人们可以在草坪上做游戏、晒太阳、野餐。运河公园最好的资源就是水体,结合水体设置亲水性的平台,可以游览可以垂钓。

运河公园河岸设计延续了低丘缓坡和水网的生态肌理,整合现状地形,保证了城市界面的流畅视线,形成自然的海滩和岛屿。通丘连涧,延续水脉的纹理;根据形势,加强地形微丘;开阔河道及滩涂,适度拓宽河岸,形成天然河道,增强抗洪能力;把洼地变成沼泽或湿地;在莲塘形成湖泊,形成大面积的中心水体。平缓山地地貌形成的生态岛增加了陆水界面,形成间歇变化的湿地生境系统,构建了多性动植物生境。

2.提升特殊人群活动空间的私密性

大运河国家公园环境的自然要素配置是保证公园内舒适活动的前提,需要为老人和儿童设计等弱势群体设计专属的健康空间。儿童喜好动,为保证使用安全性,空间益有包围性,但这种包容性还不能阻挡看护人的视线,为增强使用者的安全性,所有在植被的竖向设计上要层次丰富,形成具备半私密性的活动空间。另外,在植被的选择上要无毒无刺,且可不带有强烈的香气或气味,避免儿童碰触或引发哮喘。

(二)营造健康功能空间

1.营造具备疾病预防效用的绿色空间

自然要素是运河公园中防病功能空间中最重要因素,提高大运河国家公园环境的自然要素质量可以到达对于人群健康促进的最佳效果。营造具备疾病预防效用的绿色户外活动空间,这样使用人群就能更多地接触自然空间以获得健康价值。在大运河国家公园环境的设计中对于健康促进的植被种类选择是必须要考虑的。运河公园中可以选择能够隔离噪音、抵抗空气污染并能释放大量氧离子的树种,使身处其中的人享受“森林浴”。相关研究证明,在植被光合作用最强的时候进行“森林浴”,特别是清晨与黄昏的时候,可以有效地预防呼吸系统的疾病。根据不同的功能分区,在活动聚集场所,可以结合鸟鸣声、水体流动的声音提高人群的心理愉悦,适当播放背景音乐弥补自然声音场的不足。

2.营造全龄游憩的公共空间

人群因相同的活动目而聚集,如聊天,观看艺术表演等。公共空间的座椅是人群交流的主要场所,也是休息的基础设施,老年人由于身体的原因在活动的过程中时不时休息,照看儿童成年人也需要座椅,同时座椅还可以供其他观看运动人的使用。座椅上的人群可以安神冥想,沉浸于自然环境中,也可聊天、聚会。座椅一般选择在光照良好的场所,无寒风侵袭。

以“全龄、全时、全季、全景”为主题,注入丰富活动体验。定制全龄、全季皆宜的公园活动日历表。根据不同群体需求设置不同时长的园区游览路线。精细策划日夜游,唤醒7乘24小时全天候活力公园。

3.营造体育活动空间

锻炼对于健康促进的效用更明显,英国学者波杰斯的观点认为,“社区中不同背景与条件的人群对于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体力体育活动的喜爱是相同的,这源于活动能使人群与大自然直接接触。人们可以选择在公园空间中运动同时欣赏风景,呼吸新鲜空气,还可以满足儿童对于自然探索和游戏的需要。”在大运河国家公园中的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可以与大自然充分的接触,体育设施还可以承载花艺展廊、万国旗帜、数字水帘、音乐灯光秀、跨年倒计时等多功能的互动展,考虑到不同适用人群的需要,锻炼对于健康促进的效用更明显。

(三)运河公园建设中健康城市绿地系统

运河国家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绿地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健康的绿地系统对城市的建设有很重要的作用。运河公园绿地系统有更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要素,而且辐射范围更广,规模完整且集中,具备更完善的功能分区。

大运河文化带生态环境得到整体改善,水系水质得到全面改善后,周边环境可以得到有效治理。例如,绿化项目沿着大运河构建一个绿色走廊,与“水和森林互相依赖,绿色走廊连接和绿色块嵌入”,许多森林公园,家庭林场,采摘园、生态休闲园随种植体量的增大“破土而出”。推进大运河沿线山、河、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打造落实金山银山理念的生态文明示范区,打造历史文化长廊、休闲娱乐长廊、健康绿色长廊。

“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大运河国家公园营造七大“+健康”(居住+健康、教育+健康、文化+健康、行政+健康、商业+健康、体育+健康、产业+健康)场景模式。建筑与户外空间开放无界、功能共享,将大型公共服务建筑的功能延伸到公园场地中来,形成公园中的自然博物馆、文化长廊、公园书吧、户外剧场、自然自习室等开放式的共享场所。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大运河国家公园设计策略是在健康促进角度下强调公园设计的方面,还应该从使用人群的健康诉求与场地要求出发,体现设计对于人的尊重,使“健康理念”在运河公园实际的设计和使用中更好地呈现。新生态、新形态、新业态、新状态、文化魂,以焕新生命之河、延续生态基底、激活城市万象为愿景,共享之界、疗愈之脉、生命之丘共筑“健康运河公园计划”,从未来开始,畅想健康人居生活,孵化一个自然生长的大运河国家公园。

猜你喜欢

健康中国大运河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大运河,行走山东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考古者眼中的隋唐大运河 湮没的辉煌
遇见“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