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原纹饰青铜器名称英译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0-07-10王志伟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文博译介青铜器

王志伟,李 琼

(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引言

为增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作为对外文化传播的窗口和有效渠道,对博物馆英译文本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青铜器是古代中国走向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1],作为各大博物馆的重要展品,在对外交流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已有不少关于青铜器不同侧面的研究。外籍学者Thorp[2]主要论述了中国早期的青铜文明。Lefebvre d’Argence[3]则在书中对上海博物馆展出的部分青铜展品做了英译介绍。我国学者穆善培[4]、李开荣[5]、刘庆元[6]、Fong Wong[7]、李伯谦[8]等人也对青铜器的发展、译介展开了论述和探讨,对推动我国青铜器的相关研究作出很大贡献。然而由于青铜器年代久远、器物名称生涩、相关史料缺乏、跨专业背景知识要求强,对青铜器的译介研究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看仍远远不够。相关文献中,除了对青铜器的翻译原则和理论有更多关注外(刘岚等[9]、丁宁[10]、牛佩霞[11]),细分至对纹饰青铜器名称的英译研究尚不多见。纹饰是青铜器的语言和灵魂,各种纹饰的勾勒将青铜器这一工艺文化推向高潮,因此对于纹饰青铜器的研究也应有所侧重。鉴于此,本文拟以中原纹饰青铜器的英译名称为例,以目的语受众的可接受性为视角,通过对其译介问题的分析和阐述,希望引起相关领域学者的关注与思考。

一、中原纹饰青铜器名称的英译方式

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发现中原纹饰青铜器名称的英文译介,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一)音译

音译,是一种以源语言读音为依据的翻译形式,这一译介方式对于目的语受众来说具有较高的显性辨识度。从笔者所收集的中原纹饰青铜器语料来看,在表示类别的展品概念中,如缶(Fou)、钺(Yue)、鼎(Ding)、鉴(Jian)、簋(Gui)、禁(Jin)等,其译名多是根据中文名称音译而来。此外,对于涉及青铜器主题纹饰、艺术造型的描绘,如夔龙纹(Kui-dragon design)、规矩纹(Guiju design)、镈钟(Bo-bell)、纽钟(Niu-bell)等,也多使用音译来展现其语言功能。这些具有中国特色文化内涵和独特意义的词汇,音译可以较好传达出独有的中国元素,避免文化特色的丧失。

(二)直译

直译,即对展品中文名称的逐字翻译,使目的语受众尽可能感受原文的组句形式和修辞风格,尽量还原其形制特点和使用功能。采用直译手法的译介实例有鸟兽葡萄纹铜镜(Copper Mirror with Birds and Beasts and Grapes Design),亚字形花草凤纹铜镜(“亚”shaped Copper Mirror with Grass,flower and Phoenix Design),重环纹簋(BronzeGuiwith double ring pattern),兔纹铜觯(BronzeZhiwith rabbit motif),星云纹铜镜(Bronze mirror with nebular design)等。其中,“亚字形花草凤纹铜镜”中“亚字形”的翻译“‘亚’shaped”形象直观地还原了此展品的形制特点。

(三)增译

增译,是在翻译时增添词或短语,以辅助目的语受众对原文含义及特点能有准确理解。青铜器大气持重、肃穆端庄,因此体现“青铜”这一材质特征对展品来说尤为重要。如在中原纹饰青铜器“夔龙纹镈钟”“重环纹簋”中,虽二者的中文名称并未体现青铜两字,但在英译译文前,都增加了“Bronze”这一词汇,来突出展品的青铜器属性。此外,对于展品器具类型的英译,博物馆会在其音译名称后附加上对其功用的描述,如“罍(Lei- wine vessel)”“鼎(Ding- cooking vessel)”“簠(Fu- food container)”“匜(Yi- water vessel)”,这使得展品的信息译介更加具有可读性。

二、中原纹饰青铜器英译名称的问题评析

虽然在中原纹饰青铜器英译名称的调查结果中发现译文整体清晰简明,较为准确地表达了纹饰青铜器的基本类别和总体特征,但是,作为青铜文化的外宣推广,中原纹饰青铜器的英文译介方式尚存在不足,需进一步商榷。此节笔者除具体指出中原纹饰青铜器英译名称存在的问题外,也尝试对其进行改译。

(一)英译信息缺失

在文博翻译的过程中,译文文本应尽量保留原文信息,这些信息通常是对展品做出的描述性说明。英译信息的充分,才能使目的语受众更好地了解器物类型,加深体验感,从而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但目前中原纹饰青铜展品的英译文本中存在展品信息漏译的情况,具体示例如下:

例1:双凤双狮花鸟纹铜镜(河南博物院)

原译:Bronze mirror with design of double phoenixes and double lions

改译建议:Bronze mirror with design of double phoenixes,double lions,flowers and birds

分析:原译漏译了展品的纹饰。该纹饰青铜器出自唐代,唐代镜最大的特点之一便是纹饰富丽绚烂,艺术手法多样,多以瑞兽花鸟为主。在该展品的名称英译中,英文信息漏译了部分纹饰,即花鸟纹没有相应译出。即使博物馆有直观可视的便利条件,参观者可以通过展品实物看出纹饰图案,但该漏译确实会使展品信息缺失,无法完整体现展品的特征。

例2:嵌松石兽面纹直内铜戈(河南博物院)

原译:BronzeGewith beast-mask motif and inlaid with turquoise

改译建议:BronzeGewith straight handle,beast-mask motif and inlaid with turquoise

分析:原译漏译了展品的形状。铜戈分为三种形式:曲内戈、直内戈、和銎内戈[12]64。直内戈是在铜戈的尾端保持平直,作为曲内戈的一种替代形式,它在戈上增设胡,防止戈脱落掉头。因此,在翻译该展品时,“直内”两字不应忽视。在进行口译介绍时,还可以向目的语受众讲述这些背景知识以体现古代中原人民在生活实践中的智慧。

例3:兽面纹提梁铜卣(河南博物院)

原译:Handled bronzeYouwith design of animal-mask

改译建议:Loop-handled bronzeYouwith design of animal-mask

分析:原译漏译了展品的附件。提梁为篮、壶等器皿的半月形提手。从该展品的器型来看,提梁置于正面脊上,便于手提盛酒用。在上述的原文译介中,只体现了“提梁”中的“提”字,却忽视了半月形的“环梁”这一附件,因此,应秉持严谨态度,加上“Loop”一词,确保信息的译介充分完整。

例4:兽面纹铜觯(洛阳博物馆)

原译:BronzeZhiwith beast- mask motif

改译建议:BronzeZhiwith beast- mask motif (wine vessel)

分析:原译漏译了展品的功用。在青铜器的英译中,会出现许多类似“觯(Zhi)”“卣(You)”“斝(Jia)”“罍(Lei)”“簋(Gui)”“盨(Xu)”等生僻古汉字。对于国内普通受众来说尚不知其意,对于国外游客而言就更加困难,无法理解该类文字会影响其宣传效果。因此在其音译名称后加上功用注释,便可增强外译的可接受性。但在收集的中原纹饰青铜器语料中,除河南博物院外,其它博物馆较少添加音译注释,这一漏译不利于信息的有效传播,应在译文中添加。

(二)译文缺乏规范

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博物馆的外文翻译工作也因此不断受到重视。可博物馆馆藏展品数量巨大,翻译庞杂,目前博物馆馆藏中原纹饰青铜器的英文译介缺乏一定规范性。

表1 “青铜器”材质的翻译示例

1.译名不统一

如表1所示,中原纹饰青铜器作为展馆文物的一个重要类别,其材质在英译时存在不同博物馆间,甚至相同博物馆内翻译不相统一的情况,有“Copper”和“Bronze”两种翻译方式,这样的情况应该避免。这种不规范的问题,有损博物馆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因此,应探究不同译法的区别,规范使用。青铜器为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13]64。而在牛津词典的解释中,“Copper”为“红棕色或红褐色金属”,“Bronze”为“一种黄褐色的铜合金,含锡多达三分之一”。从词源上来看,青铜器的翻译更符合“Bronze”的表达。再加上国内外的一些权威性博物馆如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对青铜器这一类别的英译均为“Bronze”,所以也应遵循行业规范,统一译为“Bronze”。

表2 中原纹饰青铜器命名结构示例

2.结构不规范

命名方式的结构,或者语序排列,反应的是不同民族语言使用者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逻辑习惯。如表2所示,对于中原纹饰青铜器英译名称的命名结构或语序排列出现了不同。展品的中文名称命名方式一般为“修饰语+中心词”,而英文则习惯将其倒置,语序排列为“中心词+修饰语”,具体来说,语序排列也可以分述为“材质+英文名称/汉语音译类别+纹饰/状态/形状/其它特征”。如在大英博物馆中,有一件展品为“金银错青铜卣”,命名方式便是“中心词+修饰语”的形式,即“Bronze you inlaid with gold and silver”,因此表格中列出的前两件中原纹饰青铜器命名语序合乎规范。后两件青铜器的英译命名方式,受母语负迁移影响,属于典型的中式语序。根据语序规范,“八卦纹铜镜”建议调整语序为:Copper Mirror with the Eight Diagrams Design。“四乳草叶纹铜镜”建议调整语序为:Copper Mirror with Four-nipple,Grass and Leaf Design。

表3 中原纹饰青铜器英译名称书写示例

3.书写不规范

从表3列举的实例可以看出,前两件展品中,英译的大小写格式并未统一。第一件展品,英译名称中所有实词均大写,第二件展品英译名称中却只对首字母进行大写。据查证,博物馆对于展品英译名称大小写的形式并未做出完全统一规定,两件展品的书写形式未尝不可,但为了树立公示语的规范意识,博物馆应注意细节,做好统一;表中列举的第三件展品,显然单词“motift(纹饰)”应改为“motif”,单词拼写的错误,会影响博物馆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应及时改正;最后一件展品的英译问题是音译拼音未用斜体。若是遇到上述展品中“Yi(匜)”这一音译形式,因为英文中没有对应形式单词,目的语受众或许可以缓冲联想到是汉语音译。可是若遇到展品中带有“You(卣)” 这一音译形式,如若并未斜体,目的语普通受众可能会直接误以为是英文单词“You(你,你们)”,使参观者不知所云,影响其对信息的有效接受,所以应加强音译斜体意识。

(三)意象存在偏差

青铜器名称的翻译涉及中西两种思维或文化的转换,克服中外文化意象的不同,准确传达出青铜器所蕴涵的独特内涵,是弘扬和传播青铜文化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对中原纹饰青铜器语料的梳理中,发现展品英译名称中的英译意象与中文所指会有不同,以下列举几例:

例1:乳钉纹铜爵(洛阳博物馆)

原译:BronzeJuewith nipple pattern

改译建议:BronzeJuewith Raised Bosses

乳钉纹只是常见几何纹饰的一种,几何纹“是以点、线、圆形、方形、三角形为基本要素构成的纹饰图形”[14]17。中国自古以来便有礼制约束,“nipple”对应“乳头”的翻译不但不妥,也会让目的语受众一头雾水,意象上很难实现对应。而在国家博物馆中,有一件乳钉纹展品,为“乳钉纹方鼎(Bronze SquareDingwith Raised Bosses)”,可见对于“乳钉”两字的翻译另有它译。据查证朗文词典,“Raised”为“凸起的”,而“Boss”则为“在物体上圆形的装饰物,或饰球”。所以对于“乳钉纹”的翻译,参见国家博物馆的译法更为贴切。

例2:镶红铜龙纹铜扁壶(河南博物院)

原译:Bronze flat flask inlaid with copper dragon design

改译建议:Bronze flatHuinlaid with copper dragon design (wine vessel)

该件展品出自于春秋晚期,为盛酒器。原译中把铜扁壶翻译为“Bronze flat flask”,查阅朗文词典,英文中的“flask”为“顶部狭窄的瓶子,用于科学工作中混合或储存化学物质”。这一释义使得外国受众对于“壶”所产生的联想与其盛酒器这一功能相去甚远。而在国家博物馆中,收藏有一件相似的铜壶展品——蟠螭纹提链壶,其英译名称为“BronzeHu(wine vessel) withPanchi(intertwining dragons) design and Chain Handle”,不妨借鉴此翻译。

例3:透雕夔龙纹铜钺(河南博物院)

原译:Bronze axe withKui-dragon design in openwork

改译建议:BronzeYuewithKui-dragon design in openwork (weapon)

钺,是古代的一种兵器,由青铜或铁制造而成,形状像板斧,以劈砍为主,具有杀伤力。在原译文中,将“钺”翻译为“axe”,查阅朗文词典,英文中的“axe”为 “一种有木柄和沉重的金属刀片的工具,用于砍柴,伐木等”,更多是指农具。因此,若将“钺”翻译为“axe(斧)”,就失去了其原本承载的用于作战、归属兵器这层含义,中英两种语音在转换间,意象信息便失去了对等,建议直接音译为“Yue”。

三、 对策与建议

从有关中原纹饰青铜器名称英译的译介实例来看,翻译中的错误除译者自身专业素质不过硬外,还反映了当前文博翻译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如译者专业素养不强、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校博企之间合作不密切、业内交流不广泛等。因此,博物馆译文水平的整体提升,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加强译者专业素养。作为文博翻译工作的实践者,若要在对外传播中作出贡献,就要不断在专业上提升自己的水平。其一,在英汉语言功底上,应考虑到文博翻译的特殊性,译语文字应尽可能生动自然、亲和力强、可读性高,避免因文化不同,使目的语受众感到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其二,在文博知识的储备中,译者应勤于翻阅辞典、阅读相关专业书籍,积累知识。只有熟知翻译对象,才能使展品译介臻于完美,更好地促进文化的传播。其三,在自身工作态度上,译者也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精神。英译工作完成后,要进行译文的初步审校,严把质量关,以体现专业性。

2.优化高校课程设置。鉴于目前文博翻译事业人才缺乏,培养文博翻译人才势在必行。而高校作为各类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对接社会需求,优化课程设置。首先,就课程内容来看,高校的翻译专业应充分发挥“外语+”的优势,在开设常规翻译课程外,可以结合学生兴趣,开展文博方向特色校本课程,加强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其次,就教师构成来说,除本校的教师授课外,学校可聘请校外文博领域的专家来学校讲学,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最后,就学科交流来看,文博翻译囊括了考古学、文物学等多学科知识,因此文博翻译人才的培养也要注重高校跨学科、跨院系之间的合作,只有补齐跨学科知识的短板,才能为文博翻译领域培养更多所需之才。

3.增进校、博、企间合作。增进校、博、企间合作,主要指应增强高校、博物馆、翻译公司三者之间的合作。其一,就高校与博物馆合作而言,高校是文博翻译理论的传输地,为避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高校应加强与博物馆的联系,增加文博翻译专业同学的实操经验。其二,就博物馆与翻译公司合作而言,博物馆在进行文物展品译介时,通常会涉及多种语言,而博物馆因人力物力有限,不可能完成所有翻译工作。因此,可以选择信誉良好的翻译公司进行合作,确保翻译质量。其三,就高校与翻译公司合作而言,翻译公司通常会承接不同规格的文博翻译实践活动,高校与其加强合作,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翻译公司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人才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4.广泛开展业内交流。有关中原纹饰青铜器英译名称翻译的实例表明,不同博物馆之间亟待加强合作,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首先,博物馆应定期开展馆际之间的翻译沟通合作,规范相同器物译文使用,使博物馆翻译不再各行其是。其次,博物馆权威部门应组织相关专家学者统一编撰文博翻译类词典及书籍,使文博译者减少翻译过程中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最后,除了广泛开展国内馆际之间的交流合作外,外文翻译也需加强与国外同行的经验交流,学习借鉴文博翻译的国际惯例,与国内外文博翻译工作者一起,推动文博翻译质量的提高,促进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播。

四、 结语

中原文物的馆藏展品是中原文化的浓缩见证,体现和传承了古朴厚重的中原文明,是对外展示和宣传中原文化的有力名片。要实现中原文化权威、可靠的对外推广和宣传,必须注重博物馆展品译介的准确性、完整性、充分性及可接受性。本文以中原纹饰青铜器为例,对其英译名称状况进行评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译建议和对策方法,以使译文更加接近目的语受众的语言特点和行文规范,更好促进其对中原文化,尤其是中原纹饰青铜文化的认知与解读。因本文收集的语料仅限对中原纹饰青铜器的研究,未涉及其它类别的青铜器,故今后的研究重点将深入采集其它地区博物馆的语料,以青铜器为总类别,进一步探究其译文的翻译质量和翻译策略。

猜你喜欢

文博译介青铜器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文博扬帆起航
文博学院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浅谈高职院校文博人才的培养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数字化文博创意产业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探析
认识“晋式青铜器”
我是怎样走上青铜器研究之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