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位一体专病专管护理在产后盆底肌功能锻炼依从性和康复效果中的应用效果*

2020-07-10高丽华

黑龙江医药 2020年6期
关键词:专病肌张力盆底

曾 芸,邹 琳,高丽华

江西省广昌县人民医院,江西 广昌 344900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因盆腔支持结构退化、缺陷及损伤等原因所致的功能性障碍病变,通常以尿失禁、盆腔器官膨出、子宫脱垂及性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1-2]。相关调查发现[3-4],妊娠和分娩是引起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盆底肌功能障碍发生后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随着患者生理功能逐步退化,其相应的症状也随之加重,对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5]。因此,产后盆底肌功能的康复也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产后盆底肌功能锻炼能有效增强产妇盆底支持组织的强度[6],是目前临床针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重要干预方式。盆底肌功能锻炼的持续时间较长,且最佳开展时间为分娩后6周内[7],故患者居家锻炼显得尤为重要。但大多数产妇及家属对锻炼知识掌握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居家锻炼效果不理想。针对此现象,医院提出集病房护士、盆底诊疗中心护士、家庭访视医师、产后保健门诊医师和盆底诊疗中心医师五方专业医护工作者服务优势于一体的专病专管护理模式,以预防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为目标,对产妇实施延续护理,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8年6月—2019年1月于江西省广昌县人民医院分娩的86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为单胎初产或经产妇者;(2)足月阴道分娩者;(3)未合并产科并发症者;(4)无急慢性传染病者;(5)产妇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剖宫产及手术助产者;(2)合并严重心、肝和肾功能不全者;(3)精神障碍者或听视力语言行动障碍者;(4)巨大儿者;(5)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者;(6)泌尿或生殖系统病变者;(7)恶性肿瘤者。将所有入选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试验组年龄23~43岁,平均年龄(27.18±3.65)岁;孕周38~40周,平均孕周(39.12±0.59)周;初产妇26例,经产妇17例;产次0~3次,平均产次(0.98±0.31)次;分娩前体重51~83 kg,平均体重(65.18±7.82)kg;文化程度:小学4例,初中7例,高中10例,中专9例,大专8例,本科及以上5例。对照组年龄23~41岁,平均年龄(27.75±3.43)岁;孕周38~40周,平均孕周(39.22±0.65)周;初产妇28例,经产妇15例;产次0~3次,平均产次(0.95±0.27)次;分娩前体重49~80 kg,平均体重(64.93±7.64)kg;文化程度:小学3例,初中9例,高中10例,中专10例,大专7例,本科及以上4例。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标准,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两组年龄、孕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施以常规产后延续管理,具体为:责任护士负责通过出院前预留的电话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产妇出院后的第1、2、4周各1次,后第2、3、4、5、6个月各1次,访视项目包括产妇身体情况、产后身体变化、康复训练开展的情况和效果等,鼓励产妇和家属积极提出母婴和盆底肌功能锻炼相关的问题,并提醒产妇按时复诊。试验组接受五位一体专病专管延续护理,具体为:(1)构建专病专管延续护理小组。由责任护士、盆底诊疗中心护士、家庭访视医师、产后保健门诊医师、盆底诊疗中心医师合作构建五位一体专病专管延续护理小组,主要工作目标为预防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2)小组的工作方式 共分为3个阶段,①第一阶段(出院日至出院后第7 d)责任护士负责在产妇出院前教会盆底肌功能锻炼的正确方式,产妇取仰卧位,双腿微微分离并屈曲,保持深慢呼吸,并进行肛门收缩运动,后收缩阴道,单次收缩时间为5 s左右,整个收缩运动持续30 min,3次/d。出院日责任护士例行检查,确认产妇已经充分的掌握盆底肌功能锻炼的正确方式。盆底诊疗中心护士负责产妇出院后进行电话随访,随访时间为产妇出院后的第3日、第7日各1次,了解产妇的心理状况、盆底肌功能锻炼情况,并耐心解答其和家属提出的疑惑问题,做好随访记录,进行远程指导和交流,并与产妇及其家属约定最近一次家庭访视医师上门随访的时间,同时核对住址,提醒产妇在家中等候。②第二阶段(出院后第8 d至第42 d)由家庭访视医师安排三次入户访视,时间为产妇出院后的第2、4、6周各1次,访视内容包括现场指导产妇进行盆底肌功能锻炼、纠正其错误姿势或方法、为其制定合理的饮食和康复计划等,同时进行现场评估、环境指导、系统讲解以及现场观察,每次家访时对上次给出建议的落实情况进行反馈评价,同时注意发现与解决新的康复问题。③第三阶段(产后第42 d至第180 d)由产后保健门诊医生对产妇盆底肌肌力进行评价,同时检查子宫情况,确诊盆底肌功能障碍后,盆底诊疗中心医师根据产妇的实际情况制定阴道哑铃训练、电刺激等个性化的康复措施,盆底诊疗中心护理人员对康复计划进行实施。

1.3 观察指标

1.3.1 盆底肌功能锻炼依从性:判定标准参照文献[8]拟定,于产后42 d,产妇首次回院复诊时,产后保健门诊医生或护士向产妇和家属进行调查,完全依从:产妇每日主动进行盆底肌功能锻炼,达到医嘱要求锻炼的时间;部分依从:产妇能主动进行盆底肌功能锻炼,但每日锻炼时间<1 h或产妇能在他人监督下被动进行锻炼,且锻炼时间≥1 h;不依从:产妇未进行盆底肌功能锻炼或每日锻炼时间<1 h。锻炼依从性=(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例数×100%。

1.3.2 尿失禁发生的诊断标准[9]:产后6个月内,受检者主诉在咳嗽、大笑、运动等情况下,尿液不受控制的排除体外,排除尿路感染等情况,至少每周发作2次。

1.3.3 盆底肌张力恢复情况:采用国际通用会阴肌力测试法对患者盆底肌张力进行测定[10],共分为0~Ⅴ级,0级:无收缩;Ⅰ级:1 s内收缩1次,伴有轻微颤动;Ⅱ级:2 s内有2次不完全收缩;Ⅲ级:3 s内有3次不完全收缩,但无抵抗;Ⅳ级:4 s内有4次完全收缩,伴有轻微抵抗;Ⅴ级:5 s内有5次完全收缩,出现持续对抗。于产后6个月进行评价,优:盆底肌张力Ⅴ级;良:盆底肌张力Ⅲ~Ⅳ级;差:盆底肌张力0~Ⅱ级。优良率=(优+良)/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锻炼依从性及尿失禁发生率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较,试验组锻炼依从性明显更高,而尿失禁发生率则明显较低,见表1。

表1 两组锻炼依从性及尿失禁发生率比较 例(%)

2.2 两组盆底肌张力恢复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较,试验组盆底肌张力恢复优良率明显更高,见表2。

表2 两组盆底肌张力恢复情况比较 例(%)

3 讨论

阴道分娩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因筋膜和盆底肌的过度扩张,阴道弹性下降,部分肌纤维断裂,从而诱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11]。多项报道证实[12-13],产后坚持康复锻炼可有效促进盆底张力的恢复,从而改善盆底肌功能。盆底肌功能锻炼是产妇主动通过锻炼耻骨和尾骨肌肉,使盆底复健的一种方法,具有简单易行和无明显痛苦的优点[14],是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的重要干预手段。但盆底肌功能锻炼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坚持才能获得明显效果,而部分产妇在产褥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会有意识的避开锻炼行为,错过最佳的锻炼时间,也有部分产妇忙于照顾新生儿而无暇顾及自身康复护理,加上相关知识缺乏致产妇未能掌握正确规范的训练方式。盆底肌功能锻炼依从性差和锻炼效果不理想,成为产妇康复过程中的常见现象[15]。临床针对产妇产褥期的特点也提出了产后延续护理模式,通常为责任护士或专门负责后期随访的护士进行电话随访,虽能及时帮助产妇或家属解疑答惑,但也存在无法及时评估锻炼方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及获知盆底肌功能的缺点,获得的效果并不明显。

五位一体专病专管护理模式以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作为专项病种,将病房护士、盆底诊疗中心护士、家庭访视医师、产后保健门诊医师和盆底诊疗中心医师五方专业医护工作者集于一体,为产妇提供连续性、无缝隙的专项护理服务,有效避免了单一的专科体制难以对患者或疾病形成整体诊疗的弊端,又有助于不同岗位医护之间的流畅沟通、优势互补及信息共享,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和早期诊疗。本研究中,对照组施以常规产后延续护理,试验组接受五位一体专病专管护理,对比分析发现,试验组产后盆底肌功能锻炼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及家属接受五位一体专病专管护理后,可从多角度认识到盆底肌功能锻炼在产后康复中的重要价值,形成主动锻炼的意识,而医护人员又通过电话、上门等方式可有效纠正产妇在锻炼频率、锻炼时间等方面存在的偏差,规避了产妇因认知缺陷所致的锻炼依从性差的问题,故锻炼依从性得以明显增强。同时试验组尿失禁发生率明显降低,盆底肌张力恢复优良率明显提高。五位一体专病专管护理理顺了产妇盆底肌功能障碍的及时发现与治疗路径,确保对产妇盆底肌功能障碍问题的早期发现与治疗,进一步保证了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问题的防治效果。

综上所述,五位一体专病专管护理能有效改善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锻炼依从性,并提升康复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专病肌张力盆底
“互联网+医疗”背景下中医专病人工智能诊疗系统的现状及探讨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专科与专病护士合作模式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护理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专科(专病)联盟建设成效评价调研报告
别让肌张力障碍成为健康的“拦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