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板固定治疗儿童下颌骨骨折的有效性分析
2020-07-10杨中锐
杨中锐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 郑州475001)
下颌骨由于位置突出,极易受到损伤,在颌面骨折中发生率较高。下颌骨骨折的治疗关键是要准确复位与固定[1]。小型钛板或重建板固定术都属于下颌骨骨折坚强内固定法,复位骨折段后用钛钉通过口外或口内切口在骨折线两端固定小型钛板或者重建板[2]。治疗下颌骨骨折应兼顾形态及功能的恢复,在坚固内固定术后牵引颌间能够有效恢复患儿的下颌骨形态与功能[3]。本研究选取儿童下颌骨折患儿90 例,旨在探讨重建板固定治疗儿童下颌骨骨折的有效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8 月~2019 年8 月我院收治的儿童下颌骨折患儿90 例,随机分为重建板固定组和小钛板固定组,各45 例。重建板固定组男32 例,女13 例,年龄8~13 岁,平均(10.2±1.4)岁;伤后至入院时间1~25 d,平均(12.5±2.3)d;骨折类型:单发37 例,多发8 例;骨折部位:左侧29 例,右侧16 例,下颌角3 例,下颌体14 例,颏部22 例,颏部合并体部6 例;致伤原因:摔伤39 例,车祸伤6例。小钛板固定组男30 例,女15 例,年龄9~13 岁,平均(10.1±1.6)岁;伤后至入院时间2~25 d,平均(12.9±2.5)d;骨折类型:单发36 例,多发9 例;骨折部位:左侧28 例,右侧17 例,下颌角4 例,下颌体15 例,颏部21 例,颏部合并体部5 例;致伤原因:摔伤38 例,车祸伤7 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经X 线、CT检查等确诊为下颌骨折;(2)均符合下颌骨折的诊断标准;(3)均有牙错乱、开口受限等临床症状。排除标准:(1)有手术禁忌证;(2)具有较差的依从性;(3)存在沟通理解障碍。
1.3 手术方法 小钛板固定组给予小钛板固定治疗,患儿行全身麻醉,鼻插管,依据其骨折部位将切口开在口内或颌下或下颌前庭沟,切开软组织,将骨断端暴露出来,然后对骨断端进行牵拉,对上下颌牙关系检查并复位,常规小钛板固定。重建板固定组根据患儿骨折情况,移位明显或者复位后不易保持者,于下颌骨下缘处选择重建板固定,应用重建接骨板,固定受损骨折两断端骨质,同时尽可能使重建接骨板靠近下颌骨下缘。然后用大型钛钉内固定骨折断端,如果为完全游离骨块,则将固定螺钉数量增加到2 枚或以上,螺钉最好在重建板上固定。固定好后拆除颌间结扎钢丝,如果患儿有较多的缺失牙,则用颌间牵引钛钉进行颌间牵引。两组手术患儿采用内固定治疗时,钛板均固定于下颌骨下缘,避免损伤恒牙胚。术中对牙龈、面部神经进行保护。术后应用抗生素3~5 d。
1.4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的张口度、左侧运动、右侧运动、前伸运动变化情况。采用摄曲面体层X 线片和X 线头影测量片。(2)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1.5 疗效判定标准 优:术后患儿具有完全正常的下颌骨形态、良好的牙合关系,张口度在35 mm 及以上;良:术后患儿具有基本正常的下颌骨形态、正常的牙关系,张口度在20~35 mm;差:术后患儿具有较差的下颌骨复位、紊乱的牙关系,张口度在20 mm 以下[4]。
1.6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张口度、左侧运动、右侧运动、前伸运动比较 术前,两组张口度、左侧运动、右侧运动、前伸运动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两组张口度、左侧运动、右侧运动、前伸运动均较术前升高,且重建板固定组升高幅度均显著高于小钛板固定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张口度、左侧运动、右侧运动、前伸运动比较
表1 两组张口度、左侧运动、右侧运动、前伸运动比较
组别 n 时间 张口度 左侧运动 右侧运动 前伸运动重建板固定组45 45术前术后小钛板固定组45 45 t P术前术后t P t 两组术前P 两组术前t 两组术后P 两组术后15.8±2.1 36.7±6.2 6.965<0.05 15.9±2.1 25.0±4.6 4.303<0.05 1.886>0.05 3.300<0.05 7.1±1.2 9.2±1.6 4.541<0.05 7.2±1.5 8.4±1.2 3.182<0.05 1.638>0.05 2.447<0.05 6.3±1.2 8.3±1.1 3.365<0.05 6.2±1.0 7.4±1.5 2.776<0.05 1.533>0.05 2.365<0.05 6.0±1.5 8.1±1.1 3.306<0.05 5.9±1.4 7.4±1.1 2.571<0.05 1.476>0.05 2.306<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重建板固定组优良率为93.3%,高于小钛板固定组的7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下颌骨骨折主要表现为骨折后骨折部位出现疼痛、肿胀、皮下淤斑,口周骨折线周围的牙龈撕裂和出血,可伴有牙齿松动、折断、移位等。咀嚼肌牵拉是造成骨折端移位的主要因素。出现骨摩擦音,同时伴有咬合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张口受限,影响正常地进食和语言功能,而且会造成面部畸形,以下颌偏斜畸形较为常见,同时伴有感觉异常[5]。儿童下颌骨骨折治疗和成人治疗不同,必须考虑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发育变化。由于骨板的连续性中断,对应力无法进行传导,因此复位后需将接骨板重新建立起来,将其设定为支柱固定,然后固定颌间,治疗关键要求固定技术坚实可靠[6]。儿童下颌骨骨折固定时钛板应固定下颌骨下缘,避免损伤恒牙胚。小型钛板、重建板内固定术属于一种坚强内固定法,在下颌骨骨折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具有较高的固定强度,同时,钛板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机体不易出现排斥反应,术后能够在体内进行极长时间的维持[7]。小型钛板固定下颌骨骨折后,骨折段可能仍然缺乏足够的稳定性。因此,术后联合颌间牵引治疗患者能够在骨折愈合早期促进小型钛板固定力的增强及减轻骨折段不稳定引发的不利影响,为恢复下颌骨形态与功能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8]。
有研究表明[9],在下颌骨骨折的治疗中,重建板固定具有较为理想的效果,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对上下颌的牙合关系进行改善,促进张口度的增大,同时还对患者的下颌骨正常形态具有较小的影响,兼顾了形态与功能。在下颌骨骨折的治疗中,重建板固定具有较好的疗效,有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10]。本研究结果显示,重建板固定组的张口度、左侧运动、右侧运动、前伸运动的幅度均显著高于小钛板固定组(P<0.05)。重建板固定组的优良率为93.3%,高于小钛板固定组的77.7%(P<0.05)。综上所述,重建板固定治疗儿童下颌骨骨折的有效性较小钛板固定治疗好,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