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娴的书法艺术
2020-07-09杨平
杨平
摘要: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以毛笔为书写工具,以汉字为书写对象,因汉字具有象形等特点,并且结构丰富,这就为书法艺术的表现奠定了基础。在中国传统的重字轻画的文化情境中,书法成为中国较早成熟的一门艺术形式,同时它以其独特的审美观照,虽历经千年的发展,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有赖于无数的书法家为其源源不断的为其注入新鲜的血液,可以说书法这门艺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也是一门书法家的历史,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显得整个书法史是那样的具有魅力,仿佛一个一个鲜活的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为后继者指明方向,树立规范,做出榜样。所以我个人认为,书法的研究除掉技法风格、美学特征、历史流变等,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这一历史创造的主体——书法家。
关键词:碑学;三石一盘;榜书;博大雄浑
引言
在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书法家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每一位书法家都以自己的学识和才能不断的创造和丰富书法的艺术语言,使得书法艺术能够不断的向前发展,虽历经千年而不衰。到了清代,相对于贴派而言的碑学书法兴起,经过一大批书法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不断努力,开创了碑派书法的崭新局面。箫娴作为碑派书法的主要传人,以其博大的胸怀和丰富的学识为碑学书法注入了勃勃生机。历史上,女书法家并不多,即便有,一般也以秀丽婉约见长。箫娴的字却有伟丈夫的气概,这与她宗“三石”是很有关系的。她最以大字行楷书胜,点划纵横驰骋,外放内敛,大气磅礴,与老师书如出一辙,以重、拙、大的特点,给人以强烈的印象。箫娴先生之书,雄浑深厚,元气淋漓,阳刚之美逾于须眉。若论性别,在女书法史上足以铄古震今。
一、生平及其书学师承
箫娴(1902-1997)名娴,字雅秋,号蜕阁,贵州贵阳人。出身书香门第,幼承庭训,八岁时即在其父萧铁珊的指导下学习书法、古文、诗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遍习名家墨迹,以善作擘窠大字闻名乡里。13岁时便以丈二匹榜书震惊广州,受到诸多前辈褒奖。15岁应邀参加宋庆龄发起的名家书画义卖,受到孙中山赞赏。1923年,随父迁居上海,每日临书,创作不辍,所临《散氏盘》篆书册受到康有为高度评价。随后,师从康有为,这一转折为其在以后数十年的书法实践中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她力追秦汉风骨,探魏晋遗韵。1932年,篆书《临碣石颂》集刊于《当代名人书林》,成为知名书法家。抗战期间,中断艺术探索。新中国成立后定居南京。1964年任江苏文史馆馆员。1981年,江苏省南京市文联为她在江苏美术馆举办书展,历时一月盛况不衰。1983年赴贵阳举办书展,作书八十余幅,受到家乡人民欢迎。1984年南京电视台摄制电视片《大笔豪情》和教学片《雄深苍浑此才难》,分别介绍其艺术成就。出版《萧娴书法选》《<石门颂>萧娴临本》等。早年亦常操刀,闲时喜抚琴、写梅、吟诗作对,有感而发,清幽琼绝。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江苏书法家协会顾问,南京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二、萧娴书法美学特征
萧娴的书法以北碑为宗,在其一生的书法实践中,通过坚持不懈的临池、读书、变通、创造,形成了其大、拙、圆的艺术特色,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碑学书法的形式语言以及精神内涵。
(一)大
在萧娴书法特色中“大”是最耀眼和最能體现其才能气质的核心部分,这个“大”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具体形式和体积的大;二是精神气息上的大。对于萧娴来说,写大字是她感觉最顺手最畅快的,在她八十岁举办的书法展上用篆、隶、行楷三种书体在六尺宣纸上书写的“真”、“善”、“美”三件擘窠大书就是这种大的完美体现。
(二)拙
萧娴书法所呈现出的“古拙”之美,同样是她书法艺术中一个亮点。这与她一生所师法的“三石一盘”有着密切的关联,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考察,从而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和感受萧娴的艺术世界。“三石一盘”是典型的金石书法代表,我们通常所说的书法作品中透露出的金石意味,就是指这些刻铸在青铜铭器上的文字和碑版摩崖刻石文字,在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后所呈现出的特有质感。它透出一种具有历史沉淀的厚重感,一种古拙之美,与帖派书法所体现的那种精致妍美、流变的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汉隶之不可思议处只是硬拙,无布置等当之意;凡偏旁左右,宽窄疏密,信手行之,一派天机。”[1]这种以三代秦汉为代表的金石书法,含有一种“返虚入浑”、“积健为雄”的美感。
(三)圆
萧娴书法“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她的书法用笔上,这与她所师法的“三石一盘”和继承康有为的用笔方法有密切关联;“‘三石相通处在俱用圆笔”。 “圆”的概念孕育了她书法的和谐安详之美,气韵穆穆之态;一点在她的篆、隶书上法上最能体现。最后用白蕉先生的话总结便是:“圆笔力在内,方笔力量扩展到外。方笔用顿的笔意,隶笔多顿,圆笔用转的笔意,篆笔多转。顿的笔意不用圆,就见呆板。转的笔意不用顿,又太泛泛;也要矛盾统一。书法用笔,在迹象上见得有方有圆,事实上总是亦圆亦方,方圆并用。”。
结束语
艺术的创造主体是人,艺术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人的艺术,艺术是人的精神面貌的最直接最深刻的体现和反映。“作为一个女性书法家,不能因为是女人是母亲就指望别人用宽容的尺度来衡量我们的艺术作品,艺术只有优劣之分,不会因为性别的差异而改变其审美评判标准”。[2]萧娴终其一生,把青春和理想都寄托于“托子以为命”的书法,她是书法艺术的真正的继承者;以其博大宽广的心胸和深厚的修养,以其特有的天赋秉性,以其坚忍不拔的意志,游于艺术的广袤天地;创造了雄深浑厚,有血有肉,元气淋漓,散发着阳刚之美的艺术,不愧一代大书法家。
参考文献:
[1]黄惇,李昌集,庄希祖.书法篆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一版,p131
[2]胡秋萍.秋萍墨韵[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p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