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角下高校国际化办学探索与实践
2020-07-09王俊张婉洁潘瑶沈立新
王俊 张婉洁 潘瑶 沈立新
摘 要:“一带一路”战略有助于国际文化的合作与交流,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提供了快速成长的土壤,同时也给高等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考验。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需要大量精通外语与国际规则的人才,他们需要立足于世界制高点,善于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把握机遇。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一定要充分地把握机会,迎难而上。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也因顺应国际的发展形势,结合自身的优势,加入国际化的行列,进而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国际化的路径。
关键词:一路一带;高校国际化;探索与实践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实现了国与国之间的跨越,而且这种跨越已经成为了常态。随着资源跨越性流动,教育领域也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教育资源也自发性的寻求优化配置,进而让国与国之间的教育交流呈现了越发频繁的状态。在频繁的状态下,却暗流涌动,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格局,国际化教育的大趋势也就逐渐形成。
为我国为了平衡全球经济与文化的变化形势,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性部署,它的出现,不仅推动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为我国高等教育提供了重大的战略依据。地方高校应该抓住时代性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提高国际化的教育水准,掌握国际规则,力争在暗潮涌动的人才竞争中占得先机,进而提升国家整体的教育水平。
1、国际化办学基本概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很多高校的对外交流工作逐渐地从少到多,从小到大的发展起来,通过引进和派出,与多平台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的师生利用合作平台,直接与先进的高校和知名企业完成接轨,促进了学校教学与科研双向发展,提高了学校管理水平与国际视野。利用合作平台让师生走出国门,建立与先进大学的之间的联系,充分开展留学项目、合作研究、实地考察学习,以及海外培训等,为学校的教学工作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2、高校开展国际化办学的必要性
经过了历史的洗礼,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已经趋于完善,例如,美国在上个世界80年代就一起开始着手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美国斯坦福大学,冲破了学科均衡发展的束缚,充分的发挥课全校集体的力量,建设了若干个具有本校特色的优质学科,问鼎了高端学术。此后,斯坦福大学以优势学科为基础,实现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充分的发挥辐射的力量,实现了全校教育水平的有效提升。数十年的积累与沉淀,奠定了斯坦福大学的“名牌”口碑,成为了世界上最顶尖的大学之一,为美国社会的发展不断的输送着人才[1]。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经济走上了一体化的道路,新一轮的国际化浪潮有开始出现了蓬勃的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冲击是巨大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了国内大学的兴校战略,为建设全球区域内一流的大学而奋斗。教育国际化最具代表性的地区是上海,在探索中成立了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的中外合作院校,不仅加强了国际上的沟通与合作,还在教学理念与方式上进行革新与创造,成为了我国最早一批的国际化办校的典型。
然而,相对中国众多的高校来讲,国际化不仅是趋势,也是一种挑战。从现阶段数量角度观察,留华学生的占比不足出国留学生的50%。同时,高校教育理念与教育水平上,还有着巨大的差距,甚至与国际化办校理念出现明显的冲突。国内高校与世界知名大学的教学实力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国际化管理队伍的紧缺、国际化师资、教学资源匮乏等方面。从高校教育管理角度出发,大多数的国内高校依然采取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不完善的外事管理制度下,教学管理方式守旧,缺乏柔性,缺乏健全的工作途径与管理渠道,尤其是外事管理人员水平还需要很大的提升空间。
因此,我国高校在面对具有天然语言优势与强势学术发言权的国际高等院校时,国际化可能会对我国高校办学体制、管理体系、评价方式、激励体制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冲击与风险。而国内高校始终在思考,如何从国际化的冲击下另辟蹊径,彰显出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并在世界高等教育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到来,给我国的教育体系带了诸多的挑战,这需要我们不为艰辛,砥砺前行,深入思考,进而应对可能发生的诸多问题[2]。
3、地方高校国际化进程中的问题
3.1缺乏与国际接轨的培养方案和国际化的课程体系
随着高校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大多数学校也开始从新规划了留学生培养方案,然而,所谓的培养方案却是换汤不换药,仅是中国式学生培养方案的初步改良,方案中缺少与国际接轨的课程,甚至完全没有与国际接轨的课程。大部分的高校课程不具有通用性与开放性,同时也缺少交流性,而这三点正式教育国际化的标准,进而导致了国际留学生选课困难,对中外合作办学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设置了阻力。
3.2教师整体英语水平不高
不难发现,高校英语教学活动中,只有从海外引进的教授和获得国家学位的人才才能胜任用英语进行专业课的教学工作,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用英语完成专业课的教学,依然具有较大的难度。尽管很多高校在师资國际化方面做出了诸多的改善与投入,而教师整体的英语水平依然有待提升,而这样的局面还会困扰我们很长的一段时间。现阶段,如何提升教师的英语授课能力,依然是很多高校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3.3教学方式落后
现阶段,教学方式的落后也成为了地方高校的普遍问题,甚至国家重点高校依然存在教学方式落后的问题。在我国,很多的大学的教学模式依然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的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创造力、健全人格、实践能力、三观教育等方面的培养工作,或者流于形式,并将教学理念落到实处。最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仍然是灌输型,而引导性的教学方法始终处于辅助教学的位置,与国际上丰富且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相驳,极大程度的影响了高校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
3.4留学生管理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给留学生提供了各种优待与照顾,同时对留学生的管理也较为宽松。有的学生甚至专门设置了留学生公寓、留学生食堂等。而这种特殊的优待方式,直接减少了中外学生的有效交流与融合,而且,优待方式不仅不能让管理更加的高效,还会引来留学生的不满,他们认为这种行为是种族歧视,与留学生“知华、友化、爱华”的教育目标相互矛盾[3]。
4、地方高校国际化问题的解决对策
4.1根据学校特色,优化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
体现高校教育特色,推动国际化建设,让高校在国际教育竞争中能脱颖而出,鹤立鸡群。例如,国内工科类院校,可以打造以工程类为主的留学生特色教育,进而扩大留华学生的人数,同时,高校要对国际上相同专业进行大量的研究,设计符合国际化的培养方案,尤其针对“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制定出既符合中国国情,有符合国家标准的培养方案。此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设更多的英文授课课程,打造与各个国家接轨的课程体系,设立实验室,并将专业的授课教师派往各个国家。
4.2建立国际化师资培养的长效机制
为留学生提供强大的教学师资保障的基础,是积极建设国际化师资培养的长效机制。具体的建设过程可以从三方面入手,首先,创建专门机构,负责培训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的语言和教学法,促进“一带一路”的有效开展,毕竟语言是沟通的基础。其次,加强对“一带一路”国家沿线教师的派遣,同时,完善教师出国研修考核的评价体系,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考核工作专家组,主要负责教师的派遣与考核工作。最后,学校成立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与培训出国留学基金,极大程度的促进教师出国进修,加强国际的合作与交流,并未教师提供相应的经费保障与支持。
4.3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活动中,要坚持“学生为教学主体,以教师为教学主导”的教学理念,以引导式教学为主,让老师与学生一起参加到课程的学与教。教师课只是教学的引导者与组织者,通过提纲挈领的阐述后,将大量的阅读任务和探究作业较为学生课下完成。换而言之,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需要学生去自学,而教师充当帮助学生解惑的角色,而课堂的作用是将课程内容进行深化,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场地。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让师生关系处于和谐、平等的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在探究中实现学习的目标[4]。
4.4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管理上趋同
如果留学生规模较小的话,可由一个部门进行管理,有助于办事效率的提高。而随着留学生规模的不断壮大,学校就不能实行一个部门管理的方式,而是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通过科学的分工与合作,让管理更加顺畅。管理方式上采取趋同管理,加强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实现资源的共享,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注意的是,留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国家,有着自身的文化背景与民族信仰,因此,对于趋同管理要灵活控制。
5、一带一路视角下高校国际化办学具体措施
5.1树立国际化的办学思想
随着“走出去”的战略的有效实施,国际产能合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提高了国际产能合作对人才的要求。因此,高校国际化合作已经迫在眉睫,在高校办学的过程中,教学理念一定要与国际上先进的教学理念充分融合,不仅是高等院校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才培养的需要。国际化合作办学始终坚持以“国际化、高端化、个性化”为主要的发展目标,在发展目标的基础上要敢于创新,使国际化办学理念与高校管理进行充分的融合,并渗透到教学的各个角落。
5.2科学提高国际化办学质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国际化合作办学的教学模式与课程也经历着创新的洗礼,正因如此,新型的教育模式不断的涌现出来,加强了国内外高校间的合作与沟通,随着高校师生对国际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多,资源贡献已经成为了一种事实,而信息化逐渐的成为了国际化合作办学的基础。教学是国际化合作办学的根本,教学质量是国际化合作办学质量的直接体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提高国际合作办学的教学效率,提高国际化办学的教学质量。因此,在网络供应商的选择上,一定要充分考虑网络技术的稳定性与快速的用户服务[5]。
教学活动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环节,也是高校实现国际化的基础路径。高校在国际化合作办学时,要对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借鉴。一方面要走出去,一方面也要发展自身人才的培育模式,同时,将国际化合作办学的教学地点与科研中心设在国外,有利于与国际组织的的有效沟通,将走出去的办学方针彻底落实。
5.3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
高校国际化合作办学的先决条件是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体系的建设过程不仅要充分体现出创新的教学方法,还要加强国际间的沟通与合作,通过科学的方式打造多元化的国际课程。例如,内容丰富的英语讲授课程的设置,双联学位课程的设置、国际硕士学位的推行等,同时开班特色课程,邀请国内教学经验丰富的学者进行教学。此外,面对众多的国际学者,可以为其设置专门的交流活動场所、提高其有效的交流。
为了实现合作项目与国际化合作办学的课程的有效融合,就要认可海外交流活动中所获得的学分,实现合作院校所获得的学分与本院校学分的充分转化。为了促进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充分的体验中西方文化的优势,高校应定期组织夏令营活动,加深双方的在文化层面的交流,建设具有特色的国际化院校,为国际化办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与保障[6]。
5.4打造国际化特色合作模式
高校还要借鉴国外先进的办校理念,促进高校国际化合作办学的发展更具先进性。高校要从多样化、特色优势方面着手,促进国际化教育领域的合作交流,为国际化建设做出贡献与努力。进而实现更多的中国学生,在国内就能分享到国际上优秀的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为了实现中外学生更多的互动与交流、高校应建设国际文化展览馆,定期举行各种文化的交流活动,学生在交流中不仅相互了解了国外的文化,还有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形成。
6、结束语
国际化办学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教学的管理形式与内容,还需要不断摸索与完善,需要高校立足于国际化角度,强化国际化进程,以培养创新性、复合型人才为工作重点,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与特色,建立与时代发展相符的国际化人才培育基地和教育体系,进而实现高等院校的深化改革与多元化发展,为社会的发展输送更加优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谢鸿全,张贯之,周小波,等.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高校国际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J].高教研究:西南科技大学,2018(3):1-4.
[2]杨超.国际化视野下中国高校校标的新视觉探索——以浙江传媒学院校标更新设计为例[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9(1):109-117.
[3]王建东,杨文军,郑可欣.构建校企合作国际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17(16):124-125.
[4]高佳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业课双语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好家长,2017(32):48-48.
[5]李敏.“双一流”背景下陕西民办高校英语专业“职业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旅游,2019(2):62-62.
[6]吴学敏,张海宁,谈慧,等.高职国际合作教育范式探索与实践——标准对接项目链接课程衔接[J].江苏教育,2019(52):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