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磨课中蜕变成长

2020-07-09余薇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试教海绵环节

余薇

2019年9月的一天,曾海玲校长让我在全区的语文教研活动中执教一节低年级作文公开课。接到这个任务时,我是既惊喜又忐忑,但更多的是压力。作文公开课是我不敢轻易挑战的。曾校长看出了我的紧张,笑着安慰我说:“别担心,你用心准备吧,我们会全程陪你磨课的。”在曾校长的支持和鼓励下,我全力以赴地开始了准备。

一、 备课环节深思熟虑

1.作文选材从学生兴趣出发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面对这节特殊的作文课,我应该选择什么主题呢?看图写话?想象作文?观察日记?在用心思考和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学生对故事作文很感兴趣,于是就想上一节“听声音,编故事”的作文课,我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定能写出有意思的作文来。

在搜集了一些资料后,我设计了一节 “青蛙过河”的习作课教案,主要是以一系列的拟声词,比如雷声“轰隆隆”、雨声“淅沥沥”、青蛙“呱呱呱”、鸭子“嘎嘎嘎”、公鸡“喔喔喔”等作为素材,引导学生听声音、编故事。当我信心满满地把教学设计给曾校长看时,她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的教学设计没有跳出常规思维的圈子,形式和内容都不够新颖,你要知道现在的学生见多识广,这些单一的拟声词可能激发不了他们的习作兴趣,而且会限制他们的思维,到时他们写出的故事内容可能会千篇一律,没有创意。上这样的作文课,意义不大。你要从学生感兴趣的素材着手,可以尝试着去动画片中找一找。”曾校长直言不讳,让我茅塞顿开,我上这节课不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吗?我可不能适得其反。于是,我开始在浩如烟海的声音素材中寻找灵感,最后终于找到了动画片《海绵宝宝》的音频。

2.教学策略生动有趣

《海绵宝宝》讲的是海绵宝宝和派大星一起吹泡泡的有趣故事。我反复倾听声音素材,最后将音频剪辑成三段故事,写好设计稿,一次次地向曾校长请教,并在她的指导下不断“颠覆”,几易其稿,最后终于设计出大体的框架。本课一共有三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入情境,走近声音。首先播放马叫声、雷声、笑声,让学生听声音,想象画面。第二环节:巧妙编,趣化声音。让学生分别听《海绵宝宝》的三段音频,编故事。第三环节:上台讲,学会创编。让他们把三段故事组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给故事加标题,上台讲故事。

看到最后设计出来的教案,曾校长赞许地点点头说:“你的教学过程是板块式的,能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习作过程,这一点很好。但是这三个环节的学习方法差不多,都是先听,再想,后说,能不能在不同的环节变换新的形式,比如加入一些游戏互动或比赛环节,使学习的方式更多样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我觉得曾校长说得很有道理,于是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在声音素材中加入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声音,让他们把学习与生活相联系,降低他们学习的难度。编故事环节加入小组评比和学生互评,让他们在游戏和比赛中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

二、磨课环节精益求精

1.首次试教大胆取舍

当一切准备就绪后,我开始第一次试教。当学生听到海绵宝宝和派大星的声音时,有的睁大眼睛,张着嘴巴,一副很惊讶的样子。有的高兴地拍手叫着:“海绵宝宝!海绵宝宝!”还有的双手托着腮帮子,认真地听着。果然,学生对这个主题是很感兴趣的。我示意他们安静下来,学生马上端正地坐着听故事。我按照教案上的设计,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往下走。当下课铃声响起时,我的教学任务只完成了三分之二,学生的故事都没有编完,教学时间明显不够。我的心里一下子就慌了,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曾校长和听课老师帮我一点一点地分析:讨论问题设计是否合理,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是否科学,教师的点拨是否到位……经过认真的分析,我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一堂课不能面面俱到,各个环节不能平均用力,要有所侧重,主要精力要放在第二个环节,第一个导入环节的声音素材可以精简,最后环节拓展的诗歌可以大胆舍去……

2.二次試教搭建支架

在第二次试教的过程中,我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听声音,大胆地编故事。在丰富的声音素材的激发下,学生能把自己听到的内容、想到的画面说出来,但大多数学生是想到什么说什么,有些故事中的细节和重要的内容没有说出来或者说得不够详细。他们说的内容仅停留在碎片化的阶段,没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就像“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可见让低年级学生把抽象的声音素材变成形象的语言文字并不容易,更何况还要引导学生写出生动形象的故事,怎么办呢?

在曾校长的指导下,我开始在一些有难度的地方或者学生说得不到位的地方巧搭支架,降低他们学习的难度,激发他们习作的灵感。比如,第一个环节,在学生听的过程中,提醒他们想象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留意人物的对话,为学生写好故事开头做铺垫。第二个环节,可以请他们上台模仿派大星吹泡泡的动作,在直观的场景中他们自然而然地就能想象到派大星吹泡泡时的动作、神态。接着出示描写声音、神态、动作的词语,让学生在写故事的时候自由选用,这样学生写出来的内容就更加生动、形象了。第三个环节,在自由讨论的时候建议学生用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会儿……一会儿……”这样的句式,以降低他们组织语言的难度,让他们所说的内容更加条理。果然,在接下来的几次试教中,大部分的学生能认真倾听,大胆想象,编的故事生动有趣,写的内容精彩纷呈。看到我的课堂教学已经有模有样了,曾校长又指导我关注课堂评价,注意及时引导。就是在这样细致入微的指导中,我感受到我的课堂教学能力在逐步提升。

3.多次磨课优化细节

在一次次磨课的过程中,我的教学思路更清晰了,课堂教学效率更高了,我也越来越自信了。但有些小问题依然不容忽视,比如有的学生上台讲故事时,台下还有学生没有认真倾听;每个班的学生的认知水平、表达能力各不相同,课堂教学效果也不一样;玩游戏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太过活跃造成课堂纪律混乱……针对这些问题,我不断反思:怎样才能让评价语言更有针对性和激励性?如何提问更加简洁高效?面对不同的学生,如何转变教学策略?……带着这些问题,我翻阅了很多教育教学书籍找方法,又多次在不同班级试教,在试教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教学策略,锤炼教学语言,变换激励措施……这次磨课经历,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

三、磨砺过后精彩无限

2019年10月份,在工作室《项目化习作进阶课程》丛书新书发布会上,我执教了《听声音,编故事》公开课。课堂上,我自信从容,学生精神抖擞。他们听得认真、想象丰富、写得生动。课后,专家们对我的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们说这节课探究目标明确,探究学习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探究进程清晰可见,在习作过程中为学生的写搭建了有效支架,使得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兴趣盎然……

受到了专家的肯定,我心里真是感慨万千,思绪又回到了那段难忘的磨课岁月中。那时的我困惑过、苦恼过、顿悟过,但不管我的状态如何,曾校长和工作室的伙伴们始终在我身旁鼓励我、支持我,让我一次次有了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 《“磨”你千遍不厌倦》中写道:“当手磨出了老茧,就会成为好的庄稼把式;当刀磨出了利刃,就会省去许多砍柴的功夫;当课一磨再磨,就会磨出更多的精彩。”感谢那段磨课的岁月,那是我不断反思、不断进步、不断蜕变的过程。未来,我将继续在曾校长的引领和工作室小伙伴的支持和帮助下,坚守初心,矢志不渝地实践探索,争取在习作教学之路上走得更远。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福田区福南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猜你喜欢

试教海绵环节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竖琴海绵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一堂好课,需要反复“打磨”
谚语趣画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
试教,你怎么看?
试教次数宜少不宜多
多环节可变主体行为监管的行为观测力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