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亲自”经历一个完整的习得过程

2020-07-09曾海玲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辩论习作文章

曾海玲

美国教育学者戴尔的“经验塔”理论指出:凡是学生用其全部感官来亲自参与的直接经验与活动,他们都有很高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且能在亲身经验中自行发现科学知识,建构起正确的概念。在这一理论中,无论是学习动机的激发,还是学习结果的形成,都有一个前提条件——“亲自”。

这里之所以给“亲自”二字加上引号,是因为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挂着“亲自”之名,不务“亲自”之实的行为。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口号早已深入人心,然而,深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教师一讲再讲,生怕学生学得不到位;用“告诉”代替“探究”,让学生少走“弯路”等现象仍然屡见不鲜。以习作教学为例,课堂上只教授写作知识与技巧,“当堂作文”(让学生自己作文)的现象仍很普遍。这样的课堂,看似容量很大,实则所获甚少;看似过程扎实,实则效率不高,其结果就是学生空有一番知识,却往往缺乏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仍然无从下笔,当然更谈不上产生写的兴趣。

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当下,在各种理论、模式扑面而来的时代,我认为转变传统的教学习惯,把学生的“学”真正放在首位,仍是当下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的重点。而要做到把学生的“学”真正放到首位,就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去“亲自”经历一个完整的习得过程。下面我以自己编写的《项目化习作进阶课程》中的“记事”习作课程为例,谈一谈如何引导学生“亲自”经历一个完整的习得过程。

一、明确探究目标

探究目标的确立看起来很简单,实则不然。目标过大,或者过难,往往让人望而生畏,产生失败感;目标过小,或者过于简单,则缺乏探究价值。恰当的目标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达到的水平及挑战的因素,从而恰当评估自己何时达成、如何达成、需要投入怎样的精力。“记事”是小学阶段学生写作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记事”,就是以叙述事件为主,通过对事件的描写,或说明一个生活道理,或表达一种思想感情,或带给读者一种启迪、一种感受。关于“记事”习作,要达成哪些目标,探究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否则整个学习过程就会漫无目的。在这个主题中,我通过8个项目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达成以下8个具体目标:(1)把一件事写完整;(2)按一定的顺序写;(3)把事情经过写具体;(4)详略得当,重点突出;(5)围绕中心组织材料;(6)学会取舍素材;(7)写真事,表真情;(8)学会整理记录大事、要事。具体到其中一个项目,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运用儿童化的语言通过“导引”这一个专门的模块呈现出来。以第一个项目“叙事完整”为例,其导引部分是这样的:

童年是一部部电影,精彩纷呈,引人入胜,记载的是一个个开心的、后悔的、惭愧的、幸福的故事;童年是一串串风铃,随风摇曳,叮咚作响,回味的是一个个优美的音符、难忘的画面……

写下这些难忘的事情,给美好的童年生活留下永远的回忆吧!在这个项目的学习中,让我们掌握记事习作的“六要素”,即根据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把一件事情叙述完整,从而使故事连贯通顺,条理清晰。一起来试试吧!

从这两段话中,学生可以清晰地捕捉到“学什么”以及“怎么学”,从中评估出学习的困难点可能在哪里,增强探究学习的针对性。

二、突破探究重点

站在表达的角度,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然而,读什么,怎么读?如何架起读与写之间的桥梁?我根据每个项目的具体目标,精选了典型的阅读素材,并在阅读素材的后面设计了相应的练习。一方面潜移默化地浸润经典,培養语感,感受语言的魅力;另一方面从中习得相关知识、可迁移的方法,为突破探究目标做准备。以“记事”习作第一个项目为例,我精选了四篇文章(雪燕的《有一种怀疑叫作爱》、刘松的《幽默风趣的马克·吐温》、林海音的《童年乐事》,以及白夜和柏生的《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并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设计了突破项目目标的相应练习。四篇文章后面的四个练习紧紧围绕“中心选材”展开,而且层层递进,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1.画一画:仔细读读文章,用横线画出最能表达文章中心的句子。

2.想一想:文章围绕马克·吐温的幽默风趣选取了哪些素材?

3.填一填:文章围绕______这个中心写了 “我”儿时听鬼故事、______、 去城南游艺园的三件事。

4.填一填: 作者围绕竺可桢______这一品质选取了三个素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迅速捕捉到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到选材要围绕中心……从而为写作构思提供借鉴。

三、可视化探究进程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在明白了相关知识点后能够快速进入思考和写作的状态,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有不少学生往往懂得相关知识点,却在面对具体的写作任务时无从下笔,无话可写。倘若此时,没有给予学生具体的过程引导,学生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写作的兴趣和信心。从具体学情来看,把引导过程变得可视化,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在我的课程中,我采用板块式的教学结构,一个板块突破一个要点。当学生在支架引领下完成几个板块的具体任务,一篇文章基本也就构思完了。需要强调的是,每一个板块的任务完成,都不是教师的包办代替,更不会固化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写出独特的感受,教师的重要作用就是在学生疑难处搭建有效支架,让复杂、抽象的学习变得简单、具体。简单来说,就是让“教”和“学”变得可见。下面我以《项目化习作进阶课程》第3项目中的练笔内容《精彩的辩论会》为例,展示相关引导过程。

《精彩的辩论会》学案设计

板块一:赛前细准备

1.古人云:“开卷有益。”这么多的书,哪些是我们应该读的,哪些暂时还不适合我们阅读,这就引发了一场“开卷是否有益”的争论。今天,我们就此展开辩论。

2.经过抽签,我抽到的是(正或反)方,我方的观点是“______ ”。

3.我和我的队员熟悉辩论规则(请先阅读拓展的“辩论小知识”)后进行了以下分工:

一辩:______             二辩:______

三辩:______             四辩:______

4.为了获得辩论会的优胜,我

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整理出了一些论据: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板块二:辩论进行时

1.做了充足的准备后,让我们来一场酣畅淋漓的辩论赛吧!

2.在辩论的过程中,或者辩论结束后,不要忘记根据记录表整理好相关记录。

板块三:细节详刻画

在辩论的过程中,一定有些选手的表现给你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当时的情景,细致地描写出来吧!这里有一些词语可以供你选用哦!

胸有成竹   先发制人   毫不示弱   挺身而出   无言以对   娓娓而谈

有理有据   迫不及待   巧舌如簧   你来我往   口若悬河   互不相让

针锋相对   妙语连珠   剑拔弩张  舌战群儒   言辞流利   才辩无双

滔滔不绝   出口成章   能说会道   语惊四座   侃侃而谈   语出惊人

欲擒故纵   一语中的   咄咄逼人   乘胜追击

板块四:整理成美文

整理一下上面的素材,快快动笔把这场精彩的辩论会记录下来吧!

以上四个板块,按照辩论会的过程进行,帮助学生把经历的事情变成具体的环节,变成详细的语言。筛选有用的素材,让杂乱的头绪变成清晰的思路。以上学习方案的设计就像一座桥梁,把生活经历和语言表达关联起来,让学生内心的活动得以外显。

四、反馈探究结果

在小学阶段,从三年级开始,每学期8篇大作文的写作任务,到六年级毕业时,学生至少已经写了64篇文章,这些文章去哪儿了?现实中往往是上交给老师,写了评语之后,就束之高阁,不了了之了。那么,学生的写作动力从何而来?如果只是单纯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很难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动机。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认为重视写作之后的评价与发表,让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反馈非常重要。在我的寫作教学中,学习结果的反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评价,二是发表。所谓评价,主体一定是多元的,既包括老师,也包括同学,还包括作者自己,只有相关人员都真正地参与进来,才能发挥评价的引领作用,才能引起每个人的重视,进而通过评价来达到鉴赏和再学习的目的。在我的教学中,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每次学生习作完毕,我都会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评价标准对自己和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以上文《精彩的辩论会》为例,我设计的评价方案包括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借助评价要素对自己的作品作出初步判断,第二个环节则是在教师示范(写评语)的基础上给他人的作品写上自己的个性化评价语言。

1.评一评自己的习作

请你根据下面表格中的四个要素评价一下自己的习作,然后再请同学和老师进行评价。

2.评一评同学的习作

先看看老师是怎么点评的,接下来自己试着评一评;从片段开始,再到完整的文章,让我们学会欣赏同学们的作品。

至于发表作品,我通常用三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学生写完之后提交到网上班级“习作圈”,让班上的同学、老师和家长可以浏览和评价他们的作品;二是每个主题的最后一个探究项目,我设计的都是综合实践性学习,如“童话习作”主题的最后一个项目就是“创编童话集”,学生可以把前面写过的每一篇文章收集起来,变成一部作品,在班上集中展示;再就是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推荐到一些儿童文学杂志,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总之,我非常重视每一个学生的作品,不断强化每个学生的作品意识,并用这样的举措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传授给学生的都是一些二手、三手甚至四手的知识,传统的传授过程不论多么具有艺术性,终究无法替代真正的“亲自”实践。探究的过程也许是曲折的,在最初的时候甚至是低效或者无效的,但从人的一生发展来看,其意义一定是深远的。因为我们不可能让学生永远停留在掌握书面知识的时代,不可能永远代替学生来解决真实的问题,当然也就不可能帮助他们获得真正的成长。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亲自参与、实践、体会,如此才是生命成长的真正意义!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福田区福南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辩论习作文章
Debate breaks the mindset 辩论打破思维定式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同影子辩论
习作展示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