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教师解决适应考试与培养学生素质矛盾的有效途径
2020-07-09李丽飞
【摘要】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始终是一对客观存在的基本矛盾,尤其对于中学音乐教师来说,这对矛盾是老师们一直所困惑的问题。本文结合自己多年担任学校《音乐教育教学论》课程和从事中学音乐教学的工作体会,结合初中音乐教学课例,试从“充分利用课堂渗透德育”“充分利用课堂创造美育”“充分利用课堂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等三方面,探讨解决适应考试与培养学生素质矛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师;适应考试;培养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2-0194-02
【本文著录格式】李丽飞.中学音乐教师解决适应考试与培养学生素质矛盾的有效途径[J].北方音乐,2020,06(12):194-195.
中学的音乐课向来是作为一门副课存在,学生可学也可不学,不受升学考试的影响。然而,当今社会要求培养创造性的新型全面素质的人才,作为中学音乐教师,应充分把握好每周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时时处处以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出发点,重视对学生情感世界的熏陶。
一、音乐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渗透德育
(一)挖掘作品情感在德育中产生的情感共鸣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通过挖掘不同作品的情感,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使心灵得以净化并完善人格。如学习《七子之歌——澳门》时,可以先简单介绍作者闻一多先生创作组诗《七子之歌》的时代背景: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因受不了美国的种族歧视,1925年毅然回国,然而回国没几天就发生了“五卅惨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暴行激起了闻一多先生的极大愤怒,他悲痛地感受到中国人不仅在国外遭到歧视,在自己的国土上也要受到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欺凌。于是,感慨万千之余写出了这部组诗。讲述后还可以让学生观看香港回归的视频,唤起学生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激发学生用深情而诚挚的音调唱出渴望澳门回归的愿望。
(二)注重音乐教学在德育中的特殊感染力
音乐是用心灵创作,用心灵感受的艺术,有其独特的感染力。有一段时间,我带的初二班学习风气不浓,纪律很差,针对这一情况,我精心准备了一组歌唱妈妈的歌曲:包括《妈妈的小茉莉》《小背篓》《妈妈的吻》《烛光里的妈妈》《人生第一次》等。这组歌曲特点都是旋律优美、言简情长,通过一个个普通的生活小事不加任何修饰地来讲述母爱,特别容易引起共鸣。学生听得很认真,尤其听到刘欢的《人生第一次》时,许多学生热泪盈眶。我乘机强调,作为一个学生,对父母最好的报答是好好学习,成人成材。过了几天,班主任对我说:“为了班级纪律,我劝过、哄过、吵过、也没什么效果,你这一节音乐课居然立竿见影,班级纪律好多了,音乐课还真不可小瞧啊!”
由此看来,音乐是心灵与心灵沟通的桥梁,良好的音乐教学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音乐教师充分利用课堂创造美育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为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的自由程度的提高,审美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论中外,都是与日俱增的,而且变得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毫无疑问,它是衡量人类文明的重要尺度。
审美教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基本途径,音乐教育又属于艺术教育,音乐教师又是音乐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所以,音乐审美教育不仅要体现在音乐教师的教育观念中,更要体现在音乐教学的活动中,通过教学活动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即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为此,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各种表现要素(节奏、旋律、节拍、速度、力度、调式、调性、音区、音色、和声、曲式、织体等)做出整体性的反应,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
如初中二年级学唱歌曲《走向大自然》,歌曲采用明朗的大调式写成。结构为二段体,第一乐段是单声部,第二乐段是二部合唱。歌曲频繁使用后半拍起唱、休止及切分节奏。解决0 5 5 5这一难点可用以下步骤:5 5 5 5 — 空5 5 5 — 0 5 5 5,这样的过渡方法学生学起来就会更加轻松。歌曲第一乐段旋律音以小跳、级进为主,因此形成了轻快活泼、朝气蓬勃的情绪。要指导学生注意控制氣息,休止处要唱得有弹性、轻快。要求音断而气息不能断。前五小节最好一口气唱下来。力度不宜过强,还要处理好连音与断音的关系,句尾长音的时值要唱足,最后一句要优美些。第二乐段由于音区上移,音量要与第一段形成对比,处理得要强一些,乐段本身也要在力度上有起伏。再加上二声部的和谐与均衡的和声效果,情绪显得兴奋而激动。结束句作渐慢处理,有一种为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而深入、远去的感觉。歌词描绘了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它景物相映、有动有静、色彩缤纷。尽管每段歌词都只是轻轻地勾勒了几笔,但却渲染出了每个季节的特色,使人们对大自然的神奇变幻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歌词前半部分重在写景,借景抒情。副歌部分则是坦诚的召唤,真情的流露,它呼唤人们去领略那多姿的四季,去感受那气象万千的大自然。四段歌词可变换演唱形式,结合描绘四季的图片,充分让学生从歌曲中感受大自然的变幻与美丽,表现出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即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再如:欣赏作品《风和雨》,学生在初听时听出风和雨的形象,在复听时用打击乐器响板、沙球、小铃、串铃、双响木等来模仿风和雨的声音,再用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来模仿风和雨的声音,如塑料袋、报纸、笔套、乒乓球、铝片琴等,学生的思维非常开阔,他们会用不同的物品模仿不同的声音:摩擦报纸模仿风声,敲打笔套模仿雨声等;有的同学还用相同的物品、用不同的方法模仿出不同的声音,如甩动塑料袋模仿风声,有节奏地摩擦塑料袋模仿雨声等,把风和雨的形象模仿得生动形象。音乐与舞蹈结合在一起是形体美与乐音美的交融,初中生虽不能像小学生那样积极地律动,但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音乐内容,让学生自己创作节奏伴奏动作,可借鉴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独创的“声势”——用最简单的身体动作:跺脚、拍腿、拍手和捻指的声音进行节奏组合活动为音乐做伴奏。边听边动能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内心体验与理解,拓展学生的“音乐想象”。
三、音乐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美国物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研究调查表明,现在有些学生喜欢音乐,但不爱上音乐课,甚至会用写其他作业来打发音乐课上的时间。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国家的问题,有社会的问题,也有音乐教师自身的问题。曹理先生曾说过:“音乐教学艺术,是艺术中的艺术,它的魅力是无穷尽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所以说,学生不爱上音乐课很大原因是音乐教师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没有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易引发学生兴趣的活动一般有:
(一)在个人经历过的活动中,曾获得成功的活动
因人而异地采用表扬鼓励的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表扬鼓励一定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言不由衷或言过其实的表扬、鼓励会适得其反。
(二)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活动或那些略超出其智力水平的问题
如教唱初一年级歌曲《我们在一起》,听第一遍:要求“听出节拍,怎样指挥?”;听第二遍:要求“听后谈一谈这是一首怎样的歌曲?”(旋律温和、简洁、充满乐观、友愛的情趣);听第三遍:听13有几处?应如何唱?(3处,一字双音,圆滑线唱得自然、连贯、圆润);听第四遍:听5 · 6附点四分音符有几处?(3处,纠正附点正确演唱);第五遍:视唱全曲2——3遍,说出有几个乐句(4个)(可分四组接唱);唱第六遍:进行曲子分析:旋律的发展手法是什么?(重复,乐曲使用大量的重复,手法非常精练,虽多次重复,但不使人感到单调,仍能充满活力,不感厌倦)。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通过多遍的听、唱,学会了这首歌曲,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行创作练习:用重复的手法将一个乐句发展成四个乐句,分组创作并演唱。1 5 1 2 | 3 5 | 4 3 2 | 3 1|。通过这样的创作练习,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也学会一种分析音乐的方法,为今后进入理性欣赏打下初步基础。
学生都有适应集体意志的愿望,有与集体合作的愿望,有优于别人的愿望,也有得到集体赞许的愿望。教师要巧妙地利用这些学生积极的心理活动因素,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提出明确标准,引导学生去努力实现这些目标,使他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体验到创造音乐的乐趣。要精讲多练,并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这就要求音乐教师想出一些办法让学生听、唱、奏、动之前,对其提出相应的要求,要求的目的是让学生更认真地听、唱、练,最终达到很有兴趣地学会歌曲的目的。
(三)新奇的事物
在音乐方面,生动多样的教学方式、新颖的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形成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也是促使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保证。
升学不是唯一的出路,分数高也不代表学生有能力。音乐教师要拓宽学生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有独创精神。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并非把每个人都造就为音乐家,从根本上说,是要造就千千万万个适合祖国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曹理,缪裴言.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马永珍.中学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运城学院学报,2004(3).
作者简介:李丽飞(1976—),女,汉族,山西大同浑源,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