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等音乐教育如何担当对中华审美风范的传承
2020-07-09郭倩俞左继明
郭倩俞 左继明
【摘要】新时期高等音乐教育承担着一系列全新的任务和使命,其中一项最为重要的任务是担负中华审美风范的传承。进入新时代以后,高等音乐教育应当自觉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找准价值定位,通过强化学科专业能力建设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等全面提升育人能力,培养出更多德艺双馨的优秀人才,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与此同时,还需要引领和培养社会公众的审美价值取向,涵养传统文化素质,实现中华审美风范的继承和发展。现阶段,高等音乐教育普遍存在着对中华审美风范的理解认识不全面、对中华传统审美理念继承不充分、音乐教育与审美传承联系不紧密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当全面优化高等音乐教育自身教育模式,更新教育理念。
【关键词】新时期;高等音乐教育;中华审美风范;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0-0169-02
【本文著录格式】郭倩俞,左继明.新时期高等音乐教育如何担当对中华审美风范的传承[J].北方音乐,2020,05(10):169-170.
对于新时期的高等音乐教育来说,无论是改革课程教学体系、优化教育理念还是引领社会价值观念,其中最为重要的基础是如何将中华审美风范有效传承下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审美风范独树一帜,自成体系,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又饱含着强烈的时代性,将中华审美风范进行有效传承,具有一系列重要的价值。
一、传承中华审美风范的重要意义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历程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并构成了中华审美风范。中华审美风范不仅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代表,集中体现中华民族集体智慧和价值观念,而且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新时期高等音乐教育传承好中华审美风范,主要具有下列重要意义:
(一)传承中华审美风范有助于青年审美观念的培养和提高
中华审美风范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历史积淀,蕴含着崇尚仁爱、坚守诚信、扶危济困、尊老爱幼等深刻的内涵及中华传统美德,也就是中华审美风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思想理念至今都有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不能够忽视。在新时期青年审美观念培养和提高的过程中,中华审美风范都是必须应当继承和发扬的,而传承中华审美风范也是新时期青年审美观念培养和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传承中华审美风范符合当代青年认知特点
中华传统审美风范强调托物言志、寓情于理、知行合一,善于将深刻的人生哲理用生动的事例加以诠释和阐述。新时期青年审美观念的培养和提高不能单纯采取说教方式,而是应采取适合青年理解认识能力的方法,实现中华审美风范的传承无疑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
(三)传承中华审美风范能够奠定当代青年价值观的重要基础
青年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是高等音乐教育“铸魂”的重要职能,要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育,让青年明辨是非善恶,分清美丑对错。在这个过程中,审美能力培养就成为了青年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内容。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审美能力,青年人才会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准确发现和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规律。既然中华传统文化中已经形成了风格鲜明、体系完整、富有内涵的审美风范,那么,这种风范就应当被当代青年所继承和发展,并作为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内容。
二、高等音乐教育传承中华审美风范面临的主要问题
笔者认为,现阶段国内高等音乐教育在担当中华审美风范传承使命的过程中集中面临如下几方面问题:
(一)使命感责任感不够强烈
当前,还有一部分艺术院校不具备传承中华审美风范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未将其视为音乐教育和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传承中华传统审美风范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并在人才培养、资金投入、课程设置等方面采取更为行之有效的措施,导致了音乐教育与中华审美风范传承之间的联系不紧密、效果不理想等一系列问题。
(二)对于中华审美风范的理解认识不够全面深刻
现阶段,高等音乐教育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对中华审美风范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全面深刻。首先,一部分高等艺术院校没有就中华审美风范的概念、内涵、特点等进行深刻研究,仅仅停留在对中华审美风范浅层次、低水平的理解之上,没有系统分析和探究中华审美风范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及其蕴含的时代价值;其次,还有一部分高等艺术院校对于中华审美风范的概况还比较片面,在传承的过程中还没有实现全方位、多元化,没有完全体现出中华审美风范的全部特点和规律。
(三)中华传统审美风范传承模式较为单一
当前,国内高等音乐教育在传承中华审美风范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传承模式较为单一的问题,大部分高等艺术院校仅采取简单化的教育模式,即在课程体系中单独开设一门课程,或者在某个课程中专题增加一项内容,主要阐述中华审美风范的起源、理论基础等。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在于理论性过强,虽然对中华审美风范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理论阐释,却无法实现生动、准确的目标。很多学生在接受了相关课程教育以后,对于何为中华审美风范依然存在认识不清晰的问题,难以真正在内心深处接受、认可和理解这个问题,更加难以实现对中华审美风范的传承和发展。
三、高等音乐教育如何更好实现中华审美风范的传承
对于新时期的高等音乐教育来说,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华审美风范的传承,应当采取如下几方面措施:
(一)要提高对传承中华审美风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于各级各类高等艺术院校和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要将传承中华审美风范作为一项责无旁贷的任务,将教书育人、培育高素质艺术人才与传承中华审美风范充分结合起来,做中华审美风范的传播者、继承人和建设者,通过高质量的音乐教育实现预期目标。要彻底转变思想观念,摒弃与己无关的思想认识,将传承中华审美风范的使命扛在肩上,奋力前行。
(二)深刻准确地理解中华审美风范的内涵
首先,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审美传统。正如前文所述,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积累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完整理论体系的审美传统。作为高等音乐教育院校,应当对这些审美传统进行深刻分析研究,从中汲取精粹,避免以偏概全或者片面狭隘的理解。要注重发掘其中带有强烈时代价值的重要元素,培育青年人的信仰,激励新时期的青年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笔者认为,中华审美传统中最为重要的是爱国热情和家国情怀,这也是新时期青年人最为需要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在中华优秀的文艺作品中不乏浓厚的爱国主义情结,例如林则徐的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都是典型的代表。这些传统的审美要素应当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扬,更应当作为新时期高等音乐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其次,要将传承中华审美风范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当前,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应当说,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成就和伟大实践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元素。对于高等音乐教育来说,应当将中华审美风范的传承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将审美风范传承纳入更加广阔的社会实践之中,实现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化并重的终极目标。例如,京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其中就蕴含着中华传统审美风范。当前,很多优秀的艺术家正在致力于推动京剧的革新,其中麒麟剧社将京剧与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新时代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型京剧。还有一些京剧艺术家在传统剧目中吸收了现代音乐元素,也实现了对传统审美风范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再停留在物质层面,而是要上升到精神层面,包括当代社会先进文化对公民心灵的浸润和滋养,公民在具备良好审美能力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实践,就能够对生活之美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当代高等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美育的功能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基本上是以专业知识和理论教育为主。2015年,国务院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美育要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发挥美育在涵养学生道德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与此同时,还要注意防止将美育等同于技巧教育和音乐教育,将美育功能简单化,要注重结合生活实践开展美育教育。对于高等音乐教育来说,也要遵循这个本质要求,同时充分发挥高等音乐教育实践性强、与日常生活结合度较高的优势,用传承中华审美风范为美育重新进行功能定位和价值定位。
新时期,高等音乐教育在弘扬美、传播美的同时,还要深刻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正确看待不良社会现象,坚决杜绝奢侈浪费、追求放纵等错误价值观。过度追求人工而牺牲自然,完全混淆美感与快感,这些问题和现象,都走向了本质的美好生活和审美的对立面,要进行彻底批判和修正。只有从正面和反面两个角度进行美育教育,才真正有助于青年学生培养更加平和稳定的心态,构建更加融洽的人际关系。
(三)全面理解新时代中华审美风范
张艺谋导演创作的歌剧《图兰朵》就是传承中华传统审美风范、推动音乐创新实践全球化的典型代表,这部歌剧不仅保持了西方歌剧恢弘庞大的气势,而且还在其中融入了《茉莉花》等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促成了中华优秀审美风范与西方音乐风范的有机融合,成为了不朽的经典之作。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发展的新时代,我们需要更多这类优秀的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审美需要。
首先,新时代中华审美风范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让新时代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經济体,在国际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显著提高。新时代的中华审美风范正是基于充实而丰富的物质基础之上,为传统的中华审美风范增添了更多的时代元素。因此,高等音乐教育应当充分认识好、继承好、发展好新时代的中华审美风范。
其次,新时代中华审美风范具备完整的精神内涵。当前,随着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已经深入人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一大批时代楷模、道德模范也为新时代中华审美风范注入了新的精神内涵,这也是高等音乐教育所必须突出强调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卢昉.历史传承与时代担当——当代高等美术教育的几点思考[J].音乐教育,2015(2):28-29.
作者简介:郭倩俞(1963—),女,汉族,辽宁沈阳,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学;左继明(1964—),男,汉族,辽宁沈阳,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