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笼与髂骨块植骨修复椎骨缺损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的疗效比较
2020-07-09张喜来
张喜来
辽宁营口大石桥骨科医院 (辽宁营口 115100)
临床数据显示,我国是全球范围内结核病发病率排名第二的国家[1]。结核病会造成骨与关节感染,常见的是椎间盘感染,使椎体和终板遭到破坏,症状严重者会出现后凸畸形,若治疗不及时,患者可能会截瘫。目前,手术治疗已经成为部分脊柱结核疾病重要的治疗手段。其中,前后路联合手术的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但是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的创伤性,且具有高风险、出血量多等局限[2]。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近年来单纯后路手术已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结核病灶清除后会出现骨缺损的情况,需行三维结构重建。目前,临床对于重建脊椎缺损的植骨材料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本研究主要比较钛笼与髂骨块植骨修复椎骨缺损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200例胸腰椎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材料的不同将所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试验组男53例,女47例;年龄34~62岁,平均(51.38±2.17)岁。对照组男52例,女48例;年龄36~63岁,平均(52.49±1.7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术前行CT、MRI及X线检查,确定存在椎体塌陷、破坏、椎间隙变窄等症状的结核病患者;患者本人同意参与研究,家属表示理解并且签署相关文件。排除标准:因其他因素导致脊椎疾病的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术前对患者进行为期1个月的常规抗结核治疗。
试验组行钛笼植骨修复椎骨缺损术治疗:以病变节段为中心选取后正中入路,在病灶处将椎旁肌剥离、清除,选取侧肌间隙入路,在病椎上、下2个椎体放置椎弓根螺钉;将钛棒临时固定于非病灶清除侧,清除病灶区的坏死组织,设计植骨床,放置0.3 g异烟肼和1.0 g链霉素[3];将椎体撑开,最大限度地将凸畸形矫正,将合适的钛笼放置于椎骨缺损区域,钛笼两端需与椎体的接触面嵌合,将剩余的骨粒植入钛笼旁,用椎弓根螺钉进行加压、固定;通过透视观察螺钉、钛笼的位置,确保胸腰椎良好的生理曲度[4];留置引流管,逐层关闭切口,术闭。
对照组行髂骨块植骨修复椎骨缺损术治疗:手术部位及处理方式与试验组相同,将病灶清除后,对植骨床进行设计,将三面皮质骨髂骨块修剪至合适的尺寸后将其植入椎体间,其余操作与试验组相同。
1.3 临床评价
比较两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融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VAS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骨融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肾功能受损5例,肝功能受损2例,窦道形成1例,脑脊液漏1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对照组肾功能受损4例,肝功能受损1例,脑脊液漏1例,窦道形成1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17,P=0.0668)。
3 讨论
结核病会给患者机体带来较大的损伤。胸腰椎结核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结核病。临床治疗脊椎结核患者的主要方法包括前路、后路及前路后路联合手术。前路手术能直观清除病灶,并行植骨融合内固定,但术后假关节发生率较高,维持效果及畸形矫正的效果均不理想,并且因解剖的限制,操作难度往往较高[5]。前后路联合手术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手术时间较长、创口较大、术中出血量较多,导致手术风险较大。后路手术能减少胸腹腔脏器的受损情况,且维持效果及畸形矫正效果均较为理想。
在修复材料的选择方面,钛笼和髂骨块植骨均为临床常用材料。钛笼是近年来新型的修复材料,骨融合率较高。在进行手术治疗时可根据骨缺损大小、形状设计钛笼,能在最大程度上填充骨缺损,使脊柱的横截面与椎体骨缺损面充分接触,重建后比较坚固,可维持较好的矢状面平衡。自体髂骨块与其他修复材料相比,具有较好的骨形成性、骨传导性、骨诱导性。虽然髂骨块Cobb角和椎间高度由于缺乏维持轴向撑开力量、植骨不充分、两端吸收等因素的影响会有一定程度的丢失,但轻度丢失不会影响脊柱的稳定性和融合。因此,钛笼和髂骨块植骨是修复椎骨骨缺损较好的选择。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VAS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融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后路手术能够直接完成脊髓、神经减压,可应用钛笼或髂骨植骨进行后路固定。
综上所述,通过钛笼和髂骨块植骨修复椎骨缺损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均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临床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