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

2020-07-09孙小雪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丁苯二聚体神经功能

孙小雪

急性脑梗死在临床诊断中又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因各种原因致脑组织缺氧性坏死,以不同程度的偏瘫为主要临床表现,以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为特征,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生存质量、生活希望的疾病最主要疾病之一[1,2]。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目前的救治水平下,此类患者的治疗效果较以往具有较为明显的提升,且其生活水平早已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但患者多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问题,尚无法被解决,而所导致的肢体运动功能被降低,大多数患者失去独立生活能力,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与家庭和谐[3]。虽经临床积极干预,但仍继续发展,出现神经功能缺损进展加重被临床称之为进展性脑梗死。目前研究证实与神经元发生损伤、凝血指标异常等有关[4]。消旋-3-正丁基苯酞为丁苯酞的有效成分,也是丁苯酞中最重要的成分,经过临床证实其可有效发挥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减轻脑细胞损伤多重功能[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118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对照组男32例,女27例;患病至入院时间1.5~5.9 h,平均患病至入院时间(3.1±1.0)h;年龄41~78 岁,平均年龄(65.9±8.4)岁,体脂率18.9%~29.6%,平均体脂率(26.5±2.6)%。实验组男33例,女26例;患病至入院时间1.2~5.8 h,平均患病至入院时间(3.5±0.9)h;年龄42~77 岁,平均年龄(66.4±8.2)岁;体脂率18.6%~29.0%,平均体脂率(26.1±2.6)%。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6]:CT 诊断为脑梗死;肝肾功能、凝血试验均在正常范围;发病6 h~7 d 病情进行性加重,NIHSS 评分增加9分以上;局灶神经功能缺损。排除标准:既往脑血管疾病史;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I)诊断为急性脑出血;对本研究药物过敏。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降血压、降血糖、抗血小板凝集、营养神经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常规基础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41,规格:100 ml/瓶)治疗,2 次/d 静脉注射。两组均治疗2 周。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100B、MBP、NSE、D-二聚体水平,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NIHSS、Barthel 指数评分。

采集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 周的静脉血,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NSE、MBP、S100B 水平。常规检测D-二聚体。NIHSS评分标准:分值为0~42分,分数越高表明神经受损越严重。采用Barthel 指数评分对日常生活功能状态进行评定,分值0~100 分,评分越高说明日常生活活动的功能越强。疗效判定标准:NIHSS 评分减少≥80%,Barthel 指数评分增加≥50%,无明显后遗症为治愈;NIHSS 评分减少60%~80%,Barthel 指数评分增加30%~49%,轻微后遗症但不影响正常生活为显效;NIHSS 评分减少20%~60%,Barthel指数评分增加15%~29%,轻微后遗症对正常生活存在影响,但影响较小为有效;除外以上情况为无效[7]。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不良反应包括头晕头痛、皮疹、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100B、MBP、NSE、D-二聚体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S100B、MBP、NSE、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S100B、MBP、NSE、D-二聚体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Barthel 指数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NIHSS、Barthel 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 评分低于治疗前,Barthel 指数评分高于治疗前,且实验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且Barthel 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100B、MBP、NSE、D-二聚体水平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100B、MBP、NSE、D-二聚体水平比较()

注:与治疗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Barthel 指数评分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Barthel 指数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治疗后对照组比较,bP<0.05

表3 两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n(%)]

3 讨论

在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多数经过早期干预后能收获较好的干预效果,如梗死灶的缩小与恢复,神经功能的改善等。但是在临床上存在一种类型较为特殊、与常规的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的表现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进展性脑梗死为临床特殊的类型,在针对性治疗下仍无法控制患者的脑梗死的进展,甚至无法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脑梗死进程并未被治疗所阻拦,而形成了进一步的发展事态,致残率高及致死率高。归根结底,神经功能缺失为缺血缺氧造成。在中枢神经系统中,S100B 蛋白不仅可反映胶质细胞的功能,还可对神经元与胶质细胞起到调控,做到预后相关提示作用。MBP 是具有神经组织-特异性的中枢神经系统髓鞘的主要蛋白质,维持髓鞘结构与功能的稳定,因此可反映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与损伤的严重程度。NSE 存在于神经元细胞质和神经内分泌细胞中,在脑组织细胞中的活性最高,是参与糖酵解途径的烯醇化酶,可预测脑梗死病情变化和预后。因此本研究采取上述评价指标,结合神经功能缺损指标,对不同治疗手段的患者进行临床效果的评判。目前临床中所使用的常规针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方法,以阿司匹林为降低血小板集聚功能的主要首选的治疗药物,改善神经功能受损的作用较差,因此不完全适用于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8]。而丁苯酞可发挥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神经元钙超载、改善微循环、减轻脑细胞损伤、降低神经功能受损程度等多重功能[9]。丁苯酞作为为新型脑保护药物,促进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与神经细胞的自我修复能力。目前研究中指出,其具体作用机制在于可重建缺血区微循环,降低胞内钙浓度从而解除微血管痉挛,防止微血栓形成,增加缺血区血流量;保护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减少神经细胞死亡、增强神经细胞对脑缺血的耐受及自我修复能力等。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实验组患者S100B、MBP、NSE、D-二聚体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且Barthel 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8.31%高于对照组的79.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3.3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采取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治疗后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清神经因子水平与D 二聚体水平,改善患者的神经缺损,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水平,在较为安全的前提下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效果理想。

猜你喜欢

丁苯二聚体神经功能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降钙素原、D-二聚体联合SOFA评分对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配合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