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替普酶与尿激酶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比较

2020-07-09冼志强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12期
关键词:阿替普尿激酶溶栓

冼志强

脑组织缺氧、缺血性坏死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因素,均有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的表现,50~60 岁的中老年人为该疾病的高发年龄,多合并其他疾病。起病缓慢是脑梗死疾病的主要特征,患者多以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眩晕等为临床表现,若不进行有效的临床干预,将导致病情发展为偏瘫、肢体功能障碍甚至死亡。临床中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多采取溶栓药物治疗,本文为探讨阿替普酶与尿激酶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特选取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2月1 日~2019年1月1 日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计算机化随机分组模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观察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50~75 岁,平均年龄(62.45±4.31)岁,病程6~18 个月,平均病程(13.50±2.78)个月。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50~76 岁,平均年龄(62.72±4.50)岁,病程6~17 个月,平均病程(13.55±2.76)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①意识清晰者;②经MRI、CT 诊断确诊为急性脑梗死者;③年龄在50 岁以上的患者;④对于治疗药物耐受性较好的患者;⑤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本人、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6 周实施过大手术的患者;②有出血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③对于上述治疗药物任一成分过敏的患者;④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者。

1.2 方法 对于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实施心电图、神经系统等检查,时刻监测血氧饱和度是否正常,并监测血液流变学、血糖等指标,在该基础上进行对应的治疗,具体如下。观察组患者采取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KG,注册证号S20020034)进行治疗,首先将10%的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注射,若患者在静脉注射条件下未发生异常,则可予以静脉滴注,控制静脉滴注的时间在60 min 内。对照组采用尿激酶(吉林敖东,国药准字H22023692)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尿激酶120 万U 静脉滴注,1 次/d,静脉滴注的时间在30 min。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IB、APTT、PT、TT、NIHSS 评分及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显效[2]:患者生活能够自理,肌力明显增加,语言能力基础恢复正常;有效:生活部分能够自理,语言能力有明显好转现象;无效:病情无任何变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NIHSS 评分[3]:分数≥21 分:重度脑卒中;16~20 分:中-重度脑卒中;5~15 分:中度脑卒中;2~4 分:轻度脑卒中;0~1 分:正常或接近正常;分数越高,代表当前功能损伤越严重,最高分42 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2.2 治疗前后NIHSS 评分 溶栓前,两组NIHS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7、14 d,观察组的NIHS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 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 评分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3 治疗前后凝血功能 治疗前两组FIB、APTT、PT、TT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IB、APTT、PT、TT 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对比()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对比()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aP<0.05

3 讨论

脑梗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具有进展快、预后差、病死率高、病残率高等特点,属于心脑血管常见病,在发病早期可因为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或血小板聚集导致脑功能损伤,随着病情恶化,可导致脑细胞受到可逆性或不可逆损伤,为了及时挽救患者生命安全,还需合理选择一项治疗促使。目前治疗原则为恢复梗死区域血流和灌注、挽救缺血性脑细胞[4]。随着近年来医疗水平的推广,常用的方案包括动静脉联合溶栓、动脉溶栓、静脉溶栓、机械取栓、药物联合超声溶栓等。

尿激酶属于溶栓药物,能够激活血栓中纤溶酶,水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对血栓也有溶解和促进作用,但整体效果不佳,且容易加重并发症[5,6]。相比之下,阿替普酶更具有推广性,其是一种纤维酶原激活剂,属于第二代溶栓药物,能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挽救缺血的脑细胞,恢复脑部血流,促使血栓溶解,将纤溶酶原激活,将其用于脑梗死患者中,对人体其他纤维蛋白的溶解性较小,对于血栓中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的激活作用有选择性,进一步挽救缺血脑细胞,具有疗效好、风险小、速度快等优势,对血栓具有降解作用[7,8]。本次结果说明,阿替普酶能够降低出血风险,避免血栓再次形成,且进一步诱导血小板凝聚,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总之,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阿替普酶治疗效果更为显著,更能够降低血栓形成。

猜你喜欢

阿替普尿激酶溶栓
不同浓度尿激酶在PICC导管堵塞再通中的应用进展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在急性脑梗塞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有效性评价
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窗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超声针联合微泡干预尿激酶溶解体外血凝块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