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常规检验中进行末梢血检验与静脉血检验的结果分析

2020-07-09邱双成黄少兴曾耀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12期
关键词:末梢血常规准确性

邱双成 黄少兴 曾耀

血常规检验属于临床使用频率较高的检查项目[1],通过上述检查有助于医师获取机体中WBC、PLT 数量,RBC、细胞形态变化及分布等相关指标,对评估机体健康状况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且可用于评估患者治疗效果[2,3],但为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血液规范采集是关键,目前临床采血方式主要包括静脉血、末梢血[4],为探究末梢血检验与静脉血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选取本院的100例行血常规检验者均抽取静脉血和末梢血进行检验,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来本院行血常规检验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0~78 岁,平均年龄(49.75±9.68)岁;男62例(62.00%),女38例(38.00%)。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研究,所有行血常规检验者均对研究知情同意。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18 岁及以上者;②自愿参与研究者;③无严重肝肾疾病者;④临床信息齐全者。

1.2.2 排除标准 ①存在晕血、晕针史者;②严重肝肾疾病者;③恶性肿瘤者;④精神障碍者。

1.3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在抽血前1 d 应避免进食油腻、高蛋白的食物,避免大量饮酒等。对100例行血常规检验者均抽取静脉血和末梢血,具体方法为:空腹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液标本,先进行静脉血液采集,使用压脉带系紧肘部静脉,以充分显露静脉,对采血部位实施消毒处理,使用无菌采血针连同真空负压抗凝管(含有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剂)进行采血操作,采血量约为3 ml,充分摇匀,结束后,指导研究对象休息片刻,对其实施末梢取血操作,对研究对象中指或无名指指尖进行消毒(使用75%的乙醇),然后刺破皮肤(用无菌采血针)待血液自然流出后擦掉第一滴血(使用已消毒的干棉球),采集血液置入抗凝管中(40 μl),然后再加入160 μl 的EPK 稀释液中充分混匀。对收集的血液标本使用全自动血检仪进行检验,操作者严格按照相关操作流程进行检验,在开展样本检验前先使用质控品确保指标结果在可控范围内,应在4 h 内完成检验。

1.4 观察指标 比较末梢血检验与静脉血检验RBC、HCT、WBC、Hb、PLT 及MCHC 水平,比较静脉血不同检验时间段RBC、HCT、WBC、Hb、PLT 及MCHC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末梢血检验与静脉血检验RBC、HCT、WBC、Hb、PLT 及MCHC 水平比较 末梢血检验的RBC、WBC、Hb、PLT 均明显低于静脉血检验,HCT 高于静脉血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梢血检验与静脉血检验的MCHC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静脉血不同检验时间段RBC、HCT、WBC、Hb、PLT 及MCHC 水平比较 静脉血≥6 h 检验的RBC、HCT、WBC、PLT 均明显低于即刻检验,MCHC 高于即刻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静脉血即刻检验及≥6 h 检验的Hb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末梢血检验与静脉血检验RBC、HCT、WBC、Hb、PLT 及MCHC 水平比较(,n=100)

表1 末梢血检验与静脉血检验RBC、HCT、WBC、Hb、PLT 及MCHC 水平比较(,n=100)

注:与静脉血检验比较,aP<0.05

表2 静脉血不同检验时间段RBC、HCT、WBC、Hb、PLT 及MCHC 水平比较(,n=100)

表2 静脉血不同检验时间段RBC、HCT、WBC、Hb、PLT 及MCHC 水平比较(,n=100)

注:与即刻检验比较,aP<0.05

3 讨论

血常规检验是评估机体健康、疾病诊断的基础手段,借助上述检查可有效了解血液中各种组分情况,例如RBC、WBC、PLT 等[5],一般情况下,机体血液中的各种组分维持在一个较平稳的水平,但当机体的组织或者器官出现病变时血液中的各种组分易出现变化,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由于各组分细胞具有独特的作用,例如RBC 主要反映氧气运输情况,WBC 主要反映机体内的感染情况,PLT 主要反映机体的凝血功能,因此,血常规检验对医师了解病情和评估治疗效果具有较积极的作用[6]。

为保证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合理选择采血方式十分关键,目前常用的采血方式主要有静脉血、末梢血,其中末梢血采集主要是指在手指或耳垂部位采集血液,静脉血采集主要选取肘部静脉采集血液,前一种采血方式具有接受度高、疼痛低、采血方便等特点,但该种采血方式采集的血液易受到内、外界因素干扰,后一种采血方法采集的血液不易受到内外因素影响,且可有效反映全身血液循环状况,两者各有优缺点。

夏萍等[7]在《在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和静脉血的应用效果观察》一文中末梢血和静脉血的检验结果一致,通过研究其发现,静脉血PLT、MCHC、HCT、HGB、RBC、WBC 检验结果和末梢血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静脉血6 h 后PLT、MCHC、HCT、RBC、WBC 等指标的检验结果与立即检验、1 h 后、2 h 后检验的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与末梢血相比,使用静脉血进行检验更能提高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8]:①同等情况下,相比于静脉血,使用末梢采血更易出现溶血现象,从而易导致末梢血RBC、WBC、Hb、PLT 检验结果较静脉血更低;②末梢采血的位置较特殊,采集难度较大,且出血量少,采集的血液易混入组织液,而静脉采血可一次性采集更多的血液标本,可有效弥补末梢采血的不足,从而末梢血RBC、WBC、Hb、PLT 检验结果较静脉血更低;③末梢血易受到内、外界因素干扰,例如在末梢采血前常需使用75%的乙醇棉球行消毒干预,在消毒过程中可能导致酒精进入到血液标本中,从而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而静脉采血不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④在临床上,一般末梢采血使用的试管为普通试管,在放置过程中可能导致PLT 降低。血液标本放置时间过久易导致血浆成分及血浆渗透压改变,从而促使RBC 体积及平均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RBC 和WBC破裂的几率,导致RBC、HCT 及WBC 结果降低,加上血液标本放置时间过久,易导致PLT 聚集,从而导致PLT 结果下降,提示为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减小误差,应尽快将血液标本送至相关科室进行检验。

综上所述,在血常规检验中应用静脉血检验的结果较末梢血检验的准确性更高,便于医师更好分析患者病情,但该方法的操作时间较长,对采集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而末梢血检验的操作更简单,取血更方便,对采集人员的技术要求较低。

猜你喜欢

末梢血常规准确性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浅谈如何提高建筑安装工程预算的准确性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理解语境与名句的关系,提高默写的准确性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向区域创新体系“末梢”发力
延伸从严治党的“末梢”
影响紫外在线监测系统准确性因子分析
不同采血方法在血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对比结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