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CT、MRI 三种影像技术早期诊断颈椎病的临床分析
2020-07-09唐炜
唐炜
长期伏安、慢性劳损、椎体和椎间盘以及其他结果将会出现病变,加上现在工作都是以坐着为主,导致颈椎病患病几率逐渐提升,通常多发于中老年患者身上,最近几年,经常出现在青年身上,颈椎病患病主要原因是钩突增生、小关节增生、椎体后缘骨赘形成等,临床医学上主要表现为臂酸疼、麻木、疼痛、头晕等,还存在很多比较特殊的基本症状,严重时会对人体身心健康产生影响,从而降低患者生存质量。现在对于此类疾病的早期诊断通常可以使用DR、CT、MRI 三种影像技术。基于此,榆林市第二医院尝试在对早期颈椎病患者实施DR、CT、MRI 三种影像技术检查,并选取近年来收治于榆林市第二医院的60例颈椎病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开展相关临床研究,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榆林市第二医院收治的60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28~75 岁,平均年龄(55.26±9.09)岁。所有患者通过影像基础检查都符合诊断标准。片中表现非常明显,将患有肿瘤、先天性颈椎畸形以及颈椎外伤史患者全部排除,以上患者临床主要症状:肩部麻木、疼痛患者15例;上肢活动限制、异常颈酸胀、麻木,握力发生下降患者20例;间歇性头疼、眩晕患者15例;下肢失去力气,步态不稳患者10例。主要体征是颈部试验表现为阳性,颈椎疼痛,上肢肌力减退,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出现反射性异常。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上述所有患者都实施DR、CT、MRI 进行早期诊断,DR 诊断可以通过philips DR 进行诊断,叮嘱患者将自身颈椎正侧位斜位45°放置在机器上进行扫描。对患者颈椎病变现象进行合理观察,CT 诊断可以使用GE 螺旋CT 扫描仪对患者的颈椎进行合理扫描,要求患者在扫描过程中采用正位进行,对参数进行设置,选取电流为120 mA,电压为120 kV,层间距2~3 mm,层厚和层间距距离相同。MRI 借助西门子1.5 T磁共振完成扫描诊断工作,使用自选回拨序列完成工作,轴位则是T2 加权扫描,矢状位T1、T2 进行加权扫描,层厚控制在3~4 mm。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DR、CT、MRI 对患者颈椎间隙狭窄,颈椎曲度异常、小关节突增生、钩突增生、骨性椎管狭窄、椎体后缘骨赘形成诊断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诊断颈椎间隙狭窄准确率由高到低为MRI(85.0%)>DR(73.3%)>CT(58.3%),诊断颈椎曲度异常准确率由高到低为MRI(78.3%)>DR(58.3%)>CT(50.0%),诊断小关节突增生准确率由高到低为MRI(86.7%)>CT(75.0%)>DR(55.0%),诊断钩突增生准确率由高到低为MRI(90.0%)>CT(83.3%)>DR(71.7%),诊断骨性椎管狭窄准确率由高到低为MRI(58.3%)>CT(41.7%)>DR(36.7%),诊断椎体后缘骨赘形成准确率由高到低为MRI(88.3%)>CT(85.0%)>DR(50.0%),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R 平片中可以准确看出颈椎双边征和颈肩孔狭窄,CT 中可以看出患者黄韧带肥厚,MRI 中可以看出纤维性管狭窄,伴随着脊髓水肿和变性以及寰枢锥半脱位等各种症状。见表1。
表1 MRI、DR、CT 早期诊断颈椎病结果比较[n(%)]
3 讨论
临床对于颈椎病的常规诊断方法是DR 诊断方法,假如在DR 并未合理确诊基础上,可以使用CT 和MRI对其进行早期合理诊断,CT 诊断可以在患者椎间盘钙化、椎间狭窄、骨性椎管狭窄等方面存在一定特异性以及敏感性,对于患者的神经根存在非常明显的显像特征[1-3]。而MRI 的矢状位成像可以将患者的椎间盘病变情况有效凸显出来,并且可以对脊髓出现的软化、变形以及受压情况进行合理显像,对患者患病期间出现的神经症状、颈椎间盘突出进行早期确诊,可以使用MRI 进行,上述三种影像技术在早期诊断疾病期间存在显著效果,均可以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依据,不过MRI 诊断效果是最好的,值得在临床医学上推广。颈椎病的出现是因为颈椎间盘逐渐狭窄导致的,椎体后缘增生骨刺以及骨唇会出现神经引起的压迫以及刺激颈神经情况[4]。
临床上诊断颈椎病可以选择DR 形式,一旦DR 方法无法诊断患者病情时,则可以使用CT 和MRI 作为辅助进行诊断。CT 检查对于骨性椎管和椎间孔狭窄和椎间盘钙化等各种特异性存在受压现象,并且可以对脊髓受压和萎缩现象进行检查,然后对椎动脉压迫情况进行检查。MRI 矢状位成像情况可以将颈段椎间盘病变清晰展现出来,可以清晰展现出受压和变形情况,对于比较严重的神经症状以及突出患者,MRI 则是最佳早期诊断形式。并且,CT 造影对于MRI 无法明确确诊,可以起到诊断效果,起病非常急的脊髓病变则可以使用MRI 和CT 进行诊断,DR 可以检测出双边以及狭窄情况,还可以检测出水肿和变性现象[5,6]。此次研究中,诊断颈椎间隙狭窄准确率由高到低为MRI(85.0%)>DR(73.3%)>CT(58.3%),诊断颈椎曲度异常准确率由高到低为MRI(78.3%)>DR(58.3%)>CT(50.0%),诊断小关节突增生准确率由高到低为MRI(86.7%)>CT(75.0%)>DR(55.0%),诊断钩突增生准确率由高到低为MRI(90.0%)>CT(83.3%)>DR(71.7%),诊断骨性椎管狭窄准确率由高到低为MRI(58.3%)>CT(41.7%)>DR(36.7%),诊断椎体后缘骨赘形成准确率由高到低为MRI(88.3%)>CT(85.0%)>DR(50.0%),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R 平片中可以准确看出颈椎双边征和颈肩孔狭窄,CT 中可以看出患者黄韧带肥厚,MRI 中可以看出纤维性管狭窄,伴随着脊髓水肿和变性以及寰枢锥半脱位等各种症状。
颈椎病会对患者实际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导致患者出现眩晕以及关节骨质增生现象,病情严重还会导致患者出现交感神经异常现象,从而使得患者出现四肢麻木和疼痛现象,使得患者生活出现不便现象,对于此疾病的检测可以使用三种检测方式,分别是DR、CT 和MRI,其中DR 检测效果最不佳,CT 检测一般是通过X 和Y射线对患者骨骼进行扫描,对不同组织进行射线扫描,反映出的骨质细节非常明显和清晰,检测率和效果高于DR,MRI 检测方式花费是比较高的,准确度也是比较高的,主要是对人体内部水分子进行电磁检测,然后实现电磁信号重建,对各种检测部位进行清晰展示[7]。
此次实验结果是DR 和CT 检测结果差异比较小,两种检测方式存在各自的优势,CT 和MRI 之间差异比较大,可以判断检测存在一定意义和价值[8]。
综上所述,三种影像技术对于颈椎病早期检测和诊断都存在一定效果,按照检测结果可以为患者提供治疗有效依据和对策,不过整体上分析MRI 效果更加理想,值得在临床医学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