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周期联合盆底肌肉电刺激治疗轻中度宫腔粘连的临床效果
2020-07-09曾彩霞
曾彩霞
宫腔粘连为妊娠/非妊娠子宫创伤所致子宫内膜基底层受损,宫腔部分/完全闭塞[1]。妊娠期子宫脆弱、感染、遗传、人工流产等因素,均为宫腔粘连的基本原因,临床方面比较常见月经量少、痛经、停经等表现。临床多采取手术方法治疗,效果较好,而宫腔粘连分离术(TCRA)再粘连率高达62.5%。本文将本院2017年8月~2019年8月近2年收治的轻中度宫腔粘连患者作为探究对象,重点对比采用人工周期联合盆底肌肉电刺激治疗、人工周期治疗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98例轻中度宫腔粘连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参照组,每组49例。试验组年龄25~40 岁,平均年龄(32.5±3.3)岁;轻度宫腔粘26例、中度宫腔粘连23例。参照组年龄26~40 岁,平均年龄(33.1±3.4)岁;轻度宫腔粘连27例、中度宫腔粘连2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接受宫腔镜检查确诊[2];②轻中度宫腔粘连;③粘连面积占宫腔面积<2/3;④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⑤在知情协议上签字。
1.3 排除标准 ①严重精神疾病者;②心、肾功能异常者;③对本研究治疗禁忌者;④依从性差者。
1.4 方法
1.4.1 参照组 给予人工周期治疗。月经第5 天给予戊酸雌二醇片(商品名:补佳乐)2 mg,3 次/d,连续使用21 d,后10 d 加用安宫黄体酮,10 mg/次,1 次/d,连续治疗3 个疗程(3 个月)。
1.4.2 试验组 给予人工周期联合盆底肌肉电刺激治疗。人工周期治疗方法同参照组,盆底肌肉电刺激治疗选择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脉宽、频率、电流分别为120 μs、120 Hz、10 mA。患者取平卧位,将8 个电极片分别和4 根电源通路保持连接的状态,4 个电极片均分布在患者的脐周直径为6 cm,另4 个电极片和脐周对应贴在患者的后背,前、后两个电极片可形成一个通路,治疗15 min/次,连续治疗3 个疗程(3 个月)。
1.5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周期性腹痛、经量减少、闭经)发生情况、复发率及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
1.6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宫腔镜下可见宫腔形态、宫腔大小、双侧输卵管开口,以及经量、月经周期等情况均得以恢复;有效:治疗后,宫腔镜检查结果显示宫腔形态、宫腔大小、经期基本恢复正常,部分存在粘连表现,并且双侧输卵管开口无法保持清晰;无效:治疗后未达到以上标准。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9.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1.84%(45/49)高于参照组的75.51%(37/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16%(4/49)低于参照组的30.61%(15/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n,n(%)]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n(%)]
2.3 两组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比较 治疗前,试验组子宫内膜厚度为(3.71±0.65)mm,参照组子宫内膜厚度(3.69±0.63)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47,P>0.05)。治疗后,试验组子宫内膜厚度为(6.79±1.68)mm,大于参照组的(4.68±0.53)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3843,P<0.05)。
2.4 两组复发情况比较 随访3 个月,试验组复发率4.08%(2/49)低于参照组的16.33%(8/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091,P<0.05)。
3 讨论
宫腔生理下子宫内膜基底层比较完整,宫腔前、后壁接触合拢,能正常发挥功能,经期子宫内膜剥脱不易引发宫腔粘连[3]。需要注意的是,受到人工流产、宫腔操作因素影响,导致子宫内膜基底层遭受破坏,此时则会引发宫腔粘连状况,患者的经期子宫内膜正常生长脱落规律下会产生较大变化,子宫间质中较多纤维蛋白原异常渗出、纤维蛋白原异常沉积,此时的宫颈管、宫腔的前后壁为粘连的状态[4]。如此一来,发生宫腔粘连必然会对患者的月经周期、月经量及生育功能等造成严重的威胁。其中,经期的表现为闭经、经量减少,宫颈管粘连和多种因素联系紧密,最主要的原因为经血不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下腹疼痛;同时,生育功能方面多见不孕、习惯性流产及早产等表现,部分患者可妊娠到数月,大部分患者多并发产后胎盘粘连、胎盘植入、胎盘残留等,进而使得患者的正常生活、生活质量,乃至生存质量受到严重威胁[5,6]。
宫腔镜检查下手术操作粘连分离效果较为理想,同时有助于在第一时间发现子宫浆膜面透光气泡情况,防止发生子宫穿孔的现象。如果发生子宫穿孔及时修复,同样能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与此同时,通过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切除术/分离术处理,能在直视下切除,或对宫腔粘连作以分离处理,主要目的为尽可能恢复子宫内膜组织,重塑宫腔形态。手术后子宫内膜需要进行修复,而且修复的生理周期时间较长,这个过程容易复发。相关研究人员认为,手术的实施易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如:子宫内膜基底层受损、宫腔粘连及宫腔残存等,而上述因素均为宫腔粘连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往,进行上述手术后需留置宫内节育器,但节育器的面积有限,无法确保子宫前后壁完全分离状态,故而容易发生新的宫腔粘连[7]。经人工周期方法进行治疗,可使用外源性激素对患者体内雌激素、孕激素作以调节,使患者尽快恢复月经情况,确保月经周期保持规律,预防术后宫腔粘连。究其原因和调节下丘脑、垂体和卵巢性周期轴功能等直接联系,雌激素、孕激素直接作用于子宫内膜可促进子宫内膜生长,覆盖粘连纤维化瘢痕、将区域上皮化显露出来,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月经、宫腔形态等情况[8]。可见,应用人工周期方法治疗能促进子宫内膜生长,改善卵巢功能不足所致闭经、腹痛等。联合使用的盆底肌肉电刺激为康复非手术治疗方法,能够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耐受程度选择适合电刺激方案。如果盆底肌肉收缩不足建议经适合的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唤醒本体感觉,遵循循序渐进的治疗原则,旨在减轻患者疼痛,增加子宫内膜厚度[9]。建议治疗前辅助进行相关检查,以全面了解轻中度宫腔粘连患者机体情况,完成手术后检测患者的胃肠道、肝肾功能、血液指标等,结合患者的具体状况合理调节药物剂量[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1.84%(45/49)高于参照组的75.51%(37/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16%(4/49)低于参照组的30.61%(15/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子宫内膜厚度(6.79±1.68)mm 大于参照组的(4.68±0.53)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3843,P<0.05)。随访3 个月,试验组复发率4.08%(2/49)低于参照组的16.33%(8/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091,P<0.05)。由此可见,人工周期联合盆底肌肉电刺激方案应用于轻中度宫腔粘连患者治疗中效果显著,可以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并且增加患者子宫内膜厚度。
综上所述,人工周期联合盆底肌肉电刺激对轻中度宫腔粘连患者治疗,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降低术后复发率、增加子宫内膜厚度,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