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高校就业反馈机制的构想与实现

2020-07-08赵晓颖魏晓李画画

大学教育 2020年7期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供给侧改革

赵晓颖 魏晓 李画画

[摘要]增加有效供给是高校就业反馈机制创新的主要立足点。现行的高校就业反馈机制将用人单位作为侧重点,人才供给模式偏向需求导向。在供给侧改革的视角下,应加强对毕业生供给侧的全面、持续、有差异的跟踪反馈。通过反馈数据分析预测行业前景风险,精准把握毕业生满足经济社会长期、潜在需求的核心素质能力,并结合需求侧用人单位的调研,增加毕业生的有效供给。要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大数据平臺为载体、供需结合为核心、多元协同为保障,探索反馈机制的有效实现方式。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反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7-0024-03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人才的供求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切要求增加中高端人才的优质供给,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改革却滞后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体现在“适应型”人才供给多于“创新引领型”人才供给。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每个领域都在进行深刻的供给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正是这场变革的关键。在高等教育方面,供给侧改革表现为高校既要输出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高端人才,增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有效供给,又要输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一流技术,提高支撑经济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

基于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建立合理高效的高等学校就业反馈机制是增加相关人才有效供给的途径之一。这既有利于增强人才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升人才供给的核心素质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回归高等教育自身的本质。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高校毕业生反馈机制构建,要以人才有效供给为目标,提升反馈机制内容设计的科学性和反馈结果的有效性,使反馈的信息能够对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从而提高就业质量。

一、现行毕业生就业反馈机制的有效性分析

(一)以用人单位为主的需求导向型就业反馈机制具有滞后性

目前高校的跟踪对象侧重于用人单位。从理论上说,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所需要的毕业生,是学校提升就业率、扩大影响力、带动学校综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从实践上说,偏重于用人单位的就业反馈机制在操作上更加可行,获得的数据更加准确。但以用人单位为主的就业反馈机制的缺陷在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以及政策的变化,使需求导向型就业反馈机制具有滞后性。经过上一届毕业反馈后,改进调整的新一届毕业生进入用人单位,是否能适应新的经济环境、行业环境,是否会出现某些行业毕业生供给过度而某些行业毕业生供给短缺,都是滞后性带来的新问题。

(二)缺乏持续性和动态性的就业反馈机制并未反映毕业生的有效供给

一般来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的数据体现了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就业方式、就业区域、就业行业、单位性质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毕业生的供给数量和质量。但如前文所述,由于毕业生自身的大规模、持续性跟踪调研难度较大,因此目前大部分数据并不具有持续性和综合性,而是相对静止的和单方面的,没有体现出毕业生的岗位发展动态和行业发展动态。反馈数据可以反映毕业生的“供给”,但无法反映出“有效供给”,比如毕业生转换工作的频率,持续的岗位提升、岗位贡献的程度,引领行业发展的能力。另外,在针对毕业生的调查问卷中,多以满意度来衡量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薪资水平。而满意度过于笼统,主观性较强,没法真实反映个人能力和岗位的匹配程度,满意度高的就业也未必是真正的有效供给。

(三)未反映出“潜在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就业特征

从各大高校就业反馈的数据可以看出,各高校几乎都有95%以上的就业率,这个就业率似乎与社会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不相符。教育部曾经表示,各高校的就业状况要与招生相联系,对于就业不理想的专业要分析其原因,进行改进。特别是对于连续3年就业率达不到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或者停止招生。因此,各高校在就业率方面往往都有较好的结果。但真实情况是,部分毕业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或者缺乏核心素质能力,临近毕业时迫于学校和家庭压力,不得不同跟自己的性格、专业、能力不匹配的用人单位签约,解决燃眉之急后再次失业。这部分学生属于“潜在失业”,是目前高校就业反馈的盲区。另外,是否存在“非熟练劳动”供给过多,“熟练劳动”供给不足的“结构性失业”,也是目前高校就业反馈无法真实体现的。为了满足用人单位对“非熟练劳动”的需求所进行的功利性教改,会使高校的人才供给缺口越来越大,使“招工难”与“就业难”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缓解。

二、基于供给侧改革的毕业生就业反馈机制的构想

(一)供给侧与需求侧相结合的总体思路

古典经济学家萨伊认为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生产者的供给创造了其他生产者的需求。如果将此观点引入劳动力市场,可以理解为,劳动者供给增加或者质量的提高,能带动支撑优质劳动供给的一切资源和要素的需求增加和水平提升。也就是说毕业生供给质量提高,能够带动教学资源、相关产业的质量提升。只侧重需求而忽视供给会产生人才培养的滞后性、结构性等问题,而且不能把人才培养简单看作商品的提供;如果只侧重供给而忽略需求也往往会使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脱节,犹如空中楼阁,无法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因此,只有将供给侧与需求侧相结合,在满足需求的同时提升有效供给水平,才能把握人才培养的规律。

(二)基于有效供给的毕业生就业反馈机制的创新点

1.基于有效供给的就业反馈机制必须把握高校毕业生的核心素质能力

根据前文分析,用人单位的“需求导向型”就业反馈机制具有滞后性,因此必须重视培养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使毕业生从容应对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除了要能够适应目前的行业,还应该有能力支撑行业以及引领行业。因此,高校的就业反馈中还应做好对毕业生本人的持续追踪和调研工作,精准把握其核心的素质能力,以此为前提并结合用人单位的反馈来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素质和“有效供给能力”,将“适应型人才”转化为“引领型人才”。

2.有效供给的就业反馈机制应该体现对行业前景、风险的分析和预测

由于目前针对毕业生的就业反馈时间较短,调查到的数据为应届生初次就业的方式、区域等,反映出毕业生当年的求职意愿、喜好或满意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毕业生的供给情况。但有效供给往往体现为对岗位或行业的相对持续贡献能力以及较高的贡献程度。提升有效供给水平的可行性办法之一就是对行业的前景和风险进行分析和预测,减少就业的盲目性,提高从事某一行业的稳定性,由此提高贡献度以及减少机会成本。因此,对毕业生的就业反馈应建立在对行业前景分析预测的基础上,减少毕业生就业的误区。比如2008年之前,银行工作被公认为高薪且稳定的白领职业,是经济类专业毕业生热门的就业方向。但经历了金融危机、利率市场化后,银行间的竞争更为激烈,银行基层人员的压力日渐增大,待遇也远不如前。目前,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离职率都明显提高。但从缺乏预测的反馈数据来看,经济类毕业生仍然把银行看作较为主要的就业方向。如果在就业反馈机制中引入对银行工作的前景、风险的分析和预测,追踪银行就业人员的离职率、竞争压力,行业状态等,或许会对相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以及高校的培养机制有更正确的指引,从而提高毕业生的有效供给水平。

3.基于有效供给的就业反馈机制应该体现出差异化

教育需要因材施教,就业跟踪反馈也需要因人而异。要了解支撑创业的外部条件与核心素质能力与学校教育教学的相关度。对于“潜在失业人员”,可通过持续跟踪了解其原因,从心理偏差、职业规划偏差或能力偏差等问题人手,帮助其更好发展。“失业人员”包括不愿就业、有能力就业但未找到匹配工作、没有能力就业等类型。反馈结果除了可用于人才培养体系的调整,还可用于指导失业毕业生顺利就业。

(三)基于有效供给的毕业生就业反馈机制框架设计

如上所述,需求导向型的就业反馈机制或许能够满足当前的用人单位需求,但高校培养机制应着眼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潜在需求,培养出素质能力与之适应的人才并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结合供给侧与需求侧进行就业跟踪反馈,不断修正、改进培养目标、方法和手段,用优化后的人才来满足经济社会的长期、潜在需求,并检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性,以促进高校人才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改进。其基本设计框架如图1所示。

三、基于供给侧改革的毕业生就业反馈机制的实现

按照创新的毕业生就业反馈机制设计思路,高校人才供给的本质应该是增加与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相适应的有效供给,通过修正反馈机制或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目前,高校就业反馈机制实践环节的问题在于:由于毕业生的大规模、持续性跟踪调研难度较大,无论是调研时间、内容还是手段方式都有局限性,难以实现如图1所展现的整个跟踪反馈机制的闭环。因此,为保证基于有效供给的就业反馈机制的实现,必须从多个环节进行改进和完善。

首先,可持续发展是就业反馈机制的基础。在传统的就业反馈机制中,毕业生“就业”“创业”后,就完成了培养义务或者责任,就业反馈中所呈现出的仅仅是一个数据,或者按照传统机制中静态的反馈结果修改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因此,高校不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来追踪毕业生就业的情况。但事实上,如果不完善就业反馈机制,进行面向全体毕业生的持续调研,就业反馈结果呈现出的仅仅是片面的及滞后的数据,也无法对毕业生能力的提升以及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开展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其次,大数据平台是就业反馈机制的载体。在传统的就业反馈机制中,数据的可得性、真实性、全面性都存在较大的问题。高校应在“智慧化校园”建设框架下,联合第三方机构连接各个就业“信息孤岛”,采取各种信息手段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长期追踪。另外,我们也可借鉴加拿大的经验,即利用公民终身社会保证号码,基于大数据对每一个公民的就业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样可以帮助高校减少统计调查工作,同时也能保证相关数据的真实性和实时性。大数据平台下的信息追踪反馈,能够及时获取畢业生转岗、晋升、加薪等的数据,也能及时了解行业毕业生反馈的行业前景、风险等信息。

再次,供需结合是就业反馈机制的核心。跟踪的对象应该是全体毕业生以及用人单位,目的是提升毕业生的有效供给水平。传统的“需求导向型”反馈模式只是反映了“适应型”的人才就业质量,而不能从总体上反映高校人才供给侧改革的状况。因此,高校相关职能部门要在加强与用人单位沟通的同时,更加侧重与毕业生保持密切、持续的联系。可基于大数据,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包含问卷调查、重点访谈、校友会等方式分享、反馈信息。另外,注重不同类型毕业生的情况追踪,及时反馈调研数据,发现“潜在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情况,修正培养模式,完善择业指导服务,调整供给的结构和质量。

最后,多元协同是就业反馈机制的保障。供给侧改革下毕业生就业反馈机制,涉及毕业生调研、用人单位调研、数据分析、培养计划修订、教育教学改革等多个环节,需要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内部各个部门、社会劳动保障部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建立多元协同机制,以保障毕业生就业反馈得以有效开展。应形成高校外部和内部的合力,保证就业信息的畅通对接,优化毕业生就业反馈的技术手段以及提高其运行效率,保证高校获得数据信息的实时性和准确性。高校内部各部门也应形成合力,毕业生个体、二级学院、就业创业指导办、团委、校友办、学工处、教务处等都应该成为毕业生就业反馈机制的重要链接,共同完成调研数据的采集、分析并反馈于教学、科研及新的就业。另外,应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辅助校内校外进行毕业生就业的跟踪反馈,提高反馈过程的效率和反馈结果的准确性。

猜你喜欢

高校毕业生供给侧改革
就业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探索
做好高校毕业生档案转递工作的几点体会
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抓好学生就业
浅谈高校毕业班管理工作中的细节之处
高校毕业生如何应对求职过程中的笔试
浅析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