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学寻踪
——纪念朱熹诞辰890周年

2020-07-08戎章榕

海峡教育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延平闽江朱子

■ 戎章榕

站在现今的延平,放眼这座山城,地处闽江上游,踞溪山之雄,当水陆之会,遥想延续千余年的延平府,此乃“理学名邦”也,眼前不由缓缓翻启一页一页的厚重史书……

东汉建安元年(196年)置南平县,是闽北最早的县治,以后改为剑州、南剑路,明洪武元年(1386年)改南剑路为延平府。辖区属地包含南平地区的延平区、顺昌县(北半县为近现代才划入建宁府属地),三明地区的梅列区、三元区、永安市、沙县、尤溪、大田、将乐一带。这些都属于历史上的“理学名邦”的范畴。

朱文公塑像

“理学名邦”最早见于民国十年重修版的《南平县志》,之前清代称之为“道学名邦”。道学者,理学是也。

“理学名邦”的由来与一个人有关,他就是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朱熹一生71载,除了在外为官9年,其他时间大都在闽北度过。闽北能够孕育、成就朱熹绝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与历史上的“理学名邦”有着殊胜因缘。

眼前这条闽江,乍一看并不奇特,但水文专家告知,闽江总长2959公里,干流长577公里,流域面积6.09万平方公里,环山而下的河流,汇集丰沛的水资源,闽江的流域面积虽不及黄河的十分之一,而水量却是黄河的1.2倍,让人惊叹不已!足以让人体悟“不择细流,有容乃大”的深意!也足以让人再度体会江水流逝、岁月流转、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悲壮与无奈!

1962年秋,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莅临南平视察,留下《咏南平》诗作二首。其中两句:“双江合流处,二塔耸江头。”“合流处”指的是西溪汇纳了上游的富屯溪、金溪、沙溪后,与建溪一起汇成闽江,这也是闽江的起点。南平市的现今标志物“双剑化龙”,就矗立在建溪与西溪汇合处。望着辗转蜿蜒、奔流不息的闽江,使人想起朱熹的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么,“理学名邦”的源流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这固然与南宋王朝迁都南移有关,历史上入闽的四条通道,有三条是在闽北:浦城的仙霞关、武夷山的分水关、光泽的杉关。中原人涌入,带来兴学之风,也与当时士大夫的道脉心传,潜思力行分不开。在为中国文化重心由北向南转移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当数“延平四贤”。诚如朱熹当年途经武夷山分水关时,有感于鹅湖之会与陆九渊进行为期三天的辩论,赋诗一首:“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由此亦论证了中国文脉流有万千,其源为一。

在现今延平区剑津中学内立有一尊宋碑亭,上书“独先天下兴州学”,立于北宋宋天圣三年(1025年),较宋仁宗皇帝诏令办州学早20年,开天下州学之先河。从此,“五步一痒,十步一塾,家弦户诵,文风鼎盛。”宋时的南剑州在鼎盛的文风浸润下,诞生了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位理学大儒,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元代《延平府志》始称其为“延平四贤”,后又称“闽学四贤”。

修复后的考亭书院

考亭书院牌坊

理学亦称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由北宋周敦颐、张载肇始,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奠基,其间经过弟子杨时(1044—1130年,字中立,号龟山)、游酢(1053—1123年,字定夫,号广平),再传罗从彦(1072—1135年,字仲素,号豫章),三传李侗(1039-1163年,字愿中,号延平),到南宋朱熹完成。朱熹上承杨、罗、李,世称延平四贤一脉,亦秉承游酢、胡氏父子一脉,融汇释道,在武夷山一带“集大成而续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

武夷山脉,一道天造地设的绿色屏障,成为了东南理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朱熹联曰:“道南首豸山学共龟山同立雪,理窟从洛水本归濂水引导源。”将其源流予以高度概括。

这副名联还引出中国历史上的一则有名的典故“程门立雪”。

程颢,程颢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游酢、杨时,向二程求学,非常谦恭崇敬。游杨二人原先是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皆逾40岁,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仍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天空正下着雪,为了不打觉先生休息,立在雪中等候。从此,“程门立雪”的故事流传开来;从此,尊敬师长、诚恳求教的典故也就流传开来。

凭藉心诚“立雪”拜师,游酢、杨时终得洛学之真传,成为“洛学正宗传人”“道南第一人”。杨时、游酢学成南归,程颐送别他们时说:“吾道南矣!”杨时、游酢不负恩师的重托,“载道南归”,选择了武夷山作为他们传播理学之地。武夷山现有“水云寮”就是游酢当年著书立说的遗址,成为理学南移的第一站。武夷山此后形成“道南理窟”,成为杨时、游酢“道南”和闽学兴盛以至南移后的中国文化重心之象征。

在延平区南山镇凤池村建有游定夫祠,这是他的后裔所建。始建于元代,明清时四次重修、六次立碑。现祠为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遗存,主体部分基本完好。九十年代初期更名为“游定夫纪念馆”,为游氏后人祭拜先贤、慎终追远提供了一片场所。馆内陈列一些研究理学的文物和资料,为研究传承游酢思想提供了一方阵地。2010年文肃公铜像及广场落成,还为海峡两岸同胞寻根溯源、增进情感提供了纽带。

如果说把河洛理学传入福建是杨时之功的话,那么,罗从彦则是理学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宋朝时礼部祭文称他“上传伊洛,下授延平,斯文一脉,万古是师”。在如今沙县罗从彦纪念馆,当代的张廷发将军评价他是“承杨传李启朱”。

李侗时年24岁,师从于罗从彦。罗从彦以静授道,对李侗影响殊深。师生二人“终日相对静坐”,情同手足,义重恩深,尽得其所传。从此他“退而屏居山田,结茅水竹之间,谢绝世故四十余年”,甘于清贫,专心致志,孕育出静中的万千气象。

武夷精舍

有人说,李侗一生最大的成就是成就了朱熹,所言非虚。李侗与朱熹的父亲朱松同为罗从彦的门生,朱熹曾多次听父亲说起李侗的学问造诣,仰慕久矣。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24岁的朱熹,在赴任同安县主簿途中,慕名前往拜谒已61岁的前辈宿儒李侗,从此开始了一段长达10年的师生情谊,直至李侗过世。这10年,于李侗、于朱熹都是不寻常的,一个是晚年收高徒,一个是才俊遇明师。这10年,师徒二人见面并不多,朱熹曾四次到延平拜访李侗,登门求教。李侗也曾于隆庆元年(1163年)两度到崇安五夫里紫阳楼看望朱熹。他们的交往更多的是书信,有时一次连修7封。

隆兴元年(1163年),李侗应邀赴福唐(今福清市)讲学,病逝福唐,葬于延平故里,朱熹闻讯,以歌当哭,含泪撰写墓志铭,谥“文靖”。

位于延平区炉下镇瓦口村的李侗墓,外观呈“凤”字形,坐西南向东北,用花岗岩块石砌筑,龟状坟丘,前有墓埕3层,现存墓为民国初重修。“文革”期间及后修公路中连遭破坏。残存墓碑系楷书阴刻,正中文书“宋始祖太师越国公文靖延平李先生墓”,右旁书“大明正德己卯仲秋吉旦”,左旁书“十五世嫡派承嗣孙昂重修立”。遗憾的是,朱熹为先生撰写的祭文碑再也寻觅不到,现在看到的祭文是镌刻在现代人重塑的水泥坪上。左侧是新建的宋儒亭,亭内有碑刻的李侗像和康熙御题的“静中气象”。

李侗一生很低调,传道授业,述而不作。为了报答李侗的师恩,朱熹决心为师立言。后来,他把前后六次向恩师求教的实录以及书信问答汇编而成《延平答问》一书,全书上下集约26000余言,成为李侗仅有的一部著作而传诸后世。即便是朱熹编撰的代表作《四书章句集注》,也用李侗的注释。例如,在《论语》“回也不愚”章句的后面,朱熹就注了“愚闻之师曰”的字样,后面整段引用了李侗教诲的原话。由此可见李先生对朱熹思想的巨大影响。

理学诸家画像

正是那10年的授受,使得朱熹在李侗门下承袭了“洛学”的正统,授予其程派理学的精髓——“理一分殊、求同存异”。在延平早年留有朱熹的墨宝“鸢飞鱼跃”,后人研究的成果是:朱熹在彻底完成了“逃禅归儒”的转变,实现了质的飞跃后的一种表露。得益于李桐的引导,使其“逃禅归儒,返朴归约”,而且为其集理学之大成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传统儒学曾一度边缘化,与自身理论在本体论和心性论的缺陷有关。朱熹在架构理学思想体系时,他运用了“理一分殊”基本方法,论证了宇宙本体与万物之性的同一性,论证了本原和派生的关系,论证了普遍规律与具体规律的关系,一理摄万理,万理归一理。为了回应佛学的挑战,他特别重点强调了分殊,强调“存异求同”。

朱熹的另一个基本方法是“格物致知”。他用“即物穷理”来解释格物,格物是为了穷理,了解事物的道理;穷理必须在事物上穷,不能脱离事物。格物穷理的方法有多种,他特别强调多读书、观察事物,通过读书来明理。

朱熹自觉担当起自尧舜禹文武周公孔孟一脉相承的道统,开创了探索宇宙本源的“理气论”、研究人生本性的“心性论”、体认事物本质的“格致论”、主张存理去欲的“修养论”为主要内容的集大成而开世纪宋代理学,“集大成”是继承,“开世纪”则是创新,完成了中国哲学文化思想史上一次影响自宋末元、明、清700多年的转折性交接。

1980年南平市文化部门征集到两幅清朝康熙皇帝手迹,这是延平四贤的重要的文物之一。康熙四十五年(1707年),康熙皇帝分别赐给宋代学者杨时和李侗的祠堂的御笔匾额,其一是“程氏正宗”,其二是“静中气象”。如果说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那么,清朝的康熙皇帝则是程朱理学最有力的推行者。除了上述御笔,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还赐朱熹创办的紫阳书院“学达性天”匾额,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御书“奥学清节”赐赠罗从彦祠堂。由此可见“延平四贤”当时的历史地位。

历数朱子的贡献,最能体现他的这种文化传承创新精神,是他不遗余力地推动南宋书院教育运动。根据《文献通考·学校考·书院》的记载,南宋初年共建书院167家,其中与朱子直接有关的书院有40所(他自创书院有四所:建阳寒泉、云谷晦庵、考亭沧洲和武夷精舍,均在历史上的延平范畴),加上后人纪念朱子读书、生活、讲学之处而兴建的27所书院,与朱子相关的书院共计67所,占40%以上。

闽江合流处

罗从彦塑像

为纪念“延平四贤”历史功绩,南宋嘉定二年(1209),南剑州知州陈宓在九峰山上创办了延平书院,是福建最早的官办书院之一。与中国“四大书院”(一说是应天书院(睢阳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一说是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名扬九州。“延平书院”里,曾保留过“延平四贤”的许多遗迹。是“理学名邦”的集中展示地,也是后人缅怀先贤的礼敬殿堂,其历史价值不可估量。由于历史的原因,延平书院已荡然无存。为贯彻落实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朱子文化品牌的部署,南平市2015年做出决定,重建延平书院,目前已完成主体工程。这不仅是“延平四贤”之幸,更是中华文化复兴之幸!

回溯“理学名邦”形成的历史,有几个文化现象值得寻味。

一是传承关系。杨时、游酢是同龄人,拜师程颐,年逾40;罗从彦为了求证,变卖田产充作盘缠,前往洛阳向程颐请教,亦为41岁。李侗师从罗从彦是24岁,朱熹第一次拜会李侗也是24岁。这固然可视为年龄巧合,但“延平四贤”的好学穷理之精神、探究衍变之脉络则不难从中辨析。

二是勤奋好学。“程门立雪”是千古佳话,尊师重教的传统同样得到发扬光大。当罗从彦听说杨时得二程河洛理学的真谛,羡慕不已。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他徒步到萧山(那时杨时为萧山县令)拜见杨时。罗从彦一生曾五次受学于杨时,“终得杨时不传之秘”。李侗在认识罗从彦之前,已是饱读诗书,自视甚高,饮酒纵马,拜师之后,心悦诚服,改弦更张,判若两人。从此穷首皓经,孜孜以求,著一代风流。朱熹更是一生勤勉,“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一生著作,总字数超过了2500万字。

三是以静学理。主静最突出是李侗,其实,“延平四贤”都是“以主静为宗”。这是由杨时首倡以静授道,罗从彦继承杨时“从容默会于幽闲静一之中,超然自得于书言象意之表”的传统,强调“静中观心尘不染,闲中稽古意尤深”,构成闽学“静养”的特征。传至朱熹,在五夫里紫阳楼的故居,亲笔书写“静我神”自勉,坚持“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更是主静理念的笃行者。

四是追求道统。道统(即中国文化的承传谱系)是儒家传道的一种说法。最早滥觞于孟子,认为孔子的学说是上接尧、舜、汤、周文王,并自命是继承孔子的正统。唐代古文运动的韩愈率先提出“道统”一词,而朱熹则是最早将“道”与“统”合在一起讲,曾说过:“子贡虽未得道统,然其所知,似亦不在今人之后。”他一生“尊德行,道问学”,目的是传承道脉,故在延平题有“道脉心传”的牌匾。从“民胞物与”“格物致知”等理学精义到“无龟山则无朱子”的师承关系,康熙帝虽赐杨龟山祠“程氏正宗”御笔,实则是对程朱理学道统之褒奖。清人颜元评价:“庶几衍道脉于不坠,续真宗于不差”,可谓切中肯綮。

时序演进,沧海桑田。行文至此,再次佐证了“延平四贤”递相授受的师徒关系,对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亦有借鉴启示。

在延平炉下镇,还有一个文化现象值得关注:淳厚乡风。据说早在宋代就有受李侗教化的当地陈氏,就建有孔庙。现在的孔庙,虽重建于上世纪80年代,但延续了原建制的传统。庙不大,但立柱楹联醒目:“一景会山川百代人文渊薮,两楹开宇宙万古吾道宫墙。”山川人文、宇宙宫墙,直抒胸臆,大家笔墨。正殿神龛彩塑三尊大型座像:中孔

子,左李侗,右朱熹,三人并列奉祀一龛的规制,为炉下独创,别处绝无。联想到曲阜孔庙,在供奉的1780人中,朱子是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第一人。再看炉下龛联楷书:“千秋圣人教化黎民,万世师表普育大众。”这种孔庙规制反映了炉下黎民百姓对儒家文化的感性理解,对李侗朱熹这对师生“上接孔孟之传,中衍伊洛之派,下开千万祀道学之脉”而“有功圣门”的乡间形象之诠释。

朱熹墓碑

平民百姓尚且以这样朴素的方式,来昭示后人,来解释源流的关系;那么,当今的文化人应当更多地从传统儒学和宋明理学发展史上的存亡续绝、继往开来去做探源,去做研究。如同闽江始于延平,但其源头则来自三溪(沙溪、建溪、富屯溪)。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沿江溯流而上,探源闽赣交界,如涛如涌的武夷山脉与戴云山脉,奇峰怪石,茂林修竹,涓涓流泉或飞瀑而泻,或穿峡走谷;或呼隆隆冲出垭口,或静悄悄融入其中,汇流为北源建溪、中源富屯溪和正源沙溪。三溪合流,汇至南平,浩浩荡荡,始称闽江是也!

闽江是朱子理学形成的源流,更是朱子理学走出武夷山、传播东南亚、影响全世界的源头。

延平不仅是闽江的起始,还是水泊之城。因水口库区形成的延平湖,水域面积超过一百平方公里,是福建省最大的人工湖。望着浩浩汤汤的水面,顿有感悟:兼容并包,温故知新,博采众长,古为今用,正是这样的智慧,使得中华文明成为一水汪洋、一条江河,一条不会干涸的活水。每思及此,便会对未来滋生出许多希冀。“继往开来”一词尚且出自朱熹《朱子全书周子书》“所以继往圣,开来学,而大有功于斯世也”,那么滔滔的文明之水,纵然几番起落百转千回,只要不忘本来,就有将来;只有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中华文脉才不废江河万古流。

猜你喜欢

延平闽江朱子
基于多种电气增量融合判据的电弧故障诊断方法
“理一分殊”是朱子學的“一貫之道”
闽江雨情
陈延平
中国工人运动先驱苏兆征的遗嘱
多肉
朱子对《诗经》学旧说的自我完善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罗汉滩上打票船 威震闽江破敌胆——闽浙赣游击纵队截击敌运输船纪实
基于粒子群优化神经网络PID控制的车道保持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