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者按:关注脑小血管病高危人群的防控

2020-07-07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神经科脑小血管病

徐 运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科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ascular disease,CSVD)越来越受到关注,其发病率是大血管病的5~6倍。按欧洲分类[1]脑小血管病分为六大类,其中第一类型最多,约占80%左右,系脑的小动脉粥样硬化、玻璃样变等所致。与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等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有关。MRI常常表现为腔隙性梗死、脑白质损伤(脑白质高信号)、脑的微出血、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以及脑萎缩。这些影像变化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正如本期董强教授研究所示,年龄每增加10岁,白质高信号、腔隙、脑微出血分别增加126%、35%、51%。脑小血管病临床最常见的表现为情绪异常、头昏、步态异常、认知功能减退以及腔隙性梗死的表现。

腔隙性梗死表现多变,与病灶部位和大小有关,常常为无临床症状。脑小血管病的防治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高危人群的筛查和随访:60岁以上人群,常常伴有高血压,或糖尿病或高脂血症等血管高危因素,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小血管病的影像改变”。例如一个老年患者,有高血压病史,MRI发现有白质损伤,Fazekas Ⅱ,认知功能正常,也没有腔隙性梗死,很难确定是否存在脑小血管病,是否可能演变成腔隙性梗死和认知功能障碍。国内外同行多数采用MRI包括结构和功能MRI研究早期诊断/预警的标志物。目前的研究提示,对老年高危人群,有条件可定期(6~12 m)MRI常规序列(DWI、T1WI、T2WI、FLAIR、SWI),观察白质高信号、腔隙性梗死、脑微出血、血管周围间隙和脑萎缩改变。如变化速度快[2~4],警惕脑小血管病发生。当然,期待多中心,纵向队列研究多模态MRI研究,尽早发现预警/早期诊断的影像标志物或预测模型。(2)高危因素的防控:年龄是不可控因素,但其他高危因素是可控的。控制高血压可以减缓或抑制脑小血管病以及脑白质损伤的发生、发展[2]。降压药物建议首选CCB类的,减压疗效好,尤其对老年的波动性血压、晨峰血压有效,同时还具有心脑血管保护作用。调控血糖、血脂、戒烟、戒酒,治疗慢性肾病,治疗房颤等控制高危因素是对减少CSVD的重要措施。对腔隙性梗死患者建议使用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减少复发率约20%左右[5]。

脑微出血、脑白质损伤以及脑萎缩尚无有效的特异治疗药物。基础研究提示[6],脑小血管病的最常见病理改变为脑血管内皮的损伤、血脑屏障的损伤以及脑免疫炎症。临床建议,可靶向血管内皮、血脑屏障以及脑免疫炎症,筛选已应用于临床的老药,进行临床研究,发现具有治疗脑小血管病作用,如改善或延缓脑白质损伤、脑微出血、认知功能减退,腔隙性梗死发生发展。即可以发现老药的新功能,如银杏类、前列腺素类药物,从机制上分析可能有效,有待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

徐运,女,南京大学鼓楼医院神经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杰出神经内科医师,江苏省优秀医学领军人才,中国卒中奖等。江苏省脑血管病诊疗中心主任,江苏省重点学科和临床重点专科主任等。曾在德国海德堡大学、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留学。

主任委员等,Aging disease副主编,JAD、《国际脑血管病杂志》、《临床神经病学病杂志》、《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副主编,Neuroscience & Therapeutics、《中华神经科杂志》等18种专业杂志编委。

主持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30多项,其中国自然重点项目和重大国际合作项目3项,科技部重大项目子课题一项。发表论文300余篇,通讯作者SCI论文145篇,总IF:581.274, H指数31。(PNAS,Stroke,Brain Behav Immun,Mol Endocrinol,JCBFM, Aging Cell,J Neuroinflammation等),发明专利10项。主编和参编论著12部,副主编和参编“五年制”、“八年制”教材4部。获省部级科技奖5项。

猜你喜欢

神经科脑小血管病
基于CiteSpace的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障碍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老年脑小血管病的有效性探究
《心肺血管病杂志》
《心肺血管病杂志》稿约
《心肺血管病杂志》对一稿两投问题处理的声明
预防脑部小血管病变控制三高很重要
脑小血管病,问题可不小
改变七个习惯 防住六成血管病 我国首次针对生活方式与血管病关系的调查显示
案例教学法在神经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临床药师参与3例神经科临床药物治疗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