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原地域文化传承的建筑学专业认识实习实践教学探索

2020-07-06孙盛楠卢雪飞原伟

科技风 2020年18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

孙盛楠 卢雪飞 原伟

摘 要:在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背景下,依托河南工业大学开展的“改革教学范式,提升课程质量”系列教改活动,河南工业大学建筑学系对以单体建筑设计为主的三年级进行实践教学改革试点,探索将城市认知纳入认识实习实践教学,课程内容调整方面,将实习地点选在中原地域文化浓郁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开封,从城市街道、城市节点拓展到城市街区,选择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作为认识实习调研对象。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指导学生开展教学实践,旨在培养学生更好的顺应城市发展、建立根脉意识、唤回文化自信。本文介绍了相关教学成果,总结了教学成效和不足,并对未来教学改进方向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中原地域文化;城市认知;历史文化街区;城市设计调研;实践教学探索

1 教学背景的提出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习总书记提出“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2016年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明确提出“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等问题。让学生建立城乡历史根脉与文化传承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是建筑学专业本科专业教学中亟需面对的关键命题。

中原地域以河南省为中心,向周边地域层层辐射。河南省位于我国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因其先天优厚的自然条件成为经济开发时间较早的地区,在这片中原沃土上孕育了我国最早的华夏文明。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多个朝代在此建都立业,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中国八大古都中有就有洛阳、开封、安阳和郑州四个古都在河南,传承和发展河南特色传统文化,对传承中华文明、唤醒文化记忆、坚定文化自信、宣传中国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河南地处中原,文化厚重,遗产丰富,除了四大古都独特的城市历史风貌和古建筑,河南地区还存在着大量的传统聚落和乡土建筑群。既有豫、晋、陕文化影响下的豫西乡土建筑也有南北文化融合影响下的豫西南、豫南地区乡土民居,形成了如豫北博爱寨卜昌民居群、豫南徐家山民居和石板岩民居等特色乡土建筑群。由于历史人文地理条件多样,河南形成了众多的乡土建筑类型,不但有豫北太行山地和海河平原地区乡土建筑,还有黄土高原建筑,特别是中原文化影响下的豫中、豫东地区乡土建筑集中浸润中原地域文化的特色基因。

乡村地域文化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化浪潮如此迅猛的今天,自觉主动、科学地保护地域文化,是关系到中国广大乡村地域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国策的大事。但在目前规划设计实践中出现了的古村落衰败,荒废、地域特色流失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正在被悄悄侵蚀。经过分析多种地方性古村落的结构要素,我们可知乡村保护的主题包括山水格局、民居风水、民俗风情等多个方面。保护好传统村落,不仅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还要在传统村落群集密布地区实行旅游扶贫,把旅游、扶贫和生态有机结合,带动当地特色农业发展。而保护好传统村落的“活态文化”,就要保证人在村中,这不单单是物理空间上的塑造,其根本是对人的塑造。

2 教學思维转型

作为省属地方高校,河南工业大学的建筑学专业亟需明确办学定位,而突出服务地方特色,为地方建设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真正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贡献力量[2]。

认识实习以传承中原地域文脉,提升研究思辨能力为教学切入点,希望通过本次实习,帮助学生掌握城市调研方法、开阔眼界、建立传统文脉意识、提高研究思辨能力,为之后的课程设计和实践提供支撑。

引导学生立足中原地域特色,理解城市环境,认知历史传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使学生意识到:任何一个城市空间均是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发展、积淀起来的,都会经历发展、兴盛、衰亡的过程,在对城市地段空间构成进行研究的同时,还应对其地段特质进行挖掘,明确城市地段的发展脉络和演进方向。

3 认识实习课程改革概述

3.1 明确课程教学目标——走近历史、感受文化遗产;体验生活、洞悉建筑城市

通过认识实习这一实践课程使学生走近凝聚中原地域文化的古都、村镇、地域乡土建筑及群落,掌握并运用现场调查和信息采集的方法,形成中原历史城市和乡土特色建筑的档案记录,增强学生对于中原地域文化传承的理解,将本土地域性、文化性与认识实习该实践课程相结合,使本土的建筑学学生更好的适应形势发展,明确本土建筑发展的规律,培养出能立足本土、拥有较强竞争力的毕业生,增强中原地区院校的建筑学实力。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溯源地和承载地,充分挖掘利用河南中原文化底蕴丰厚的特质,依托中原地域文化,充分发挥古都优势,将古都开封、洛阳作为实践教学的开展基地,将理论教学中中国古代建筑史课堂上的知识点带入到现实的实践教学场景中;通过行走感受城市和建筑历史,运用建筑学专业理论知识,梳理城市空间演变过程,研究城市空间特征、理解保护规划理念;通过对日常生活空间的观察和研究,思考用建筑、景观、城市管理政策等多种手段去构建更美好的生活的可能。

3.2 课程实践教学适应性调整

2018和2019年认识实习专业实践课程连续两年组织学生离开郑州市区,来到河南省内历史文化名城开封开展实习,两年分别选取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的宋都文化产业园区和历史文化风貌区以街道空间、城市绿地系统、历史文化遗产及城市生活三个专题组织学生开展城市认知调查研究,之后又去到中国四大古镇之一的朱仙镇进行对比参观(过程照片见图1-4),使学生在认识实习的实践过程中加强对河南传统建筑的认识,引导学生对历史建筑利用保护和城乡发展面临的具体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对比乡村和城市在物质形态和社会构成方面的差异,使学生了解到乡村振兴与城市更新的现状和策略;通过讲授现场调查和信息采集的方法,指导学生对其开展调查研究,绘制成档案图纸。在增强学生对中原地域文化的理解的同时,也将本土地域性、文化性与建筑学教育的课程改革结合起来。

4 教学总结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建筑师在“全球化”与“国际化”的语境下,仍然在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国本土建筑的创新探索。然而在当前建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中国建筑创作在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危机:风格泛滥、特色消失、文化缺失。[3]

建筑教育应该突出优秀的中华建筑文化,让学生明白在何时饱含民族文化、富有地域特色、舒适宜居的城乡空间环境永远是无可替代的。在从单体建筑转向城市片区的城市规划设计的大三最后一门实践课程——认识实习中,基于中原地域文化的城市认知训练对于学生形成地域文化认同和规划设计思维至关重要,展望未来的教学改革工作,我们会继续探索认识实习开展的城市调研与后续建筑设计课程体系结合的内容与方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赵小刚,高蕾,王彦坤,孙晓东.“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建筑学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以河北工业大学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04):7-15.

[3]阎波.中国建筑师与地域建筑创作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基金项目:项目来源1:基于中原地域文化传承的认识实习专业实践教学研究;河南工业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8GJYJTJ23;项目来源2: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建筑认识实习/专题调研类课程组织机制,模式及评价研究:2019年河南工业大学校级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一般项目JXYJ-F201905

作者简介:孙盛楠(1988-),女,河南开封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城市遗产保护、城市设计;卢雪飞(1975-),女,吉林辽源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立体绿化、生态城市;原伟(1982-),男,甘肃甘谷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公共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物流园区规划。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街区
多文化主体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功能探究
成都市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形态分析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改造之困
城市更新下历史文化街区的微改造初探
广西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推进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活化的思路与成效
推进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活化的思路与成效
洛阳老街区“微空间”改造设计思考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文脉延续的新思考
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