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教学要着力养成共情能力

2020-07-06王玥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0年6期
关键词:教者共情诗歌

王玥

共情,是指有意识地进行换位思考来理解别人的思想和感受的过程。共情能力被认为是一种认知能力而不是一种情绪体验,也被看作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

《兵车行》是杜甫创作的叙事诗,这首诗的主要写法是融情于叙事和描写之中,无论是描写叙述,还是代人叙言,都自然地融进了诗人激切、深沉的思想感情。结论好下,但关键是诗人的情感是怎样融进去的,又如何才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品自悟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笔者在阅读董旭午老师《真教语文,教真语文——董旭午生活化语文教读课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年4月第1版)中的《兵车行》实录时,深深感觉到,他用生活化的理念,在课堂上与学生对话交流,促进了学生对诗歌、对生命、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感悟,现选取两个角度对此课例进行观察。

一、共情诵读,走进诗人的内心

诵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方法,它不仅是口耳艺术,也是诵读者自身修养的综合体现。语文课堂应该充满琅琅的读书声,尤其是经典诗歌教学的课堂。作为诗圣杜甫《兵车行》这样脍炙人口的名篇,没有共情能力的诵读就无法照亮诗心。

董老师这节课安排的诵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开头教师范读全诗,由学生评价,然后让学生自由诵读,这种初步感知、整体把握的学习方式,能促使学生迅速进入诗歌情境,用心体验诗歌的情感基调。

接着进入“赏析诵读”环节,教者一反常规的分析,指出“作者在这里之所以会这样呼号,就是因为压抑不住自己的强烈情感,是很自然的运笔行为”,因此“希望同学们以后不要总是满足于知道是什么修辞,而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的诵读指导已经超越一般的技法指导,而是着力于“还原”,还原作者的所观、所思、所感,让学生和作者展开生命的对话,双方借助语言桥梁同呼吸、共体验,课堂实录中很多诗句都是采用这种方式去指导学生诵读的,师生共同在诵读中去把握诗人跳动的心绪,去捕捉诗歌背后深沉的意蕴,这样全身心投入的场景令人动容。

课堂实录中还有不少“境界品读”的镜头,为了让学生入境,读出画面感,读出情意,教者会做适当的指导,促进学生思考、比较。比如对“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两句的诵读指导就是如此,老师指导学生要读成“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同时又问了大家一个问题:“‘牵衣顿足拦道哭中几个动作是否可以互换位置,比如,写成‘拦道顿足牵衣哭等。”在学生说不出理由时,教者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一下,想象自己与亲人生离死别的情景,并用充满激情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感悟的情境。叶圣陶先生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教者组合多种诵读方式,让学生走进了诗歌和作者的内心。

二、共情悟文,品出语言的真味

语文教学的本质不单是教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承载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文本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以及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样的内容。董老师这节课始终围绕诗歌语言这个抓手,激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想象,和学生一起入境,从而品出语言的真味。

一是换位思考,让学生在联想中感悟情感。比如,老师提出“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这两句诗逻辑上是否讲得通的疑问,因为“男人都去当兵打仗了,都快死光了,女孩还能嫁给谁呢”?学生也感觉到这一点,其中一位学生的回答很有意思:“我认为,这句逻辑上是有毛病,但却很能打动我。”老师这时就因势利导,以最常见的“老天爷呀,你咋就不长长眼啊!”之类的生活中的大白话说起,“老天爷怎么会长眼呢?这只是说话人的一种无奈的诉求。”延伸到古诗词里“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等诗句这样的写法,引导学生感悟其突破常理的情思。

二是巧于“留白”,让学生读思结合,学会自主欣赏。如“给大家一个机会,请大家在诗的第二层里选出你印象最深的诗句,并说说你喜爱的理由。”这种设计很自然,表达也很有親和力。另外,如在学生朗诵“道旁过者问行人……天阴雨湿声啾啾”一句后,教者并不满足于学生的诵读,他这样评价道:“很好!很有味道了。其实,这一部分表面上是在诉说,好像是一种客观的描述,实际上也是饱含着‘行人的怨愤之情的。请大家细细品嚼一下这些诗句,看看有哪些词语能流露出这种怨愤之情。”这既鼓励了学生,又引领学生把情感和语言之间的联系梳理出来,这样的梳理对学生学会欣赏诗歌至关重要。

另外,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者在教学时,不回避语文知识的讲解和总结,这很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倡导的理念,“通过梳理和整合,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教者在教学过程中把修辞知识和“叙事抒情”等写法都明确告知学生,采用“随文而教”的方式,巧妙彰显了语文知识对情思理解能力的功效。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赘述。

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紧扣文本,指导学生和作品对话,和作家对话,这是非常重要的,这实际上就是要求语文课要教出语文课的个性。”董老师的这节课完成了由作家作品、教材作品向课堂作品的过渡,师生和作品的对话,与作品中人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这种生命与生命中的对话,是诗歌共情教学必经的正途。

[作者通联:江苏泰州市姜堰区蒋垛中学]

猜你喜欢

教者共情诗歌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