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视听翻译教学及其对我国MTI教学的启示①
2020-07-06张娟
张 娟
华中农业大学
笔者曾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翻译研究中心(CenTraS)进行访问学习,发现英国翻译硕士培养方向与我国现行MTI 有些不同。UCL全日制翻译硕士有MA (Master of Arts)和MSc(Master of Science)两种,两者学制均为一年。MA 类似于我国学术型硕士,培养翻译理论型人才;MSc 类似于我国专业型硕士,即翻译硕士,培养翻译应用型人才,其中MSc 一般分为三个方向,即视听翻译、科技翻译(笔译)、口译。目前我国翻译专业硕士统称为MTI(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目的是为了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方向一般就两种,即笔译和口译,而“视听翻译”这个方向在我国高校的翻译硕士专业中极少有设立(张娟、熊兵,2018:89)。
目前在全国众多高校中,视听翻译只是作为一门课程在教授。肖维青(2010,2012)分别从课程内容设置和译配软件的技术路径对“影视翻译”这门课程进行了探索,从中可以看出国内目前仅停留在探讨如何开设视听翻译(确切说是影视翻译)这门课程,而且只涉及字幕翻译和配音翻译这两种最基本的视听翻译模式,将视听翻译作为一个与口译和笔译并列方向的高校则是寥寥无几。据笔者所查阅到的资料显示,目前唯有中国传媒大学开设有影视翻译方向的课程,招收影视翻译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正如金海娜、付江(2013:157)指出“中国传媒大学的影视译制专业,是国内唯一可以提供系统的影视翻译课程的教学单位”,但就实际教学情况与欧洲高校相比而言,课程的系统性及全面性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本研究首先从在欧洲开展得如火如荼的视听翻译教学情况入手,以伦敦大学学院视听翻译(MSc)教学情况为例,分析英国视听翻译教学的成功经验,以期为我国深化MTI 教学改革提供启示和借鉴。
1.英国视听翻译教学概况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以及视听产业的蓬勃发展,与之紧密联系的视听翻译也进入了越来越多的翻译研究者的视野。近些年来,视听翻译研究可以说是欧洲的翻译研究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领域,欧洲视听翻译教学也成为其翻译教学中发展最为迅速且最具发展潜力的学科之一。
英国越来越多的高校面向翻译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关于视听翻译的课程体系,如字幕翻译(subtitling)、译配解说(voice-over)、配音翻译(dubbing)、无障碍传播(accessibility)、视频游戏(video game)等等,视听翻译在很多英国高校已成为与笔译和口译相并列的一个方向,已有相当多的院校开设有视听翻译专业或方向的硕士课程,例如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曼彻斯特大学、萨里大学、罗汉普顿大学、利兹大学、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及丹麦的哥本哈根大学、芬兰的图尔库大学、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大学及鲁塞尔口笔译高等学院等(Diaz-Cintas,2003、2008)。
英国高校里翻译硕士中视听翻译方向课程的必修课设置情况大致如下:在罗汉姆顿大学,视听翻译方向的必修课有三门,分别是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Subtitling: Concepts and Practice of Dubbing and Voice-Over、Media Access: Audio Description and Subtitling for the Deaf。
利兹大学视听翻译方向的必修课有四门,分别是:Methods and Approaches in Translation Studies、Strategies and Tools in Audiovisual Translation、Introduction to Translation Technologies and Workflows、Subtitling and Respeaking for the Deaf and the Hard-of-Hearing Audiences。
曼彻斯特大学和利兹大学目前视听翻译只是作为一门课程,还未作为一个方向。相比较而言,伦敦大学学院的视听翻译课程设置最为全面和系统。
2.伦敦大学学院视听翻译教学情况
伦敦大学学院视听翻译教学质量在整个欧洲处于领先水平,它拥有强大的师资阵容,视听翻译界资深学者迪亚兹 -辛塔斯(Jorge Diaz-Cintas)教授和乔姆(Frederic Chaume)教授均在此授课。以下将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料、教学师资、实习实践、课程考核这七个方面对视听翻译的教学情况予以详细介绍。
2.1 课程设置
与英国其他硕士一样,全日制视听翻译硕士学制一年,学生必须修满180 个学分才能毕业取得硕士学位。视听翻译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能胜任视听翻译职场工作。视听翻译硕士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课程,必修课程共165 个学分,分别是:语言与翻译(15 学分)、翻译技术(30 学分)、字幕翻译(15 学分)、画外音与配音(15 学分)、无障碍传播(30 学分)、论文写作(60 学分);选修课程15 个学分,分别是:本地化(15 学分)、语言与自动化(15 学分)、译者职业技能(15学分)、科技翻译(15 学分),也就是说从这四门选修课中选一门即可,但也可以多选。这些课程每周均为一次课,一次课持续时间为两个小时整。需注意的是,它这里的学分与我国学分有很大不同,这里一学分是指10个小时,一门课要花150 个小时,这意味着学生课后要花很多时间进行阅读和练习。具体课程及学期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UCL 视听翻译方向2018—2019 年度课程安排
续 表
以上课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根据社会需求及视听翻译发展趋势适当增加或调整一些课程。比如,此前“无障碍传播”这门课就只开设一学期,每周一次课,共15 学分。但随着残障人士的合法权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无障碍传播这一领域也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故在UCL 目前这门课开设两学期,共30 学分:第一学期是为视力障碍人士服务的声音描述,第二学期是为听力障碍人士服务的字幕翻译。据其翻译研究中心负责人透露,他们将不久开设“视频游戏”(video game)翻译课程。
2.2 教学内容
根据以上课程设置,下面分别介绍每门课程的具体内容:
“语言与翻译”这门课主要是讲授翻译理论知识,它大致包括语言与翻译活动之间的社会关系、翻译术语、翻译与文化、描述翻译理论等等。这门课程是所有翻译硕士(MA & MSc)的必修课。
“翻译技术”主要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CAT),教会学生使用Wordfast、SDL Trados 翻译软件,通过动手练习培养学生使用翻译技术的意识。
“字幕翻译”主要指导学生用WinCAPS 软件做字幕翻译,它涵盖字幕翻译的历史和现状、字幕翻译与其他视听翻译模式的优劣、字幕翻译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字幕翻译的符号学及语言学等问题。
“译配解说与配音翻译”主要教授用Windows Movie Maker 及WinCAPS 进行配音,其课程内容主要涉及译配解说及配音翻译的历史与现状,通过翻译不同类型的视听文本(纪录片、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等)帮助学生掌握译配解说及配音翻译的规则及技巧。
“无障碍传播”主要讲授为听力障碍人士服务的字幕翻译(SDH)和为视力障碍人士服务的声音描述(AD),这个也得用到WinCAPS 软件,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保障残障人士的相关法律规定、SDH 及AD 的历史与现状、服务于儿童及成人的SDH 和AD、即时和预先录制的SDH 和AD等等。通过一系列精挑细选的案例和练习,学生不仅能较好地掌握SDH和AD 技能,而且也更加了解了视听残障人士对语言语法及句法结构特征的需求。这部分内容分两个学期,第一学期讲授为视力障碍人士服务的声音描述,第二学期讲授为听力障碍人士服务的字幕翻译,每学期学分均为15 分,共30 学分。
“语言与自动化”主要让学生了解与语言有关的一些技术,如机器翻译、后期编辑、语音识别等,本课程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这是因为有些软件的效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反复的实践操作,比如用语音识别软件时,学生个人操练得越多,那么电脑就越能识别他/她的发音特点,声音语言即时转换成文字语言就越准确。
“本地化”主要讲授如何根据当地的风俗文化对软件、网页、视频和游戏进行翻译,学生通过一些训练和练习探索不同的本地化功能,以掌握必要的实践技能。
“科技翻译”主要培养学生科技领域方面的翻译技能,如科普文章、科学论文、科学报告、项目申请书、用户指南、产品文档、专利、技术规格等方面的翻译技能。
“论文写作”仅有两三次课,集中讲解毕业论文写作中要注意的事项。学生可以选择要么写一篇毕业论文(thesis),要么写一篇实践报告(project),即自己做一项翻译实践,然后再详细说明为什么要那样翻译,采用那种翻译方式或翻译方法如何好或如何不好等等。无论是毕业论文还是实践报告,均要求字数在12,000 词以内。根据学生的开题报告,然后再分别指派导师,若学生不满意所派的导师,可以提出申请更换导师。
2.3 教学方法
由于视听翻译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相关的课程大多采用小班教学。此外,学生大多都来自全球各地不同国家,根据他们的母语,他们又被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小班教学。如“字幕翻译”和“译配解说与配音翻译”课程前半学期的理论课程集中授课,教授学生字幕翻译、译配解说和配音翻译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如何使用WinCAPS 软件和Windows Movie Maker,引导学生熟练使用软件,指导学生如何及什么时候把字幕插入屏幕、字幕如何分行、字幕应在屏幕上停留多长时间、字幕的颜色及大小等等问题。理论课上并不讨论如何翻译的问题。在半学期后的实践课时,再根据母语分成不同的小班,实践课的教师母语与学生母语语种是一致的,且教师都是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从业人员,大多都有十多年的从业经验。比如,教授中国学生的教师就是一名母语为汉语的中国台湾人,已有15 年以上配音翻译经验,尽管中国学生仅有不到20 人(包括选修字幕或配音翻译课程的学生),但仍被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不超过8 人,这种小班教学有效地保证了教学质量,对学生而言非常有利。如果只有一名母语为日语的学生,院方也会为该生专门请一名母语为日语的教师授课,进行一对一教学。实践课主要以实际案例为例讨论应怎样翻译得更好,译文应如何压缩、如何切分、哪些需要删减等等实际操作的内容。实践课互动性很强,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都可以表达自己对译文的看法。
此外,在每次课前,都要求学生阅读与本课堂内容要点相关的大量文献,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积累了视听翻译理论知识。在每次课后,都要求完成相关作业,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熟练使用WinCAPS 软件和Windows Movie Maker 软件,在下次上课前必须得以邮件的方式发送至任课教师。在下次上课时,任课教师就会从中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作业让学生进行讨论和点评。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而且学生从中也能更好地熟练掌握使用软件的技能,并进一步提高视听翻译的技能。
2.4 教学资料
所有课程都没固定教材,尽管迪亚兹 -辛塔斯和雷梅尔(Diaz-Cintas & Remael,2007)撰写的字幕翻译教材Audiovisual Translation: Subtitling,以及乔姆(Chaume,2012)撰写的配音翻译教材Audiovisual Translation: Dubbing都非常受欢迎,已成为欧洲各国通用的视听翻译教材,但教学依然不会拘泥于教材,通常会补充大量与课程有关的内容供学生阅读。教师较少直接选用某本现成的翻译教材,而更倾向于结合自己对这门课程的思考和自己的教学理念,自主地、有选择性地挑选相应的教学资料和翻译素材(熊兵,2011:94)。在课程网络系统里,每个教师会把每次课的授课内容,包括讲义、PPT、视频资料、课后练习,以及与本次课有关的文献的全文电子版都会放上去,供学生随时下载阅读和练习。
2.5 教学师资
视听翻译方向教学师资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从事视听翻译研究的研究型人员和从事视听翻译实践的教员。前者基本上都具有相关博士学位,可以给学生讲授视听翻译理论课程;后者大多都不具有博士学位,但实践经验非常丰富,往往供职于一些翻译公司,或自己本身就是某翻译公司的合伙人,可以给学生讲授视听翻译实践课程。由于视听翻译理论课程可以不分语种集中授课,但视听翻译实践课程则必须按语种分类授课,故要根据当年的学生情况来确定有哪些语种,有多少个语种的学生就要配备多少位视听翻译实践的教师,有时还要分别配备字幕翻译、配音翻译的师资。往往从事实践课程的教师人数会远远多于从事理论课程的教师人数。
2.6 实习实践
由于英国翻译硕士学制只有一年,因此学生没有专门的实习实践的阶段,但从学生入学时起,院系就非常鼓励学生在课外兼职从事翻译相关的工作。由于从事视听翻译课程的教学师资绝大部分都是来自社会上实践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有些还是翻译公司的合伙人,所以学生在课外实习实践的机会特别多。同时,院系和欧洲很多翻译公司保持密切联系与合作,只要有工作招聘,不论招短期还是长期,兼职还是全职,都会第一时间告知所有学生。
2.7 课程考核
绝大多数课程都是以测试(test)加项目报告(project report)的方式进行考核,外加上平时的出勤率及课堂表现。以“字幕翻译”课程为例,学生要参加期末考试,主要考核WinCAPS 软件的掌握情况,考试成绩占50%,另外交一份字幕翻译报告,也就是学生找一段未被翻译过的视频,自己翻译出来,从母语翻译成英语,或从英语翻译成母语都可以,然后根据自己翻译的内容,写一份篇幅约为2000 词的报告,解释为何要这样翻译。
最后的毕业考核则要求写一篇12,000 词以内的论文或一篇同样词数的实践报告。佩雷斯 -冈萨雷斯(Pérez-González,2014)谈到视听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毕业考核的方式,建议采用一份视听翻译实践报告和一份评论或分析报告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也为欧洲众多高校所接受认可,UCL视听翻译方向的课程考核情况见表2。
表2 UCL 视听翻译方向课程考核情况
3.英国视听翻译教学的特点
通过以上对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视听翻译教学情况的介绍,可以归纳出其教学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3.1 注重机辅翻译教学
不可否认,视听翻译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这一特点要求学生都务必熟练掌握视听翻译软件,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视听翻译软件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如迪亚兹 -辛塔斯(Diaz-Cintas,2003)讲到当时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他们专门请人制作了教学时用的字幕翻译软件Subtitul@m。但随着技术的进步,翻译软件也随之更新换代,迪亚兹 -辛塔斯和雷梅尔(Diaz-Cintas & Remael,2007)在撰写的字幕翻译教材中,则详细介绍了WinCAPS 软件及其使用方法。目前,在欧洲WinCAPS 软件已普及,很多高校和视听翻译公司都使用的是WinCAPS 这款软件,但它价格高昂,且需每年续费。
英国视听翻译教学非常注重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如翻译硕士(MSc)必须学习并完全掌握SDL Trados,并于第三学期末通过SDL Trados 初级认证考试,基本上所有学生都能一次性全部通过。再如不论是字幕翻译课、译配解说与配音翻译课,还是无障碍传播课,WinCAPS 软件及Windows Movie Maker 软件一直贯穿始终,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视听翻译选修课程也会运用到一些软件,比如“语言与自动化”课程会用到语音识别软件等,“本地化”课程会用到一些本地化软件,如软件编译或软件测试等。
3.2 教学理念以市场为导向
UCL 翻译研究中心的教学理念具有高度的实践性和市场化取向,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由于讲授视听翻译实践课程的教员都是正在从事字幕翻译、译配解说、配音翻译、为视觉或听觉障碍人士服务的字幕翻译或声音描述等领域的翻译从业人员,他们可以将第一手鲜活的信息和资料分享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领域的行规,也便于他们自己随时调整教学方向以更好地让学生适应市场需求。
尽管网上有一些免费的字幕翻译软件,但UCL 翻译研究中心依然坚持购买当前较为昂贵的WinCAPS 软件,其原因就是考虑到市场上绝大部分翻译公司都是用的这套软件,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毕业后能与市场密切结合,为学生实践及就业提供便利。除此之外,临近毕业找工作时,院系会举行一个为期两天的关于翻译行业内部的研讨会,到时会请一些从事视听翻译的职业译员来分享他们的求职或工作经验,给即将毕业入职的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这些都体现了UCL 翻译研究中心具有高度的实践性和市场化的教学理念。
3.3 教学师资分配合理
UCL 翻译研究中心既有视听翻译理论扎实的教师(这些教师都具有视听翻译方向的博士学位),又有视听翻译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这些教师大都有十多年的从事字幕翻译或配音翻译实践经验),两者相得益彰,各尽其责,有效保证了教学活动的质量。另外,根据学生母语语种来配置教师,这也是其教学师资的一大特色,当然这也得益于学院灵活的聘用机制。相比我国,英国高校的院系拥有更强的自主性,可以随时在翻译市场或翻译机构中招聘合适的从业人员讲授翻译实践课程,甚至也可以为一个学生专门请一个教师来授课。
3.4 教学方法独特灵活
不可否认,UCL 翻译研究中心的教学方法确实独特且灵活。由于视听翻译是门技能性非常强的课程,所以几乎所有课程都是小班教学,甚至还按母语语种分成小小班教学。以“字幕翻译”课为例,前半学期的理论课不分语种集中授课,但每班最多不超过20 人,后半学期的实践课按母语语种分成小小班教学,每班不超过8 人,有时还会出现一个人一个班的情况。但如果是适用于所有类型翻译的理论课,则会采用大班授课,比如“语言与翻译”这门课就有一百多个学生一起上课。而且,哪怕同一课程,也由不同的教师来讲授:从事视听翻译理论研究的讲理论,从事视听翻译实践的讲实践。上理论课时,要求全英文教学,任课教师母语语种不限;但上实践课时,则要求任课教师母语语种必须和学生母语语种一致。例如“字幕翻译”这一课程,迪亚兹 -辛塔斯教授负责讲授相关理论,而实践性内容则由母语为学生母语语种的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接任。
3.5 课程设置全面系统
UCL 翻译研究中心在课程设置上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字幕翻译及配音翻译教学,还有译配解说翻译、为视觉或听觉障碍人士服务的字幕翻译或声音描述等类型的翻译,以及近期打算开设的视频游戏翻译课程,这些课程涵盖了绝大多数视听翻译模式。另外,课程设置上不仅考虑到全日制学生的需求,也考虑到了在职的社会人员继续充电的需求;不仅提供专业学位,还提供技能训练。全日制学生学制一年,分三个学期授课。在职学生可以任意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一门或几门课程,不必像全日制学生那样修完所有视听翻译方向的课程,因为他们利用节假日上课不是为取得硕士学位,而纯粹是为了学习和掌握视听翻译技能,为以后的工作作铺垫。
3.6 提供在线翻译课程
UCL 翻译研究中心提供在线影视翻译培训课程。在线培训即远程培训,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就参加相关课程的学习,全球范围内都可以,不仅限于英国。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学习影视翻译,并可以获得证书,证明其曾参加过此影视翻译课程的专业培训,但是不能取得学位。在线课程内容和影视翻译硕士内容一样,不过可以自行选择。如果只想上字幕翻译课程,就只需购买选修这一门课程的权限就行,很具灵活性。有些来参加课程培训的学生是以前在这儿取得翻译硕士学位的学生,他们已经入职,但他们想充电,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及职业的需求,因为这个领域更新速度非常快,不断有新的内容和新的软件出现。
3.7 教学设施先进齐全
UCL 翻译研究中心的翻译多功能教室(TransCluster)每天24 小时都对翻译硕士(MSc)开放,学生可以凭学生卡及教室门户密码,随时进入这个教室进行自主学习。绝大多数的翻译硕士(MSc)课程都在这个翻译多功能教室讲授,口译也不例外,它兼有同声传译室的功能。教室内安有三个投影仪,全方位保证学生无论坐在哪里都能清晰地看到和听到教师讲解的内容。这个教室有60 台电脑,里面安装了各种软件供学生使用,如WinCAPS、SDL Trados、Wordfast、Windows Movie Maker 等各种语音识别软件和翻译技能训练软件。但这些软件不能拷贝,只能在教室里使用,学生只需要输入自己的用户名及密码就可以自动生成自己的使用界面,网络畅通,非常方便。学生可以利用这个多功能教室的软硬件资源,进行视听翻译、交替传译、同声传译及笔译的训练和练习。另外,该教室里的电脑及桌椅设计非常人性化,可以根据人自身需求进行调节,而且室内冷暖空调可随时调节,温度适宜。
4.对我国MTI 教学的启示
MTI 学位的设立是我国翻译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不过目前全国虽已有253 所高校开设MTI 课程,但是业界却普遍反映合格的语言服务人才奇缺,这其中也包括视听翻译人才的缺乏。英国视听翻译教学经验及其特点对我国MTI 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拓展应用型翻译人才,特别是视听翻译人才的培养渠道,推动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这些启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 增设视听翻译方向
在有条件的高校MTI 中增设视听翻译方向,不仅是当今社会的实际需求,也是我国国家战略的需要。视听途径为我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一大捷径,全球信息革命的冲击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各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传播、表现和接受方式。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视听素材很容易快速传播到世界各地,视听产品总量越来越多,且视听产品的种类呈现多元化态势,由传统的影视剧等类型逐渐扩展到屏幕上的各种节目类型。如今这些节目大多数都跨越了国界,在全球发行,因此亟需视听翻译人才。但目前全国仅有一所高校开设视听翻译方向课程,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在MTI 培养体系中增设视听翻译方向以有效培养视听翻译人才刻不容缓。
此外,从学生自身角度来说,增设视听翻译方向也很有必要。在一些高校,视听翻译(“影视翻译”这一名称在这些高校中用得更多)只是作为一门选修课,但选这门课的学生往往爆满。而且,风靡全国的字幕翻译组成员大多为在校学生,他们凭着满腔热情,出于自身兴趣,将自己的翻译成果无私地奉献给观众,这都说明如今学生对视听翻译这一领域颇感兴趣。但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往往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导致翻译质量良莠不齐,因此,对他们开展专业的、系统的视听翻译培训很有必要,这样既满足了学生自身的需求,又满足了广大观众的需求。
笔者认为,在我国现行的MTI 中应适当增设视听翻译方向,但也不能蜂拥而上,要结合高校本身的特色,在有影视专业和传媒专业的院校开展视听翻译教学,以加快培养应用型视听翻译人才。我们可以借鉴UCL 的视听翻译教学模式,同一门课程可以分为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视听翻译理论基础课程可以集中授课,实践课程按外语语种分类授课。黄忠廉、张博(2016:77)针对MTI 师资培训提出,“MTI 基础理论课程不同语种可以一道受训,一旦涉及各语种的专业,就得由各专业的专家来承担”,这一建议也同样适用于视听翻译方向的所有研究生,甚至也适用于所有MTI的学生。
4.2 提供面向社会人员的翻译技能培训
在英国,社会人员(其中有些已取得翻译专业硕士学位,但在工作中想继续夯实某种翻译技能)若想充电,大多会选择去高校,尽管有些在职硕士拿不到学位。但在国内,鱼龙混杂的翻译培训机构遍地都是,甚至还吸纳了不少在校学生,这一点值得我们反思。高校应不仅仅只为学位而设,也得考虑社会人员继续学习和掌握技能的需求。拥有MTI 专业的院校,要灵活办学,为社会人员提供翻译技能培训。因为对于只想掌握翻译技能的社会人员来说,无论报考全日制研究生还是在职研究生,备考周期太长,代价太大,而且还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准备与专业无关的考试,因此对他们来说极不合适。社会人员若能熟练掌握翻译技能,如笔译、口译或视听翻译中的某一类技能,可以为我国应用型翻译人才储备添砖加瓦。
4.3 充实教学师资队伍
应尽快建立“外引内培”的机制,广泛招贤纳士,建立一支多元化的翻译师资队伍,尤其是视听翻译师资队伍。一方面,高校应不拘泥于仅招聘具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的教师,更要注重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视听翻译从业人员。高校应建立灵活的办学机制,常年聘请不同方向、不同领域的翻译实践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进入高校讲学授课,教授学生各种翻译实践技能,分享他们个人的翻译职场经验。另一方面,高校内部也要尽快培养一批能胜任视听翻译教学的师资,如可以派遣具有一定视听翻译理论素养的教师赴欧洲那些有视听翻译方向的高校学习取经,进行相关专业的师资培训。视听翻译师资培训的内容应该包括如何设置视听翻译课程,如何上好字幕翻译、配音翻译、无障碍传播、视频游戏翻译等这些课程,如何操作相关的设备和软件,应重点讲授哪些内容,应给学生准备哪些材料,应如何教学生使用各种软件等等。
4.4 完善教学软硬设备
通过以上对伦敦大学学院视听翻译教学情况的介绍,不难看出计算机辅助翻译硬件和软件设备在翻译教学过程及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也是现代翻译的一大特征,不懂翻译技术,就无法从事现代翻译工作,或者说无法进行高效的翻译(刘艳芹等,2017:55)。因此,学校及院系应加大对各种翻译硬件、软件设备的购买及持续投资的力度。同时,要放开翻译设施的使用权限,不能只让学生上课时才有机会接触,还要让学生课后乃至其他任何时间都能接触到,都能进行自主训练,如UCL 的翻译多功能教室全年全天24 小时针对翻译硕士开放。因为课堂上时间非常有限,所以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翻译软件操作技能,为翻译实践服务,必须得课后花足够的功夫,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4.5 广开实习实践渠道
在欧洲很多高校的翻译教师一边在高校任课,一边就职于翻译公司,这样学生就有很多参与翻译实习实践的机会。我们也应学习这种模式,院系应加强与翻译公司的交流与合作,这样才有可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翻译实习实践的机会。此外,学校不应只局限于与当地的翻译公司交流,而要有全国乃至全球性的战略眼光,如欧洲就有很多专门的视听翻译公司,只做视听翻译领域里的各种项目。通过与国内或国外视听翻译公司的交流,可以推动国内高校视听翻译教学的发展。
翻译学习历来更注重实践,但这句话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流于形式。传统的翻译教学由于翻译教材落后、译例陈旧等客观原因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无法胜任现实社会的翻译活动。现在虽然教学改革已全面开展,但学生真正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还是极少。本模式最为突出的特点便是为学生提供更多进行实战翻译的机会:一方面,可以同影视译制公司进行合作获得素材,并真正参与译配;另一方面,亦可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实际操练,当下盛行的网络字幕组便对教学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4.6 开发在线翻译课程
开发在线影视翻译课程也很有必要,可以更加广泛地提供影视翻译课程,让那些凡是对影视翻译感兴趣的人都可以不受地点,甚至不受时间的约束,都能接受到更系统、更专业的培训,并可在门户网站上提供信息和发布成果(如作业展示、提供相关链接及练习材料)。网站还应该包含论坛,方便学生讨论字幕翻译的相关知识内容,也可以作为网络学习的平台,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还可以提供课程和班级管理,起到存储、共享和发布的作用。网络平台的使用,可以促进视频剪辑资料库的建设,包括多种语言和不同难易程度的资料库,以便为后续学习提取翻译资料。
5.结语
在目前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背景下,尤其在我国文化“走出去”,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视听翻译对于文化传播与交流来说无疑是一个捷径,这也应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视听翻译专业型人才在跨文化交流中与多文化冲突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钱绍昌(2000)和麻争旗(2005)都曾呼吁视听翻译领域亟待引起翻译界的重视,并指出视听翻译教学实践活动与蓬勃发展的视听翻译实践活动难以匹配,处境颇显尴尬。培养视听翻译专业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视听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在国内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对这一领域的人才培养应引起高度重视。本研究介绍了英国视听翻译教学模式,以期对我国MTI 教学改革能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