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要素的辨析、梳理与教学

2020-07-04吕大洪

关键词:梳理语文要素辨析

吕大洪

摘要:语文要素基于各个要素自身逻辑与学生认知规律两个层面进行编排,是统编教材的特点之一。语文要素要义的把握要从它的语言本义、教育意图、内容范畴三个维度着手,需从教师、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落实。

关键词:语文要素 辨析 梳理 教学

2019年秋季起,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开始使用统编语文教材。因教材的编写思路之一是围绕“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语文要素”成了高频词语,也成了理解教材、使用教材的切入点。然而,语文要素的要义是什么?它在教材中如何呈现?一线教师如何贯彻?本文基于江苏地区2019使用的小学语文上册教材进行分析。

一、语文要素的要义辨析

(一)从字面分解中生成语言本义

语文要素是一个新的词汇,我们不妨从“语文”与“要素”两个词面进行拆分解读。语文,有大致定论——语言、文字、文章或文化的简称;要素,也较为明确——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如果组合这两个词义来解释语文要素,那就是“构成语言、文字、文章或文化的必要因素”。顺着这个定义去寻找,我们会找到很多“构成语言、文字、文章或文化的必要因素”:从字的方面来说,包括笔画、笔顺、字音、字形、字义等;从文章的角度来说,包括“字、词、句、篇”和“修辞、布局”等;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包括传统习俗、生活方式、信仰追求、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显然,这样的解释是基于语言本身的,与其教育意义割裂开了。所以,我们还需要寻找它的教育意义。至于能不能这样分开解读,有待推敲。

(二)从课程标准中推定教育意图

各年级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说明”明确指出,教科书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为依据。打开《2011版课标》,我们没有找到“语文要素”一词。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找到这样一句有助于我们理解的表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显然对应着教材的“编写说明”——“围绕‘人文主題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或者说是落实《2011版课标》的宗旨。从这个层面上,我们可以将语文要素看作是对工具性的诠释,或可以看作它的延伸、指向。既然语文要素是工具性的诠释、延伸、指向,那么它就具有工具性的教育意图——“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这样,我们对语文要素的理解又进了一步,它还具备诸如思维能力、方法策略等教育意图。

(三)从教师教学用书中确定内容范畴

打开一至六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我们可以看出,除一年级上册外,其余各年级都有“双线组织单元”的编写思路。具体解读为“教科书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从三年级教科书开始,每个单元设有导语,在单元导语中明确语文要素”“在某些课文中落实语文要素”“在交流平台中强化语文要素”……这样的表述虽没有明确语文要素的要义,但也交代了各年级语文要素有哪些。这让我们对语文要素的把握更进了一步。我们在二年级上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又发现这样一段表述:“教科书将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每个单元的练习系统之中,成为语文学习的要素。”从这段表述中,我们可以确定语文要素的范畴: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学习策略、学习习惯等内容。

二、语文要素的内容梳理

小学语文教材呈现了大量的语文要素,二年级上册7个、三年级上册9个、四年级上册10个、五年级上册8个、六年级上册8个,二年级至六年级的上册共安排语文要素42个。这么多的语文要素,如何编排?通过梳理,我们发现,它是基于要素自身逻辑和学生认知规律编排的。

(一)一条主脉贯穿始终

“阅读感悟”的语文要素贯穿始终。二年级至六年级的上册系统且较为均匀地呈现了“阅读感悟”的语文要素,具体如下:二年级上册,“阅读课文,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三年级上册,“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四年级上册,“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五年级上册,“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的描写”;六年级上册,“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思想来写的”“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可见,“阅读感悟”是小学阶段语文要素的核心,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抓手和学生学习的着力点。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阅读感悟”的呈现并不是笼统给出,而是有针对性地分步推进:二、三年级侧重学生自己内心的感悟,也就是关注“己心感受”;三、四、五年级侧重体验文本的内容、人物的心情、作者的想法,也就是关注“他人感受”;五、六年级侧重感悟写法和体会文本艺术之美。

(二)两大特色首次亮相

第一,“阅读策略”的语文要素首次针对性亮相。三、四、五、六年级上册的第二或第三单元都安排了与阅读策略相关的语文要素,分别是:三年级上册的“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四年级上册的“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五年级上册的“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六年级上册的“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这些阅读策略可以提炼为“预测”“提问”“提高速度”“有目的阅读”。这些语文要素的编排与落实,有助于实现“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一课程目标,有助于搭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桥梁,实现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共通与呼应。

第二,“习作训练”的语文要素首次大篇幅亮相。三、四、五、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都是专门的习作单元,并呈现与之相应的语文要素:三年级上册的“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四年级上册的“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五年级上册的“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六年级上册的“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这四个年级的习作训练分别从“观察”“写清楚”“写作策略”“写作细节”四个层面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当然,习作训练仅仅依靠这四个习作单元是远远不够的。为此,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一直到六年级,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习作目标与训练内容,这些内容与习作单元互为补充,共同构建习作训练网络。

(三)三大能力系统培养

第一,理解能力语文要素的编排。如二年级上册的“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三年级上册的“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四年级上册的“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六年级上册的“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能力,在布卢姆认知层次理论中属于第二阶段。它需要学习个体运用自身认知图式,吸纳并构建新的内容,受学习个体年龄差异与个体参与度的限制。为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理解能力,统编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差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围绕“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借助词句”“运用多种方法”“借助相关资料”等方法培养理解能力。

第二,把握能力语文要素的编排。如四年级上册的“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五年级上册的“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六年级上册的“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把握能力,是布卢姆认知层次理论中第四阶段“分析”的体现,是学生能力思维的再次提升,是学生对文本信息分析后的提炼。为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这一能力,统编教材分别从“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根据要求”“抓住关键句”四个层面安排系统训练,有助于学生从不同层面、根据不同要求把握文本。

第三,复述能力语文要素的编排。如二年级上册的“自主识字,自主阅读;借助提示,复述课文”;四年级上册的“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五年级上册的“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复述能力是学生理解、提炼文本信息后的表达,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为此,统编教材呈现三种策略,分别在三个年级开展针对性的、分层次的训练:二年级主要是“借助文本提示”来复述,如《风娃娃》一文,要求学生根据“风娃娃来到田野”“风娃娃来到河边”“风娃娃来到广场”三个提示进行复述,在复述的过程中,关注“风娃娃来到哪些地方做了什么事”;四年級复述的难度有所提升,复述前要把握提炼文本的发展顺序和主要情节,在此基础上练习简要复述;五年级的复述难度再次增大,不仅要提炼文本信息,更要在复述的过程中,增加想象内容,让故事更生动。

(四)积累方面的语文要素隐秘其中

语文学习离不开积累,但在统编教材的编排中,关于积累方面的语文要素,只在二、三年级呈现,如二年级上册的“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三年级上册的“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尽管在四、五、六年级没有呈现有关积累的语文要素,但是在整个统编教材中要求背诵与积累的内容很多,既包含显性的内容,如成篇的课文、名人名言,又包含隐性的内容,如习作方法、能力要素等。所以,我们切不可因为较少的呈现而忽略积累的真实价值。

三、语文要素的教学落实

(一)教师是落实语文要素的关键主体

语文要素的推进与落实,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一线教师深刻领会、掌握、践行。笔者认为,不妨从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进行各级各类培训。(1)行政部门培训为主体。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组织本级和下属的教学研究部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以点带面,从教研部门到教师群体,有序传承,直达每个教师。(2)专家名师引领为补充。专家、名师要利用自己的工作室,组织学员对语文要素进行解读,分析语文要素的落实路径,总结语文要素的评价策略,提炼语文要素的推进方略。(3)学校课程培训为后盾。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静下心”的研究体系,让全校语文教师了解语文要素的要义,掌握语文要素的训练方法,知晓语文要素的评价策略。

第二,进行语文要素研习。(1)指向语文要素有关理论的学习。引导教师自主研读语文要素的相关理论,知晓语文要素的核心要义与前后关联,努力从理论高度形成对语文要素的认知体系。(2)指向语文要素能力的训练。引导教师进行语文要素能力的达成训练,努力达成教材规定的“规范动作”,以“自己学”带动“学生学”。(3)指向语文要素课堂的实践。引导教师探索语文要素进课堂的实践路径,梳理困难障碍,寻找解决策略,总结有效路径。

第三,进行能力评价认定。教师是一个专业的职位,这就需要对专业能力的认定。现在我们可以将语文要素作为专业能力评价与认定的一个要素,写进认定体系中,然后从“培训参与”“能力发展”“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能力评价与认定,促使教师有动力、有目标地参与学习研究。

(二)教学是落实语文要素的关键过程

第一,以学生发展为纵轴,系统推进语文要素教学。统编教材中语文要素的编排是以学生发展为纵轴进行的,因此,语文要素的教学,就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首先,从学生语文要素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学生的学情,结合每节课教学的目标,寻找有效的策略,实施有序教学。其次,要搭建新、旧教材的衔接。教师需静下心来通读整套教材,了解每一种语文要素的前后关联,了解学生能力的生成点与阻力,寻找搭建衔接的方法。

第二,以文本单元为结构,整体实施语文要素教学。语文要素所指向的素养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而统编教材正是以文本单元为结构,整体安排语文要素的教学。因此,我们要基于一个单元语文要素的整体教学要求,统筹近两周的教学安排,从“单元导读页”“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交流平台”“课后习题”5个方面系统性地分步落实每个语文要素。

(三)评价是落实语文要素的关键手段

评价具有导向性,是落实语文要素的关键手段。它不仅能影响教学目标的确立,还能影响过程实施的路径,更能影响结果的评定。我们要发挥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

第一,调整书面内容。目前,我们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主要以书面的形式进行,因为这种评价形式有利于大范围实施和做出合理、公平的评价。我们不妨调整书面评价的内容:根据语文要素的目标,降低语文积累的比重,增加综合能力的应用,扩大习作表达的比重,指向语文要素的达成。

第二,扩展评价样式。除了书面评价的样式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智能手段和大数据,建立学生与语文要素相关的能力评价数据体系,将学生的语文实践、行为习惯、学习策略等内容纳入指标体系,从而形成一套全面的、客观的评价体系,最终帮助学生多维度地达成教材中语文要素所指向的目标。

总之,语文要素的推进与落实是一项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教师领悟、贯通与推进。也唯有如此,学生才能享受到高质量的语文教育,才能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李竹平.单元语文要素梳理与整本书阅读推荐(上)[J].教育视界(智慧教学),2019(9).

[2] 向春芳.抓住“单元导语”,实现“一课一得”——说说统编语文教材的“单元目标”[J].课程教育研究,2018(30).

[3] 温儒敏.如何用好“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J].课程·教材·教法,2018(2).

[4] 陈先云.课程观引领下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9(3).

猜你喜欢

梳理语文要素辨析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正误辨析一例
企业管理类档案归档问题探究
一部由点及面、纲举目张的语言学流派专著
同义词组辨析练习
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古代文化常识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