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精神的高贵化与基础教育使命
2020-07-04吴永军
吴永军
近期,观看了电影《攀登者》。影片讲述了1960年和1975年中国登山队先后两次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的故事。影片中几处提到的英国著名探险家乔治·马洛里的名言“因为山在那里”,触發了我的一些感想。
众所周知,登山尤其是攀登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山,对一般人来讲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更何谈攀登珠峰这样海拔在8000米以上的“连飞鸟也无法飞过”“几乎是不可能”的高峰。攀登这样的高峰,是对生命的极限挑战,攀登者随时可能遭遇灾难甚至牺牲生命。那问题来了,按照当今时代一些人的功利化理解,登山既不是为了资源,也不是为了金钱,更不是为了声誉,其意义何在?值得用生命去换取吗?1923年,当马洛里被《纽约时报》问到为何要攀登珠峰时,他的回答就是:“因为山在那里。”而就在1924年,马洛里在珠峰海拔8595米的地方神秘消失。1999年,他的遗体才在珠峰北侧海拔8100米处被发现。
就人类意义而言,我认为,《攀登者》表现出的,是中国人乃至整个人类身上那种为了信仰、理想和热爱而不计功利的、不畏艰难困苦的、不断战胜与超越自我的探险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当下极为匮乏、也是最急需的时代精神。培养这种精神,尤其、应当成为基础教育的使命!
我们正处在一个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变得实利化,怎么有用就怎么做,什么能获益(尤其是眼前利益)就做什么。这种风气波及教育,教育不再神圣崇高,忽视对学生生命意义与人生价值的引导,缺少对生命必要的人性关怀;那些不计利害,为真理而真理、为科学而科学的纯粹精神气质,渐渐烟消云散。从根本上说,教育是与追求真理、价值紧密相连的精神性事业,是培养“理想人性”和“完满人格”的崇高事业。按照著名哲学家赵汀阳先生的说法,这种理想人性、完满人格是人性中令人羡慕、令人敬佩的优越性或卓越性,是让人服气的才华和品格,是真正的美德和功德,是一种自由、独立之精神,更是追求真理、实事求是、敢于超越甚至牺牲之精神。
曾任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永恒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赫钦斯认为,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理性、道德和精神力量”的人。因此,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人的心智、心灵和精神。《第一哲学的支点》中将这种具有卓越性的人的“存在”称为“存在的高贵化”,即存在的至善性。这种“高贵化”,来自完美生活的指引。存在高贵化的自由意志超越了利益或苟活的目的,使生存具有了超越生存的绝对意义。
《攀登者》体现出的正是人类存在的高贵化,这恰恰是人类得以“善在”并“永在”的基础,也是今天基础教育的使命所在!(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理事会成员及学术支持单位(按音序排名)常州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