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说类桌游”与语言素养的培育

2020-07-04何捷胡元华

何捷 胡元华

摘要:“言说类桌游”,就是让参与者按照规则,借助语言表达推进游戏。“言说类桌游”迁移至教学的要义有:语言之“面”的迁移、语言之“里”的迁移、语言之“核”的迁移。“言说类桌游”在教学中的迁移运用策略有:确证言说结果,把握言说信息;推演言语逻辑,理解言说目的;观照言说思维,感受言说魅力。

关键词:言说类桌游 言说结果 言语逻辑 言说思维

一、“言说类桌游”的教学要义

“言说类桌游”,就是让参与者按照规则,借助人物语言表达推进游戏。学生经常接触的“三国杀”“一愚惊人”“狼人杀”等游戏都倾向于借助语言表达,笔者暂将其归为“言说类桌游”。此类桌游能给教学带来诸多启示。以“一愚惊人”为例,它主要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伙伴之间的默契程度。在“一愚惊人”游戏中,两个人搭档,其中一人抽取卡牌上的提示语,以掷骰子的方式决定描述方法(语言或非语言),另一人则要在规定时间内根据搭档的描述说出提示语。“猜词”过程中,描述方不能出现任何和提示语相同的字音,这就要求学生须在“同化”和“顺应”之间寻求平衡。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前运算阶段向具體运算阶段过渡,内部言语图式得以扩大,对事物本质的认知不断加深。“言说类桌游”可迁移至教学的要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语言之“面”的迁移

参与者在游戏中究竟“说了什么”,这是我们都能共享的语言之“面”,其中包含丰富的信息。游戏中,参与者要能通过表达与倾听,准确、快速、完整地把握言语双方的对话信息,提升表达时的信息驾驭与捕捉能力。语文教学最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通过游戏把握“面”,提升学生对信息的传达与驾驭能力,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0年第1期独家策划无疑极具价值。

(二)语言之“里”的迁移

有“面”就有“里”。语言之“里”指向“说得如何”,这是语言的表现力。当游戏参与者说得在理时,语言的表现力就强,语言所要承载的功能就容易实现,他也容易在游戏中获胜。相反,如果参与者的语言表现力不足,说得不在理,就会被对方质疑,也更有可能会被对手找到反击突破口,一败涂地。

(三)语言之“核”的迁移

除了关注语言之“面”,锤炼语言之“里”,还需探寻语言之“核”,也就是追踪“为什么这样说”。话语的背后是思维,思维是语言的核心支撑,也是促发表达的动力。把想到的表达得全面、到位、有深度,是对思维的探索与追踪,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核心,也是提升其语言素养至关重要的一环。“言说类桌游”能锻炼与提升思维力,自然更应迁移至语文教学中。

二、“言说类桌游”的教学迁移

从桌游到教学的迁移,能让教学更精彩,更具诱惑力。特别是针对内容接近,诸如语言描写占据较多容量,甚至成为文章主体的文本,更要在教学解读和设计上,融入“言说类桌游”的元素,让教学更高效。

(一)确证言说结果,把握言说信息

经典桌游“狼人杀”就是一款多人参与的,以语言描述推动的,较量口才和分析判断能力的游戏。游戏要求每个参与者们专心致志听玩伴说话,自己也要注意把话说清楚。对言说结果的关注与分析,成为制胜关键。这启发我们,教学中必须注重解读言说结果,把握确证的关键要素。所谓“确证”,就是力求通过直面文本的速读与细读,达到读懂的高度。懂,就是要明白这些话“到底说的是什么”,领会言语包含的信息。

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一课记载了如下场景——孔君平面对杨氏之子为其摆出的杨梅,说:“此是君家果。”话中之意是:“杨梅就是你杨家的果子,是杨家专属的水果啊。”孔君平话语中的“杨梅”和“杨家”,因为谐音而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对此关系的把握,是教师解读文本时需关注的要点。因为,此句和下文杨氏之子的“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存在着呼应关系。为了让学生借助孔君平的话读懂杨氏之子反击的话,笔者做了如下引导:

师(出示阅读要求: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单元导读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请大家再次齐读,确认目标。

(学生齐读。)

师通读全文,你们觉得这个故事好笑吗?哪里好笑?

生好笑。我觉得最好笑的是“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马上应声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确实,一个小孩子能如此机智、快速、风趣地应对大人的刁难,真是不易!让我们一起来到这幽默现场,细细读一读,看看是谁试图制造“笑料”?

生是孔君平。文中写道“孔指以示儿曰”,可见,是他先出言不逊的。

师那么,又是谁真正品尝了“笑果”?

生是杨氏之子。文中当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之后,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一局,杨氏之子赢了,而且,没有下一局,这是终结版。

师终结版,说得好!那么,最后谁转而成了“笑话”?

生孔君平。面对杨氏之子的好意,他偏要主动去惹人家,导致闹出笑话。

师是呀!这真有点“自取其辱”的意味。杨氏之子在回应孔君平的发难时,机智体现在哪里?

生我觉得体现在他的快速反应上。文中写道他是“应声答曰”,可见一点时间都没耽搁。面对刁难,他立刻给出回应。

生我觉得杨氏之子最厉害的一招是针锋相对,顺水推舟。你看,既然对方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子,那么你姓孔,孔雀不就是你孔家的禽鸟了吗?这样的推理,就证明孔君平的说法是荒谬的,因为谁都知道,孔雀属于大众,杨梅自然也是。

师看来,杨氏之子的应答方法可以归纳为“快速反应”“针锋相对”“顺势归谬”。凭借这几招,他笑到了最后。

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启发学生从结果——杨氏之子的应答出发,回到对话现场,体会文本字里行间携带的“风趣”气息,同时探究对话双方的语言内容。追根溯源,学生找到了孔君平的语言漏洞,探出了杨氏之子顺水推舟、借力打力的机智之处,并梳理出了言说中经常用到的应答方法。这些熟悉的、看似平常的细节,往往是解读文本的绝佳切入口,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捷径。解读文本时,应立足文本言说的结果,除了知晓“说了什么”,还要进一步深入体察话语背后“怎么说”的信息。

针对确证言说结果的教学,结合课题实践,笔者提供三步操作法:第一步,“细读”,即逐字逐句读,不要走过场。特别是文中一些关键人物说的关键话语,值得反复琢磨,逐字解读。第二步,“關联”,即从语言环境中抽取出关键话语,看看它们本身所传递出的信息;再将这些话语放回语言环境中,斟酌这些话又会传递出哪些别的信息;然后将这些话语本身的信息和在具体语境中传递出的独特话语信息进行关联解读,解读结果就会更丰富。另外,同一个人如果在文中不止一次说话,就需要将其“前言”与“后语”关联起来解读,收获更加丰富的信息。第三步,“琢磨”。解读人物言说话语时,不仅要读懂他“说了什么”,还需思考“他原本想要说什么”“如今说出的是什么”“实际上还说出了什么”等。经过这样的反复琢磨,不同人物的不同话语,就会被解读出不同的精彩。

(二)推演言语逻辑,理解言说目的

“言说类桌游”最大的亮点在于游戏过程中的逻辑推演,即从某个人物的话语切入,推测并发现其说话的逻辑,在逻辑中找到其话语关联或是表达漏洞,寻找真相。仍以桌游“狼人杀”为例,它会针对不同的角色扮演,做出基本的逻辑判断,如某个角色在对话一开始就说话真诚,以“阳光好人”身份提供了对手“狼人”的很多信息,游戏参与者便能通过其表达内容、表情、语气、动作等,确定对方“村民”的身份。假若这个“村民”在表达过程中语言矛盾重重,眼神遮遮掩掩,神态忸怩虚假,很容易让人发现其“伪”身份。这样的推演过程,凸显了言语表达中“逻辑正确”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推演人物言语逻辑,能使他们获悉其话语表达的用意——“为什么这样说”。

一次全国性的公开课中,笔者执教了经典课文《田忌赛马》。文中,孙膑鼓励田忌再次与齐威王赛马,是有原因的。细读他几次说话的内容,便能发现逻辑脉络:第一,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所以田忌完全有获胜的机会;第二,田忌再赛一次,一匹马都不用换就有“扳回一局”的可能;第三,田忌三个等级的马和齐威王三个等级的马水平差不多,再次比赛时,只需调整策略就能赢;第四,孙膑细致观察了整个赛局,胸有成竹。孙膑的四句话,存在着因果关联,话与话之间存在着层层递进的关系。可见,在说话之前,他已经在心中经历了“沙盘推演”,因此能让自己的演说更符合逻辑,更可行。为了让学生领会孙膑话语中的关联与逻辑,达到“听话识人”的目的,笔者带着学生享受了逻辑推演之趣:

师孙膑鼓励田忌再赛一次,且每次发言都信心满满。他为什么这样自信呢?难道他能未卜先知?

生应该不能。

师言为心声。我们来看孙膑和田忌的对话。田忌在整场对话中,不是猜忌、怀疑,就是生气,可见第一次比赛的失败给他带来了什么影响?

生让他没有自信,开始怀疑一切。

师孙膑都没有参加比赛,凭什么有这样的自信?

生他关注了整场比赛,先是发现了问题。因为文中写“从刚才的情形看,齐威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从中可以看出,他是观察了比赛后又进行思考的。

师他重点思考的是什么?

生他思考的是怎么合理布局、巧妙排位才能获胜。

师比赛共三场,马分三类,情况是差不多,这里哪一个元素可以不考虑?

生马和场次都要考虑。马要是不分三类,不是比三场,也不会有两胜一负的结果。

生我也觉得都要考虑,如果三类马的速度都差不多,也不可能出现赛局的逆转。

师还是你们说得有理。综合考虑几个因素,一边观察,一边思考,才是真正的高手。也正是因为孙膑考虑到了各种因素,才敢那样自信地“怂恿”田忌再赛一次。大家发现了没有,文章中写道“孙膑招呼田忌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从刚才的情形看……”,整个对话都是围绕孙膑招呼田忌展开的,可见,在说话前,田忌想清楚了什么?

生如何重新布局比赛。

此环节的教学融入了“言说类桌游”的元素,围绕单元目标中的“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读,洞悉孙膑观赛时思维的逐层深入以及层层关联,揣摩人物语言背后的“支撑物”,从而发现了其话语中的逻辑。就在这“更上一层楼”的探索中,学生的解读变得与众不同,理解了人物言说的目的,触及了支撑语言的内核。

就推演言语逻辑这点,再举一例。教学《杨氏之子》一课时,有学生质疑:“孔君平也是个读书人,还是当时的社会名流,怎么会用带有嘲讽的言语‘攻击一个孩子呢?这不合逻辑啊!”这“攻击”逻辑不通,就需要做进一步的追究与探索了。师生共同查阅资料后发现,《世说新语》中专门记载了魏晋名士之间的嘲戏之风:嘲戏在当时作为一种幽默的类型,有较长一段时间在名士之间流行;名士们善于运用嘲戏与人交流,并享受嘲戏带来的风趣幽默的效果。据此,学生就会明白:魏晋时代,孔君平与杨氏之子间的对话就是当时的一种对话风格,算不得攻击与反攻击。但这对话的确显示出了杨氏之子的机智。对话逻辑理顺了,学生的理解也就更透彻、更顺畅了。

(三)观照言说思维,感受言说魅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直接体现。思维是语言的内核,是触发言说的动力。“言说类桌游”中,参与者可以通过话语推测对方身份,捕捉对方话语表达的初衷、动机等,出奇制胜。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借力文本语言,观照人物的言说思维,体察言说主体。如此在言语交流中“来回”,能够更为深刻且真实地感受到话语本身的魅力。

笔者在一次全国性的公开课中执教了经典课文《晏子使楚》。本文的对话显示出了交际的巨大魅力。教学时,笔者带着学生读一句就探究一句。如分析走“狗洞”的情节,笔者启发学生先体会楚王让晏子走“狗洞”的动机。学生很快发现,楚王就是想侮辱晏子,显示自己国家的威风。笔者又让学生站在晏子的角度,思考该如何处理此事。学生开始运用桌游中的元素,做出各种推想,有的说应该发怒,有的说应该强力反驳,但如何反驳,他们不置可否。此时回到课文,他们发现,晏子并没有发怒,而是从分析“狗洞”说起:“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这段话看似说得平和淡定,却有力回击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和自己的尊严,在逻辑归谬中收获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功效。但楚王并不罢休,他在会面时又以晏子的身高缺陷取笑晏子。此时,我让学生继续推想晏子的说法。学生一致认为晏子不会发火,肯定会做出不卑不亢的回答。至于做出怎样的回答,他们众说纷纭。当看到课文中晏子的回答“鄙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学生纷纷为晏子点赞,认为他的回击给了楚王“当头一棒”,看似绵柔却有力,让楚王哑口无言,只能赔笑。顺着这样的思路推及对话双方的言说思维,到晏子第三次和楚王对答时,学生就已经把握了楚王的态度,甚至关注到了他说话的语气逐渐从傲慢到轻视,又从讥讽到佩服,越来越缓和。而针对他的态度,晏子的反驳始终不卑不亢、张弛有度,保持了大国风范,还体现了话语中应有的德行。比如,到第三回合讨论齐国囚犯时,面对楚王的挑衅,晏子面不改色地回应:“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这番话分三句,于顺势推理回击楚王的同时,给楚王留有言说的余地。第一句“大王怎么不知道哇?”和第二句“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都是反问句,反击性较强;第三句改为陈述句“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就让话语柔和了许多,显示出了大国使者出使他国不辱使命的风范及“得理还饶人”的德行与魅力。

老话说得好,“说话要经头脑”,就是在提示我们语言要仰仗思维。有思维的参与,语言就有力量,有温度。教学中,教师如能指引学生体察到这一层,就能使学生的“读”更深入,“说”更有条理。这如同借助文字,让读者与言说者实现了“零距离”沟通。

将桌游元素融入统编教材教学还有许多“端口”和路径,不同类型的桌游可以对应不同类型的教材内容。迁移运用时,无论选择哪种端口、哪条路径,最为核心的,是挖掘桌游中蕴含的游戏精神、合作精神、儿童意识等,这应成为教学遵循的不变规律。

本文系2019年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立项课题“配合统编教材开发桌游语文的实践与探索”(编号:MJYKT20190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艳婕,傅添.“桌游”对小学生人际交往的促进作用[J].中小学德育,2016(2).

[2] 吴振兴.浅谈台湾地区桌游融入教学的现状及启发[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