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成语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0-07-04杨丽娟
杨丽娟
摘 要:本人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多年,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孩子们不理解成语意思,不会活学活用成语,那么下来就谈谈本人对成语的定义、特点、作用和运用活用等问题的一些理解和看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成语;运用
一、成语的定义及特点、作用
(一)成语的定义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的基本单位。它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也有二字、三字、五字等成语。如“五十步笑百步”“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等等。但一般用四个字,这大概是因为四字容易上口的原因。
(二)成语的特点
第一,寓意深厚,成语是一个含意丰富深刻的整体,许多又来自神话寓言、历史故事、传奇故事等,所以文化含量高,意蕴深厚,意在向我们讲述一个道理。
第二,言简意赅,文字精练,简短的形式包含丰富的内容。成语则多由单音词构成,而却很少运用表示结构关系的虚词,因而显得十分精练。
第三,灵活运用后,变得诙谐幽默,风趣。有的成语不仅仅文字精练,而且加以运用后变得风趣幽默。例如:
(1)最怪的人——虎背熊腰
(2)最大的嘴——口若悬河
(3)最长的腿——一步登天
第四、意义具有整体性,它的意义往往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成语当中有许多其意义不是字面语意,而是一种比喻。如,“狐假虎威”,表面意义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势力”,实际含义是“依仗别人的权势去欺压人”。
(三)成语的作用
小成语,大作用。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给语文教学带来了难度,不知从哪里入手,思索良久,决定从成语入手。在我们语文教学中,成语的作用体现在:
第一、成语故事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扩大视野增长知识、丰富词汇。
第二、成语故事能有效进行思想教育。
第三、从民间故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二、成语运用中注意的问题
第一、理解要正确。成语有不少源于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对于一些比较争议的成语要查阅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切不可望文生义。例如:“文不加点”如果理解为文章不加标点就错了,它的意思是写成文章不用涂改,形容写文章写的很快。
第二、辩清成语的感情色彩。
成语作为一种固定短语,具有稳定性,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注意其感情色彩,以便正确使用。
第三、注意成语运用对象的范围
在成语中有一些成语有运用的对象,如“美轮美奂”只形容建筑,“不温不火”只形容戏剧表演,“炙手可热”
只能用于权势,运用时要十分注意,否则就会出错。
第四、注意避免意思重复和矛盾
如“他有难言之隐的苦衷”“难言之隐”中“隐”就是苦衷的意思,“苦衷”与“隐”意思重复。
第五、注意某些成语只能用于肯定句或否定句中
“同日而语”只能用于否定句,“不容置疑”只能用于肯定句。
三、成语的活用
成语的活用是指为了语言的表达的需要,将成语灵活地加以运用。这是一种重要的常见的修辞手段,原来的成语称为原形,活用的成语成为变体。有的成语一个原形有幾个变体,既有几种不同的活用方式。
(一)成语活用的方式
1、易字:即更换原形中的某个字。
望洋兴叹——望书兴叹
人微言轻——人微言重
德才兼备——德才兼缺
2、谐音: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易字”但变体与原形更换的成分字音相同或相近。例如:
一往情深——一网情深“网”(指对电脑很痴迷)
百家争鸣——百家争“名”(指楼盘争着取具有吸引力的名称)
更新换代——更新换“袋”(指新鲜牛奶为提高质量更换包装)
出口成章——出口成“脏”(指满口脏话的不文明言谈)
3、拆用:将成语原形拆开运用。例如:
根深叶茂——根深才能叶茂
落叶归根——落叶才能归根(指去台人员思乡心切)
亡羊补牢——“补牢”莫待“亡羊”时。
4、易色:指借用成语原形,但感情色彩不一样
自讨苦吃(指执著最求,迎难而上,褒义——贬义)
龙飞凤舞(指字迹潦草,褒义——贬义)
(二)成语活用的修辞作用
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觉过程通常有着思维过程的参与,对言语的知觉同样如此。”这一点在活用的成语的知觉中尤其明显。由于原形与变体极其相似,当成语的变体作为“刺激物”作用于人们的感官时,人们储存于记忆中的就会被激活起来。它能使人的辨识变体的来源,同时能对变体起到说明补充,映照等等作用。也就是说,二者是一起被人闪感知的。这是人们对成语变体的知觉和一般诩语的不同之处,也是许多成语变体起到修辞作用的原因。
第一,文字简洁。变体借助于原形映衬作用,只需变动不多的几个字,甚至一个字,人们便可以理解变体的意义,文字非常简洁。有的变体甚至在通常情况下不能这样组合。
第二,内涵丰富。有的活用的成语,往往将原形略加改动,便显得寓意深长,给人启示。
第三,色彩多样,成语加以活用可以表示褒、扬、感叹、讽刺等多种多样的感情色彩。
第四,赋予趣味。变体与原形字面上相近或相同,但原形说的是一个意思,而变体成了另一个意思。它借助于原形的衬托,显得饶有趣味。
最后,希望更多的学生掌握成语,理解成语,真正的做到活学活用成语。
参考文献
[1] 张丽.浅谈小学成语教学[J].黑河教育,2019(08):47-48.
[2] 尚梦雅. 语言模因论视角下的“一”字条汉语成语传播[D].河南大学,2019.
[3] 王志伟.成语典故错位详解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解读[J].农家参谋,2019(11):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