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与滋养探析
2020-07-04陈薇
陈薇
【摘 要】儿童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关注与渗透。在美术教学中,美育和心育的整合输入也在学科中逐渐体现。小学美术教学是以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的一门学科,而学生在接受美育的过程中,会出现心理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心育在美育中不断受到滋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心理教育;小学美术;渗透与滋养
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指身体和生理上的长大,同时也包含了他们心理上的变化与成长轨迹。小学美术,是一门培养人健全品格发展的学科,在我们的教学中适时发现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要素,用合适和恰当的教学方法能够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正向作用。
一、心理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产生的作用
美术教育一般都是指美术这一学科给受教育者带来的审美和情趣方面的培养与锻炼,不仅包括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也存在心理方面的教育。在生活中,如医院通常是用蓝色象征着安全;餐厅大多采用暖色调灯光,以对客人的食欲心理产生作用……这些大多是美术方面的内容。因此,美术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是渗透在课堂的方方面面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会挖掘美术教学中的心理教育的作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所产生的作用,第一是指对被教育者而言,心理教育能够充实和丰富美术课堂,也发挥着美育的作用;第二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充分发挥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教育,并将其渗透于被教育者,能够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起着推进的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学对学生心理的渗透与滋养的教学措施
(一)深度挖掘教材内涵,充分实现心理教育
教师进行教学的首要前提是对教材进行充分地解读和深度地挖掘,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课堂教学。小学美术课堂的开设,对学生在小学阶段进行美育的培养和审美情趣能力的锻炼的同时,也是抓住学生在小学阶段心理、生理发展关键时期这一点,用科学和专业的方法通过美术教育这一媒介来达到积极的心理影响作用。教师在美术教学之前,应深度解读教材,多角度搜寻相关资料,理解课本教材中对于学生心理培育的部分,并且采取有效和合适的教学措施,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渗透和滋养。我在进行课堂授课之前,除去教案设计,还会思考课程中学生接收到的信息对他的感觉和认知会带来怎样的变化,并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加以实施并进行反思和改进。
在对学生进行《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一课的讲授时,课前我推荐了学生阅读有关齐白石的书籍,了解齐白石的生平事迹,部分同学竟制作了PPT 来展示自己研究的成果。这一课除了讲授齐白石的绘画,重点讲授的是他的故事,他热爱祖国的情怀,他对绘画的执着,他在六十多高龄的时候才开始画虾时的探究精神……这些是能对学生的心理起到触动的,也引导他们对名人的敬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生活观。短暂的引导暂时有效,长期的引导根植心间。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要保持对信息的敏感度,学会深入研读教材,从中挖掘心理资源,并在课堂中加以整合,为学生的积极心态注入能量。
(二)正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实现美术教学的滋养功能
人无论是在哪个阶段、哪个时期都是有自身特定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前面提到小学生在小学阶段这一特定时期,同样也具备着属于这一阶段的心理需求,并且这种需求常常在课堂和学校中显露出来。小学美术课堂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重要阵地,也是在教师授课的这个过程中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进行培养。美术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应当正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真正实现美术教学对学生的滋养功能。
小学阶段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呈现的心理需求:一是对鼓励的需求。美术课堂是学生自由表达的地方,然而也存在部分学生由于个体发展的特殊性,信心不够,此时他们的内心迫切需要鼓励,这个鼓励来自身边的同学、来自上课的教师。二是对自身创作和想象的自由的心理需求。在大多数小学美术课堂中,由于得不到足够自我发挥的空间,学生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也无法更好地实现美术教学的目的。在美术课堂授课过程中,考虑此阶段学生的需要,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空间以及鼓励和指导等方法,从而满足其心理需求。
在对学生进行《绘画游戏》这一课的讲授中,我选择吴冠中《春如线》一图,让学生在画面中感受线条带来的节奏感,并请学生在音乐中找到点、线、面的感觉,画下来,用心去感受,并进行创作,使他们在作品的自由发挥中让心灵得到释放。只有在思维自由的状态下,学生才能表达出内心真实的感觉。也有部分学生不知该如何下笔,此时给予他们足够的鼓励,从心理上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敢于表达。
(三)针对个体实施教学评价环节,提高学生心理自我认知
教学评价是完整的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我们的表现性评价正是融入了心理关怀,全方面、有目标地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个体实施教学评价环节,并且采取综合和多样化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心理自我认知,从而使学生也拥有客观公正的评价心理,让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能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渗透和滋养。评价是全方面的,除了绘画成绩,也包括课前准备、课堂纪律,让学生明白美术课也很重要,培养其对人对事平等对待的心态;也让其懂得每件事认真做,才会得到应有的收获。对于作业评价,根据每位学生自身能力和表现进行评价。有些学生表现能力特别强,总能得到“优秀”,但对于绘画能力较弱的学生怎么办?那么请这些学生表达作品思想,符合主题且有自己的思维,便加分。对于有进步的地方多用鼓励性语言,使其感受到绘画是表达内心的方式。评价过程需要教师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做到有的放矢,全员关怀。
(四)关注课堂突发性的问题,掌握学生心理动态
美术课上的一些小状况看似微不足道,但当你学会观察,就会发现蕴含着学生心理深层的反应,而不是我们表面上看到的学生在调皮捣蛋。
如在某次美术课上,小吴和小邱两名同学因为一卷胶带在低声地争执着。小吴说胶带丢了,回家妈妈会说他,所以他才冒认的。当我介入后,和孩子又继续聊了家庭情况,他哭着说:“爸爸要么出去吃饭,要么就在床上玩手机;妈妈经常边玩手机边看着我做作业。我觉得他们都不关心我,我美术包里的用品没有了也不帮我去准备……他们更不会理解我……”看着哭泣不止的他,我轻轻地搂了搂他的肩膀,让他所有的情绪尽情发泄。孩子似乎也寻找到了一个倾诉者、可信任者。当他发泄完后,我告诉他,照实跟妈妈沟通丢胶带的事情,相信妈妈也会理解。我和他约定:如果有什么无法和父母表达的,或者心里想说的话无处倾诉,可以来找我说,我可以成为忠实的倾听者和保密者。我希望可以给予其一份安全、一份信任。故事的后续:小吴有了美术用品;他每天都会早早来到教室,主动帮同学们码作业本和书本,还帮我清扫残留的垃圾。一卷小小的胶带,激起大大的涟漪。在教学中只要我们愿意关注和倾听,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心理的教育便会在课堂中生成,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帮他们走向健康状态。
三、结语
美术是多元化的学科,涵盖着社会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学过程中的美术教学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媒介。我们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应重视其心理的变化,并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心态和心理观。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要有全面观,有宽阔的眼界、丰富的知识、细腻的情感,在美术教学中融入除技能以外的其他信息的输入,为学生的心理成长提供良好的外界环境,使学生们的心理得到充实的渗透和滋养。用心在细处,观察至微处,我们都会有更多的收获。这些都将影响着学生,伴随着老师,让我们一生受益!
参考文献:
[1]譚艳娜.美术教学与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的相关性探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0).
[2]吕海红.浅谈美术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作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3(08).
[3]李岩.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J].神州教育,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