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2020-07-04陆娟娟
陆娟娟
【摘 要】区域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过程。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他们自主地控制着活动内容、时间、地点、材料及玩伴,在宽松的活动气氛中,在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中,满足了幼儿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区域活动;材料;教师指导
区域活动在今天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然而却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从形式设置、材料投放、活动内容、教师指导等方面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动态、自由、灵活、开放的态势;对课程的其他组成部分的发展,也体现了并行交错,自然融合,相辅相成。就其发展而言,从讲求形式的丰富到注重教育内涵的挖掘;就其价值而言,在“追求过程本身即是结果”的实践中,区域活动对幼儿创造精神、平等意识、交往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律习惯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大班幼儿相对于小、中班的幼儿来说,各方面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在区域的活动内容的选择、材料的投放、教师的指导等方面还是有很多的不同的。
一、区域活动内容——主题化、一体化、生活化
(一)区域活动主题化
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相呼应,所有的区域活动应围绕一个主题,在各个区域中为幼儿提供与之相关的、不同角度的、更为广泛的学习经验。例如,大班主题活动“人们怎样工作”,我在各区域活动中相应地渗透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引导幼儿能清楚、连贯地表述自己对成人劳动的感知,理解各行各业劳动对人们生活的意义。如,益智区:提供作业场所、工具的图标及不同的纸条、积木等,学习根据提供的作业场所、工具的图标进行关系的匹配;音乐区:提供警察、医生、司机等头饰、道具以及自制的服装,扮演各行各业的人们在生活中发生的小剧情;图书区:收集不同行业人们的工作图书,自由翻阅,了解各行各业人们的工作,并积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认识;美术区:收集各种废旧材料,自制并认识各种劳动工具和设备……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交相呼应,为幼儿呈现出一个完整而连续的主题存在形态。
(二)区域活动与教学活动一体化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到,教学活动区域化进行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区域活动的内容可以是主题活动下集体教学活动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延伸。教师要凭借教育技巧,在区域活动和教学活动之间选择、判断和挖掘,并适时地使其相互转化。
如大班集体活动——复述故事《小蝌蚪找妈妈》,计划上安排了两个课时,但两个课时下来,孩子们根本不能完整地复述出来,这时就需要老师巧妙地把教学活动区域化。
在图书区,我设置了复述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的版块。初期,我投放了许多打印的故事图片,引导幼儿看着图片内容进行讲述,帮助幼儿初步理解故事内容。几天后,我重点引导幼儿按故事中动物角色出场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讲述,通过排序,帮助幼儿回忆了故事内容。在此基础上投放一些辅助材料,引导孩子们用扭扭棒和画的动物图片自己动手做手偶,进行手偶讲述。孩子们按着动物出场的顺序,仔细地将自制的手偶一个一个绕在手指上,边玩边讲,开心极了。最后,孩子们自己动手画一画,自制一本《小蝌蚪找妈妈》的图书,还可以续编故事,“小青蛙找到妈妈后,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这四个步骤在难度上是有递进的,由简到难,根据教学活动的进度和幼儿掌握的情况,有序地、间隔地投进图书区中,逐步提高幼儿的能力,最终达到独立复述故事的目标。
(三)区域活动生活化
“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进行教育”这是《纲要》明确指出的。李季湄教授也曾说过:“幼儿园的教育要全部延伸到幼儿的生活中去。”区域活动作为幼儿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生活化越来越明显。在区域活动中,孩子是主人,他们有权决定并参与区域的设置,探討制定区域活动的规则等等;同时,区域活动的内容还会随着幼儿兴趣的变化而变化,预设内容与幼儿生成的活动内容相辅相成。
以我们的生活区为例。在我们生活区有“包饺子”这一内容,以前孩子们用轻粘土包过饺子,也就这样一玩,没有特别的喜欢。这次结合我们的生活体验馆(大班每个班的孩子都要轮着去生活体验馆,自己动手做点心、自己煮、自己吃,解决自己的午点),于是我就想:轮到我们班我们做些什么午点呢?孩子们就提议:“我们包饺子吃吧!”不错的提议!那就提前在生活区先练习一下吧!于是我们一起动手准备,有的孩子从家里带来了面粉,有的带来了擀面杖,并一起收集资料做了“饺子的故事”展板,孩子们从和面、擀面皮到尝试包花式饺子,最后看到装了满满一大盘的饺子,兴奋地说:“这是真的饺子,能吃的!”材料的改变,让生活区更贴近幼儿的生活,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让孩子们对待这个“饺子”的态度也完全不一样了,变得更严谨、更认真了。孩子们在区域中尝试、体验、探索,经历着真实的生活。区域活动为生活经验的获得提供了机会,为经验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二、材料投放——低结构、隐性材料
在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往往影响着幼儿区域活动的内容和进程,它能诱发、支持、发展幼儿的游戏行为。以建构区为例,小、中班建构区材料的提供上我们偏向于成品和半成品的材料,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他们能力提高了,低结构材料更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一)低结构材料——来源于生活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班的孩子已经养成了良好的收集习惯,如喝完的养乐多瓶子会收集好,洗干净带来幼儿园,做搭高楼的柱子;卷筒纸用完后的纸芯挖个洞,装四个轮子,做成赛车;喝完的牛奶盒,洗洗干净,画两棵树正反面一贴,变成一棵立体的大树……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废旧材料,在我们小朋友的眼里都是宝,动动手,变一变,就能满足他们的建构需求。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废旧的、低结构材料,能更大地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意识。
(二)造高楼示意图——隐性的材料
我认为:“会”则“变”,有了一定的技能,才会创新。就像美术活动,你要画一个花园,必须要有画一朵花的这个技能,建构也是如此。大班的孩子经过两年的建构游戏,已经有了一定的建构经验。在小、中班的时候,他们建构时大多采用围合、垒高的技能,垒高一般以实心的垒高,即一层一层往上叠,或者就垒个一两层,再高就不行了,因为没有掌握到垒高的一些技能,如地基要稳、要找平衡点等。这对于小、中班的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但对于大班的孩子们,他们更懂得去观察、去发现。这个造高楼的示意图,就隐性地教给了孩子们垒高的方法,孩子们通过自己观察示意图,在不断的尝试中发现垒高的秘密,把高楼造得越来越高,孩子们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三、教师的指导——适量、适度
在指导区域活动时我始终遵循:“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去发现、去尝试,最终获得提高。
(一)步骤图——自主观察、发现
在大班的区域活动中,特别是增加新的材料时,我不会第一时间去教孩子们怎么玩,而是采用步骤图或流程图的形式展现,引导幼儿去观察、去尝试,在不断的尝试中发现玩法。如美术区“制作蝴蝶”、科学区“水的奥秘”,我就出示了事先准备好的步骤图,引导幼儿去观察,并跟着步骤图一步一步地去尝试,失败了没关系,再次尝试。孩子们就可以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最后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范例呈现——更直观、更立体
步骤图也有一定的弊端,就是不够立体。再则,区域活动中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以步骤图的形式讲清楚的,那就可以采用范例的形式呈现。如美术区“背书包的小人”,我就和孩子一起完成了两个作品,并展示出来,孩子们可以自己拿在手里,翻来覆去地研究做法。范例呈现的形式让孩子们看得更直观、具体。但范例的呈现最好2个以上,避免孩子发生争抢的现象。
(三)幼儿教幼儿——以强带弱
当前面两种形式都达不到效果,孩子们还是掌握不了,这时候就可以发挥能力强的孩子的榜样作用,即孩子教孩子,以强带弱。大班的孩子自有他们的方法,不会比老师教的效果差到哪儿。能力强的孩子教得起劲,能力弱的孩子们也愿意听,教师还省力,一举三得。
总之,在区域活动中,要弱化老师的“教”,强化幼儿主动地“学”;在“追求过程本身即是结果”的实践中,让它真正为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服务,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