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情境教学把生涯教育理念融入政治课堂
2020-07-04何少茹
何少茹
【摘要】在义务教育阶段中,七年级至九年级的初中政治学科是以《道德与法治》作为教材,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科学习都与生涯教育相关,特别政治课堂上需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教材情境的探索和思考,甚至参与设计情境,使学科教学与生涯教育融合贯通,从而有效渗透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在提升学科兴趣的同时,了解相关的职业发展信息,引导学生为自己的未来作出最有利的选择。
【关键词】情境教学;生涯教育;道德与法治;中学教材
在义务教育阶段中,七年级至九年级的初中政治学科是以《道德与法治》作为教材,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科学习都与生涯教育相关,特别政治课堂上需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教材情境的探索和思考,甚至参与设计情境,使学科教学与生涯教育融合贯通,从而有效渗透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在提升学科兴趣的同时,了解相关的职业发展信息,引导学生为自己的未来做出最有利的选择。笔者尝试在初中阶段整合《道德与法治》三年的教材,把教材中与生涯教育相关的学科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分类和情境设计,把生涯教育的理念融入政治课堂的情境教学中。
一、《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生涯教育元素
(一)《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
现行的《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的中心目标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并遵循让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教材知识相融合的原则,围绕初中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展开各单元的学习和探索。在教材的各年级教学中,有机统一了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向学生展示了我国的法律体系,并相应各个单元的学习融合渗透了国情教育等,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的力量,从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七年级教材引导学生以生活为主,八年级教材以国家社会公共生活为主,九年级教材以国家政治生活为主,这些不同的学习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主题范畴全面覆盖并得到落实。
同时,《道德与法治》教材也对学生的生涯教育进行了一个系统的融合。在七年级的教材中,知识点的讲解基本上依托于学生生活中的情境体验,主要的知识线索是“学生的自我认识”“与他人的交往”,这两大主题线索正好是生涯教育中的“自我认识”部分的教育内容,通过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体验,帮助学生探索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能力、个性特长,并反省自身的不足和弱点,促进学生提升自我調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意识的渗透,鼓励学生树立人生理想、各阶段的奋斗目标等。八年级的教材,主要是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社会公共生活,帮助学生树立一个负责任公民应有的权利义务观,让学生的公民意识符合法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教学主题也正好是生涯发展教育中的“社会理解”部分,生涯教育中强调“增强社会意识和社会理解,培养社会责任感”,这些理念都可以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得到渗透和落实。在九年级的教材中,以国情国策教育为主,结合当代全球观念和视野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我和国家、社会”共同成长的学习平台,让学生把七年级的生命成长教育、八年级的社会公民教育最终融合到九年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中,促进学生成长为一个有法治精神和道德良知的合格公民,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理性爱国的重要性,从而端正学生的政治意识,树立人生目标和理想,自觉担负起当代青少年的历史使命。九年级的教材,在各个单元的教学情境中,都经常性地渗透了生涯教育中的“生涯规划、职业体验、人生志向”等,帮助学生在充分自我认识和社会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业路径,确立人生职业发展计划等。九年级的“走向未来的少年”这部分知识点的教学,是和生涯教育中的“生涯规划”理念完全一致的,都是鼓励学生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相结合,积极面对时代变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规划人生和未来。可以说,整个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和生涯教育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各年级情境教学融入生涯教育实践内容
(1)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融入生涯教育的内容统计如下:
(2)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融入生涯教育内容统计如下:
3.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融入生涯教育内容统计如下:
三、基于生涯教育理念的《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策略
首先,多角度融合家校和社会力量共同推进生涯教育走进《道德与法治》课堂。课堂的教学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合力,《道德与法治》的情境教学更是如此。教学所需的情境,无一不是来源于生活实践和社会见闻。准备这些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导向的情境,让学生在分析情境的具体问题时,融合积极发展自我的概念,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能力与个性,也让学生在合作分享探究具体情境时,发展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准备情境素材时,教师还可以发动家长的资源、鼓励学生多角度搜集社会资讯,一齐参与到教学情境的准备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更多的学习方式。在这些学习的过程中,也是生涯教育的一个潜在的梳理过程,学生在不断提升自我认识的能力,树立主动学习的观念。
其次,跨学科组合教育力量引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生涯教育在进行学科融合课的过程中,可以适当进行跨学科的组合,特别是《道德与法治》学科,在教学内容上,有很多结合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跨学科组合教育力量,一齐致力生涯教育。例如,可以结合语文学科的《木兰辞》中的主人公角色分析,得出一个代父从军,有家国情怀的巾帼英雄形象,鼓励学生分析,“如果木兰放在现代社会,她的选择会是怎么样的?”在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人物的时候,教师可以加入生涯教育的理念,结合道德与法治的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形成为社会作贡献的意愿。这样的例子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随处可见,由于国家近年大力倡导传统文化的传承,无论是在语文学科还是政治学科,在教材上都有多处模范人物的学习篇章,在分析这些模范人物的成长、成才的过程中,结合生涯教育的理念是水到渠成的。
读者或许心存疑惑,本来《悲惨世界》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就很难,你还要加上《骆驼祥子》进行对比阅读,怎么能完成。其实这个中观教学设计任务群的任务都可以将两部书的任务独立出来,可以进行对比,也可以不进行对比,确保阅读水平高的同学能吃好,水平不够的同学能吃饱。
(1)用学生的能力引起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兴趣
任务一的任务步骤涉及到跨媒介阅读与跨媒介文字处理能力。现在的学生电脑技能能够满足一般的文字和图像处理,对于上网阅读、收集资料、视频拍摄剪辑任务,在团队合作情况下都能胜任。学生在两个星期的时间内完成《悲惨世界》与《骆驼祥子》写作背景的收集及文字处理并无问题。学生有充分的展示空间,这恰恰符合了现阶段的语文教学特点。语文教学要教得轻松,学生收获得多,学生必须动起来!语文教学从单一的传授式的转向学生主观能动性下的语文全面素质的提升。对学生的考查方式也从单一的试卷形式转向多元化,电脑文字处理、多媒体课件制作、视频录制与剪辑也是考查的方式。对学生的评价也不是由单一的试卷分数来显现,学生通过展示来获得自豪感、认同感。诸多的改变,承认学生的能力,全程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他们参与的兴趣。
(2)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整本书的情节,抵消畏难心理
对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情节梳理,专家给建议从目录入手,大致掌握小说情节。但这个环节要为下面的环节打下坚实的基础,冰冷的目录会让学生厌烦,厚重的书籍会让学生畏惧。《悲惨世界》与《骆驼祥子》都是巨著,学生只看目录是不可能深入感知文章内容的。笔者通过对比,选择了1958年法语版的电影《悲惨世界》、1982版的电影《骆驼祥子》给学生观看。这两部电影与原著相似度极高,跨媒介阅读又降低了学生整体感知的难度。记录情节,锻炼了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小论文写作,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及逻辑思辨能力;自学电影鉴赏,完成文化素养积累。此环节,由形象思维转向语文能力培养,由浅入深,学生不畏难、学有所得。
(3)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生
用人物的言行举止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是高考必备能力之一。人物形象分析在新闻通讯、报告、传记、散文、诗歌、文言文阅读中都是不可回避的。名著中的主要人物性格特征鲜明,在生活中往往能找到原型,利于学生体悟人生。学生经历六个星期的碎片化阅读,对两部小说情节比较熟悉,能够迅速挑出相关情节精读。通过对冉·阿让和祥子的人物形象分析及次要人物的评述,学生感受到了善与恶、美与丑,对自己的性格完善与人生原则的建立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要进行辩论赛,资料的收集、辩论文稿的撰写必不可少,能力在实践中就会提升。
(4)学生用心体会环境描写、心理描写,深层次理解作品
环境描写是小说三要素之一,对人物的分析、对主题的理解都离不开环境描写,这是高考考查的难点。结合主人公的经历去分析环境描写与心理描写,才能回答读者心中一个永恒的疑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做?”《悲惨世界》在这两方面非常突出,所占篇幅极大,极具西方文学特色。这种全景式的环境描写与中式小说区别明显,是学生感受西方文化的最佳窗口。由作者旁述一章一章的心理描写也是独树一帜,意蕴深远。《骆驼祥子》的环境描写与心理描写主要与人物的主要事迹交织在一起描述,例如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场景就让人难以忘怀。两相对比之下,学生可以初步获得鉴赏东西方小说的方法,为终生阅读打下基础。
(5)让学生探讨社会出路,强化热爱祖国的情感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段,社会底层百姓都蒙受着深重的苦难。学生要对各自的社会背景有深刻的理解,学会用逻辑思维和思辨精神去考虑,才能有正确的认识。社会的出路问题还涉及到东西方社会制度的差异,还要结合历史与政治学科的有关知识才能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这也是学生思想升华的一个过程。通过撰写读后感,在讨论分析中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用旧社会的罪恶来增強对现时社会的认同感。教师用评述引导学生加强对祖国的热爱,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6)注重知识与方法总结,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可持续性
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知识系统的建立和学习方法的总结,这两上堂上课时和两个星期碎片化阅读时间不可少。学生通过做差异化的知识结构图,在交流展示中完善知识系统,锻炼概括归纳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讨论分析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与高考的对应关系,提升语文素养。学生应保持碎片化阅读的良好学习习惯,涉猎更多的名著名篇,确立终生阅读的学习原则。
上述就是笔者对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的一些看法和实践探索。阅读是提升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的一个好途径,从国家层面去重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并与高考紧密地联系起来,是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一次重要探索。用结合高考的方式进行推进,阅读会辐射到初中及小学,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夯实底层建筑,一批又一批的学子在阅读中成长,文化强国不是梦。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方兴未艾之际,全体语文教师需努力探索与实践,为祖国重塑文化自信添砖加瓦。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一般课题“基于课程标准的粤教版高中语文中观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编号:GDJY-2014-A-b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