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终南望余雪》议诗人祖咏
2020-07-04孔繁欹
孔繁欹
摘要:“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这首诗是祖咏参加应试时所作,也是祖咏诗歌创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诗。诗人以景喻世、喻时,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祖咏的家国情怀不得舒展,在行动上对自己的能力缺少自信。祖咏的诗作多以暗喻来表达情感,他的名气虽不及李杜,但他的诗却让我们深思。
关键词:祖咏;矛盾;忧国忧民
一、祖咏其人
祖咏,洛阳人,字号均不详,史书中对他生平的记述也不多。在《唐才子传》中记载:“咏,洛阳人。开元十二年杜绾榜进士。”祖咏年少时便因写得一手好文章而小有名气,他与王维关系要好。王维曾有赠诗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赠祖三咏》)。从中可以看出二人感情深厚,王维对祖咏的境遇深感同情与愁苦。
祖咏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之一,他的诗多状景咏物,表达归隐之情。其诗讲求对仗工整,亦带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色彩。其代表作有《终南望余雪》《望蓟门》《七夕》《汝坟秋同仙州王长史翰闻百舌鸟》《古意二首》《陆浑水亭》《家园夜坐寄郭微》《送丘为下第》等。
相比较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等人,祖咏这个名字对于我们比较陌生。祖咏现存诗39首,和其他诗人相比在诗歌数量上也不占优势,但是这不影响他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像张若虚一样,诗不在多一首《春江花月夜》名垂千古,足矣。
开元十二年(724),祖咏来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终南望余雪》是他在考场上所作。按照规定祖咏应该作一首五言十二句的律诗,但是祖咏只写了四句就提笔交卷了。有人问:“为何如此?”咏答之:“意已极之,不必画蛇添足。”即使在考场上也掩饰不住祖咏豪放不羁的性情,挥笔成诗,拂袖而去,留下千古名作,让人深思。
这次在考场上的“冒险”,给主考官留下深刻印象,让祖咏金榜题名有机会步入仕途。在笔者看来祖咏有些不按常规出牌,但是也是这次冒险出招,让祖咏在考场上一鸣惊人,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因如此祖咏可以继续施展自己的才华,为报效国家的理想而奋斗。在面对人生重大选择时,祖咏还是很会把握住机会的,性格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性情不同,走的道路就不同,所以就有不同的人生。
祖咏虽然开了一个好头,但是和许多文人一样,祖咏的仕途并不顺利。在张说的推荐下,曾担任过短时期的驾部员外郎。他不喜欢阿谀奉承,流露出与官场格格不入的性格特点,这也是他仕途坎坷的重要原因。在经历了短暂仕途生涯后,祖咏决定归隐山林,渔樵终老。
二、《终南望余雪》
终南山是秦岭的一个山脉,又称太乙山,在长安以南。“终南”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秦风》“终南何有?有条有梅。”意在赞美秦君,希望他可以益寿延年,终南山也因此而得名。终南山山高林立,即使是夏天也会有余雪。祖咏来长安应试自然少不了欣赏山间之美景,驻足回望感受余雪之寒。
长安作为六朝古都,自古以来无数的文人志士都在长安留下了自己的身影,终南山的美景自然也少不了文人的称颂。祖咏的好友王维在《终南山》中云:“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这与祖咏的“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描写相似。终南山巍峨秀丽,积雪与白云连成一线,山下绿树环绕,山上积雪成荫。我们不难想象祖咏在考场上提笔写下这两句时的心情,遥望终南山时的愉悦,自然之美壮丽之景浮现于眼前。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这两句体现了祖咏擅长作山水诗歌的特点。雪后的山林间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长安城增添了几分寒意。“明”与“霁”所用恰到好处,“霁”本身表示雨雪停止后天空放晴时的样子,而“明”更增添了雨后初晴的霁色,给人一种落霞之美的感觉。这与王勃的“云销雨霁,彩彻区明”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已近夕阳,却给人眼前一亮之感。“增”字瞬间给人一种凄冷之色,从仰望夕阳的美好转向看长安城,心情骤然沉重下来。“暮”与“寒”更让人觉得心情沉重,景色也变得凝重,和之前的壮丽景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在这里笔锋一转,从远望回眸自己的脚下,感受到了诗人所要表达的寒意。
作为一个诗人,能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见其对诗歌创作领悟之高。而祖咏不仅诗美画美,而且用字巧妙,一字便能触动人内心深处的神经。诗中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寄情于景,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感受。这让我们联想到,即使与众多考生共处一室,诗人也感觉不到一丝温暖,因为其他考生无法体会诗人的内心。
三、文人的弱小抵抗
这首诗名为写景,实则喻人。祖咏早已看出考试只是名义上的公平,对于有权的子弟来说,考试只是走个形式。其次,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能发挥原本应有的水平,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做事。祖咏不希望被“囚禁”在其中,寄情于景是最好的表达方式。所以在考场上祖咏做了文人弱小的抵抗,对世人来说,应试也许就是应试,但是对于祖咏而言,应试也不能阻碍内心的表达。
“终南阴岭秀”以终南山来指长安城,“阴岭秀”形容长安城的繁華。世人都向往去长安求取功名,世人只知道努力奋斗金榜题名,却不知道“高处不胜寒”。祖咏很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是饱读诗书十余年,祖咏也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于是,祖咏也和众多考生一样,满怀希望地来到长安参加考试。但是长安并不像祖咏所想的那样美好,长安城坐落在终南山脚下,不仅城外风景秀丽,城内也是富饶繁华,天子在城集天下之所有。但祖咏没有感受到喜悦,人越往高处走就会越孤独,而天子至高无上,达到了权力的顶点,正所谓“孤家寡人”。“积雪浮云端”说明山下太阳普照,绿树环绕,让人觉得很温暖,山上积雪覆盖,阵阵寒意。
“林表明霁色”预示世人都看到了事物外表的美好,包括诗人自己也向往追求这种美好,但是祖咏内心明白这美好事物背后的辛酸与苦痛,所以“城中增暮寒”指诗人自己在这长安城中感受不到一丝温暖,有的只是人情世故、世态炎凉,缺少了人心的热度。此时,祖咏笔锋一转,虽然自己与众多考生同处一室,虽然长安城中人来人往,却掩饰不住祖咏内心的孤独愁苦的心情,在这城中泛起丝丝凉意。美好的事物总是让人向往,而现实的悲凉又让人深思。诗人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表明了自己的心境。
在外人看来,祖咏这样做也许是藐视考试的规范;也许是展示自身才华引人注目的做法;也许是洒脱不拘泥于世事的体现,今天我们也不能揣测出祖咏写诗时的真正想法,但是笔者联想祖咏写诗时的心情,能从诗中体会到诗人寄情于景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祖咏在考场上留下千古名句,自己内心明白却不敢明说,表现出文人的“软弱”。祖咏虽然一身正气、内心刚烈,却不敢高声呼喊,只是做着弱小的抵抗,可见他有才华却无胆略。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他矛盾的内中有一种复杂的情绪。首先,出仕与入仕是古代知识分子在人生问题上的重大选择,和许多有才华的文人一样,祖咏也有一身抱负,渴望报效国家。祖咏很清楚自己的性格,他一身正气,既想入仕展现自己的能力,又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这是祖咏内心的主要矛盾点。其次,面对复杂的官场,祖咏内心明白,但是却不敢站出来表达。所以祖咏在考场上只写下四句诗,依祖咏的才华,他完全有能力按照要求写好这首诗,但是他不写,他做出了文人对政局不满的抵抗,可以看出祖咏抗争的心里。第三个矛盾的地方就是祖咏的家国情怀舒展,有一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感慨。祖咏心怀天下,关心百姓疾苦,奈何事与愿违,自己无能为力。
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是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力量,他们运用自身的才华来促进国家的建设。例如姜尚辅佐周武王开周创业;李斯助秦始皇建立千秋伟业,可见知识分子有其自身在社会中发展的优势,所以追求功名也成为知识分子奋斗的一个目标。为了走向仕途,知识分子必然会迎合发展而做出努力,这也暴露了他们的一个弱点:为了发展而发展。这一点在祖咏身上很好地体现出来,祖咏既想仕途乐观、忧国忧民,又不愿同流合污,所以他的内心是挣扎的。祖咏在诗中自喻,自己心里明白,却不敢直意来表达。他没有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豪放气魄,也没有杜甫直讳忧国忧民的感慨。他不敢直接批判现实,也不敢直接表露自己的心情,所以祖咏所做的抗争是弱小的、无力的。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性格弱点,也是无力改变时局的一种悲哀。
祖咏在内心所做的弱小抵抗,表现在他的诗中,却没有变现在他的行动中。唐代科举考试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考生冲着高官厚禄而来,而朝廷每年都要笼络天下读书人为皇家出力以维护统治。祖咏生活在盛唐时期,国泰民安,文人们都规行矩步,这也就不难理解祖咏为什么不敢高声呼喊了。李白在经历了做官的心酸与苦痛后,才选择寄情山水;而杜甫在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家战火纷飞,统治阶级忙于修复河山,无暇顾及文人的想法,因此杜甫不必顾虑太多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相比较而言,祖咏对世俗不满的弱小抵抗是文人软弱的表现。这种“软弱”也反应在了当时很多文人身上,比如他的好朋友王维。他与祖咏关系要好,不仅是因为两人兴趣相投,更重要的是他能真正明白并且体会祖咏的内心。“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赠祖三咏》)从中流露出王维对祖咏怀才不遇的同情和近况不佳的感慨,还有对友情不灭的坚持。他们感情深厚的最根本原因是他们一同做着弱小抵抗的文人。
四、爱国无力,忧国忧民
文人与武人不同,文人渴望用一种和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表现出一种内收式的性格取向。武人则刚好相反,表现为外放式的性格,所以两者在行为上也展现出两种风格。祖咏不管是在他的诗作中还是在他的行动中,都是一种“隐喻”的行事作风。在官场上屡屡碰壁,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他没有迎难而上而是选择了隐居山水。在作《终南望余雪》时,祖咏心怀社稷、忧国忧民,但是他表现的并不明显。
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化,奢侈无度。当他一路走来,看到长安城的繁荣是建立在广大黎民百姓痛苦之上的。“城中增暮寒”不仅写诗人自己的心情,更重要的是诗人表达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暮”与“寒”在感情的渲染上有一种“凝重”与”哀思“之意,暮色虽然美好,但美得不暖心,反而给人增添了寒意。祖咏在这里表面上写自己的心情,其实是对黎民百姓的同情和对国家政治的不满,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祖咏深刻体会到了百姓的疾苦,渴望国家政治清明,百姓都过上富足的生活,这也是祖咏所希望达到的最高理想。
现实不是仅凭他一人之力就能改变的,抱着有些渺茫的理想,祖咏来到长安参加考试,现实的残酷又给祖咏上了深刻的一堂课。在面对百姓的困苦和官场的黑暗中间,祖咏做出了他的抵抗与呼喊。“留听未终曲,弥令心独悲。高飞凭力致,巧啭任天姿。”(《汝坟秋同仙州王长史翰闻百舌鸟》)这四句诗不仅是祖咏的内心独白,更是他寄情于景表达他弱小抗争的另一种体现。人往高处走必然会遇到很多强敌,而祖咏渴望高处有自己的姿态。祖咏的才华自然不必说,是一位有远见有思想的文人。但他作为文人的这种“小家子气”在他写的诗句与行动中都有所体现。祖咏选择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做法,既然无力改变那就不去看不去想。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一种小众爱国的表现,或者说他的爱国之心不够大气。他没有付出很多行动,可以说祖咏的抗争是不坚定的,他对自己的能力没有自信。在面对国家與百姓之间,祖咏没有一直坚定自己的立场,因此祖咏的弱小抗争注定是失败的,在强大的政治压力面前,祖咏的忧国忧民情怀只能埋藏在内心体现在诗作中,他不敢直接触碰政治的底线,也不敢高声为民众呐喊。所以说祖咏是一位小众的爱国诗人,也是一位无胆略的文人。
在祖咏的其他作品里面这种“小家子气”无胆略的性格也有所体现。在《望蓟门》中祖咏也用相同的手法表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忧愁。“燕台一望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唐代的范阳道,以今北京西南的幽州为中心,统率十六州,为东北边防重镇。它主要的防御对象是契丹。祖咏来到边塞,这里的”客“暗指自己。“惊心”是被隆隆的战鼓声所感染,这句预示着边塞战争不断,将士们要时刻做好战争准备。战争意味着分离,父子上战场妻子在家期盼归来。沙场上的壮丽是一种凄美的壮丽,但凄美是建立在离别与牺牲的基础之上。“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表达了往远处和高处望时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
祖咏在诗中描写了战士们奋勇杀敌可歌可泣的景象,赞颂了少年也主动上前线报效国家英雄无畏的精神。但他没有明说自己的忧国之情,也没有直接表露自己的忧民之心。与《终南望余雪》表达心境的手法相似,祖咏没有直接高声呼唤,而是用战争场景和少年赶赴战场来表达自己渴望报国之心。祖咏总是用侧面表达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可见他无胆略,表现出了他性格中的“隐喻”。而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对边塞景象是这样描写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直观地让笔者感受到了战争的凄凉与诗人内心的忧愁。范仲淹的“大气”还表现在忧国忧民上,例如我们最熟悉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比范仲淹祖咏就显得有些欲言又止。在祖咏的《陆浑水亭》中:“浴鸟沿波聚,潜鱼触钓惊。更怜春岸绿,幽意满前楹。”四句都是写景,即使在幽静的环境中,祖咏也没有直抒胸臆,而是用“聚”“惊” “怜” “幽”借景抒情,有一种不愿表达的心情在里面。与小十多岁的杜甫相比,祖咏这种不敢直言、无胆略的性格就体现得更鲜明了。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直言了对权贵的批判和对百姓疾苦的惆怅:“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杜甫没有因为仕途不顺、国破家亡而选择退隐,可见杜甫的意志坚定。在《春望》一诗中可以看出杜甫面对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感叹,自己也因此而容颜消退白发丛生。与杜甫的忧国忧民相比祖咏的爱国情怀就很微小了。在《别怨》一诗中祖咏用“送别到中流,秋船倚渡头。相看尚不远,未可即回舟”四句来表达自己爱国无力、忧国忧民的复杂心情。“送别到中流”可进可退,站在选择的渡口处,是该乘船游荡在山水间,还是转身回望,走向阳关大道。这条路看似并不遥远,但却是一念之间。这首诗不仅是祖咏在做人生选择时的忧思无奈,更流露出对自己没有自信,对自己能力没有信心的感慨。结果我们当然都知道了,祖咏在忧思愤懑中无奈归隐,就像在《终南望余雪》中那样,祖咏点到为止话不多说,这实质上是被当时的政治、权势、世事所左右,不能直言任后人去评说的表现。
五、结语
祖咏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仕途经历坎坷,自身的不顺让他更加同情民众,关心百姓的疾苦。在《终南望余雪》中祖咏以景喻世、喻时,自认心里明白,字里行间都可以感受到祖咏的内心体会。祖咏内心是一直是矛盾的,在进退之间权衡,在出仕入仕间抉择。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爱国无力,是作为文人的一种可悲之情。祖咏不敢直言的小众爱国之心、忧民之情也是他内心矛盾的另一种体现。
祖咏内心刚烈,功名利禄在他这里是可有可无的。但不可否认的一点,在面对困难祖咏没有迎难而上,或者说是在经历了弱小的抵抗之后,他选择了逃避——归隐不问世事,这一点与陶渊明很像。归隐以后,祖詠在文学上的成就也达到了巅峰,他所作的大量诗词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在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后,祖咏渴望宁静安逸的生活。他的诗歌虽然忧伤,但不悲壮,给了我们另一种体验。
祖咏生活在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年代,这也塑造了他相对软弱、无胆略的性格。不过可以说,祖咏是一位君子,他也有铮铮铁骨。虽然他的人生并不壮烈,他的行为也不“大气”,但他却是可歌可颂的。祖咏的人生经历是时代赋予的,我们要感叹时代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终南望余雪》不仅是祖咏人生中的闪光点,这首诗同样温暖后人,是诗词典籍中的瑰宝,让我们可敬、可倾、可感、可叹。
[参考文献]
[1]朱磊.祖咏诗歌“美而不乐”之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8).
[2]朱磊.美而不乐——祖咏诗歌新探[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4(03).
[3]杜巧月.论盛唐诗人祖咏诗歌风格的多样性[J].许昌学院学报,2012(06).
[4]李森.祖咏在颠沛流离中的诗作[J].新闻爱好者,2011(24).
[5]杨静华.唐代高考“最牛”考生[J].甘肃教育,2019(13).
[6]汪旭.唐诗全解[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5.
[7]周啸天.中国文学经典[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尚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