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本科生英语学术交流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2020-07-04韩松刘淑玲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

韩松 刘淑玲

摘要:教育部“新医科”建设目标的确立给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带来了压力。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对比国外相关课程设置的特点,探讨了医学本科生通用学术英语课程设置的模式,从课程设置节点及目标、课程模式、教学材料的选择、评价体系的设计等方面提出了在该课程体系下如何全面开展医学本科生英语学术交流能力、学术素养的培养。研究为进一步完善医学本科生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医学本科生;通用学术英语;课程设计;学术交流能力

一、背景

得益于我国基础英语教学水平的普遍提高及广泛开展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大学英语教学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高校入学新生英语水平逐年提高。一些高校针对新生入学英语水平的调查显示,有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甚至托福、雅思考试,而这在上世纪末仅是部分本科学生在毕业时方能达到的水平。但进入大学学习阶段,英语教学仍然以提高学生的通用英语能力为主,这既满足不了学生的实际需求,更跟不上国家发展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教育部在 2018年提出高等教育要向“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靠拢,开发与当代大学生认知能力相适应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课程,并把高校外语教育纳入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医学方向的学生来说,其专业特点决定了英语在其大学学习阶段的重要地位,与其他学科相比需要尽早地接触学术话语,来满足之后的专业学习、发展需求。在此背景下,如何调整医学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培养其直接获取国外最新学术信息,用英语与国外同行自由交流,以及毕业后用英语开展工作与学术研究的能力已是当务之急。

二、国内外相关课程开设状况

1.国内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及存在问题

由于没有针对医学学生的统一教学大纲,国内各医学院校开设的英语课程不尽相同。多数院校选择在大一阶段开设与高中衔接的通用英语课程,之后直接进入医学专业英语的学习,开设各种医学相关的英语选修课。如陕西3所医学院校,其医学英语课程教学以“医学英语阅读”为主,课程依照人体解剖系统,并以此为框架安排章节内容,同时辅以医学听说、翻译、写作及词汇训练。[1]还有一些院校拓展了医学人文类课程,如南方医科大学及广东医科大学,在二年级以必修课形式开设“医学人文英语”,通过涵盖与常见疾病相关的医疗话题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2]部分院校的英语课程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如河南中医药大学在传统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外增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英语阅读、中医英语翻译等特色课程,来提高中医药专业人才的英语水平。[3]

然而,医学专业本科生在完成一年的通用英语学习后,直接进入到医学专业英语学习,往往存在前后脱节现象。一项针对青岛大学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专业课学习情况所进行的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准确、完整、有效地理解教师所讲授的课程内容[4];Lam对香港科技大学学生的研究也证实了许多其他学者的发现,即阻碍学生专业课学习的不是专业语境下的学科词汇,也不是高难度的一般词汇,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通用性学术词汇。[5]此外,医学专业英语课程往往局限于医学专业词汇学习和文献阅读,听说训练相对薄弱,加上课程知识量大,较难消化理解,学生普遍反映课程难懂,并且趣味性不强,缺乏互动,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英语学术交流能力的训练,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课堂观察及课后访谈中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尽如人意。由于医学专业英语师资不足,一些院校只设置一个学期的医学专业英语课程,短暂的开课时间无法有效培养其学术英语能力。大学基础阶段,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普通高校的英语课程直接进入专业英语学习并不现实。一方面,虽然有统一的高考录取分数,但生源的不同造成其实际英语能力参差不齐,尤其是学术英语能力相对薄弱,学生仍需要一段时间的系统训练、调整来适应大学的学术氛围;另一方面,通用英语和专业英语各自为政、互相割裂的状况,存在很大弊端,对系统培养医学本科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并没有产生积极作用。

2.国外相关课程设置情况

实际上,在美国、英国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本科阶段无论学生来源如何,是本土学生还是留学生,无论选修什么专业,在入学后都要进行1-2年的学术英语相关课程学习。如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所有新生入学后都要通过一个英语写作分级测试,按成绩分4个等级进行学术写作及规范训练,所有学生都必须修满一定学术写作学分之后,才能正式开始专业学习或达到其专业毕业的标准。以工科为主的美国普度大学还为机械工程系专门设立了学术英语工作坊,辅导学生的通用学术沟通交流能力。类似的课程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也有设立。而在日本、韩国、香港等英语为主要外语的国家或地区,学术英语也是其大学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课程。在香港大学设置的6个大学英语学分中,通用学术英语占4分,专业学术英语占2分。可以看出,这些课程并非是完全针对某个专业的专业语言课程,而更侧重的是学生的通用学术阅读、写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三、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1.何谓学术英语

英语教学界通常把英语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 简称EGP),即打基础的、并没有特殊目的的英语;另一种是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简称ESP),即满足特殊专业需求的英语语言。ESP又可分为正规教育体系中以学业用途为目的的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简称EAP)和企业培训中的职场英语(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简称EOP)。

学术英语可再分为通用学术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简称EGAP)和专门学术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简称ESAP)。EGAP侧重各学科英语中的共性东西,即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及进行书面、口头交流的能力,例如阅读原版文献、用英语听讲座、记笔记、开展学术讨论、撰写论文及参加国际会议等。ESAP则涉及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英語语言能力培养,如医学英语、计算机英语、工程学英语等。

可见,通用学术英语是跨越学科界限的基础学术英语,是存在于不同学科的共性学术语言,而专业学术英语则是在某一特定学科范畴内教授的英语语言,有其特定的专业背景。二者既有紧密联系,同时又有各自的特点。只停留在EGAP阶段的教学,无法满足学生专业的特定需要。但只强调ESAP的教学则是一种“培训”,而不是“教育”,学术英语课程不能只限定于专门的、特定的语言。[6]

2.开展通用学术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应与学生的认知发展保持一致,只有适合学生认知发展的教学内容才能最有效地促进其学习。[7]在开展专业英语教学之前,采用通用学术英语作为桥梁,来协助学生从高中的通用英语学习转换到专业学术英语学习是适应当前大学生需求及能力状况的可行之路。在医学本科生接触本专业的英文文献前,了解学术文献的特点,掌握听英文学术讲座的能力,学会进行规范的学术口头和书面交流,熟悉国际学术交往惯例等基础学术英语素养会更有效地促进其下一步专业医学英语的学习效果。按照Hutchinson & Waters的观点,与目标情景下所使用的专门、特定的语言相比,其情景下的语言技巧更重要。[8]通用学术英语涵盖了不同学科学习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共性学术语言技巧,针对这些技巧开展训练可以为学生掌握未来专业发展所需的特定语言知识和技能奠定坚实的基础。

日本及香港大学通用学术英语课程的成功经验也证明了这一模式在以英语为授课语言的大学课堂应用的可行性。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大学英语一年级开设通用学术英语,二至四年级为特殊学术英语,即专业学术英语。香港大学为本科生开设的通用学术英语课程,内容包括口头及书面学术交流特点的掌握、搜索及评价学术资料、综合学术观点、撰写学术文章等,而在研究生阶段则开设了学术英语写作课程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很好地使学生从高中的普通英语学习顺利过渡到以英语为授课语言的专业学习中来。

四、医学本科生通用学术英语课程设计

对于医学本科生来说,准确理解医学专业文献、及时掌握国际医学最新动态、撰写医学论文或摘要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培养学生在医学专业领域的学术交流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能操之过急,人云亦云。要针对学生各阶段的认知水平,合理安排好课程内容,正确处理好各阶段课程之间的关系,全方位提高学生的通用学术英语素养,方能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学术英语能力基础,为学生将来用英语自如开展本领域的研究和国际交流提供支撑。

1.课程设置的节点及目标

从整体上来看,医学本科生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分通用英语——通用学术英语——专业学术英语,三个阶段逐次、递进开展。在本科学习的第一年开设与高中英语衔接的通用英语教学,按照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从听、说、读、写、译5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弥补高中阶段听说训练的不足,在扩大阅读范围的同时,补充高阶词汇,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综合文化素养。虽然医学属自然科学,但医学教育同样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而在专业性较强的医学课程体系中,英语课是少有的人文课程,其承担的人文教育责任是不容忽视的。

在学生具备一定高等教育学养素质后,第二年进入通用学术英语(EGAP)的相关课程学习是比较合适的节点。课程内容应围绕学术话语中的共性问题,培养学生用英语完成基本学术任务的能力,帮助学生从普通英语学习向医学专业英语学习过渡。比如,能听懂一般性的英语学术报告和科技报告,掌握一般学术文献特点、学会搜索学术资料、综合及评价学术观点、学会参与学术讨论及陈述,撰写一般的技术性报告,如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各医学院校也可以根据各自情况开设一些泛基础专业英语课程,如“医学人文英语”、“医学英语常用术语”等选修课程。

在高年级阶段,则开始较为专业的医学专业学术英语学习(ESAP),即以某一医学学科内容为依托的英语学习,如“公共卫生英语”、“口腔医学英语”、“护理英语”、“临床医学英语”等课程,培养学生阅读医学专业英文文献、撰写医学学术论文、用英语做医学学术报告的能力。只有最终掌握和医学专业相关的学术英语研究能力,学生才能开展有效的专业学习和研究,最终进入国际医学专业学术圈子。鉴于国内的非英语语言环境,医学专业英语学习应该持续到学生在校学习活动的结束,实现医学本科生大学期间英语学习不间断,这样才能有效巩固学习效果。

2.课程模式

通用学术英语教学在以英语为授课语言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已较为成熟,但在国内则刚刚起步。目前,我国大部分医学本科阶段的学术英语教学仍局限于对语篇知识的探讨,采用传统的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模式,对学术词汇、语言点“精雕细琢”,这种方法虽然有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语言知识,但僵化的教学形式令学习过程低效率、低效果,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面临的困难较多。从对某大学医学部实验班的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对小组讨论、专题竞赛、影片观摩等多元形式的教学活动最为感兴趣,且不排斥额外的学习任务。有鉴于此,通用学术英语课程可以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方法PBL(project-based learning)来增强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PBL是目前外语教学中最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也广泛应用于国际医学教学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真实、有意义的实际问题。比如针对授课内容,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上搜集一定数量相同主题的学术文章,找出其共同的格式、体例、用词特点,之后分析、比较这几篇文章的观点,结合翻转课堂的形式,完成学术论文规范的学习。最后,通过完成一篇综述来概括、评价这几篇文章,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在预习阶段,还可以指定学生围绕某个主题阅读一定数量的文章,增加背景知识了解。在导入阶段,则可以让学生观看或倾听一段相关学术讲座,训练其记笔记的能力。按照这一模式,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语言能力都可以在实际任务中得到全面锻炼。而且,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真实的参与感,能够激发学习热情,增強学习动力,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及自主学习能力。

3.教学材料的选择

Carter认为学术英语课程的3个主要特征是:材料真实、以目标为导向及自我定向。[9]真实的、原汁原味的语料对于学术英语教学极为重要,不仅适合目前的医学学生英语水平及需求,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及热情,使学生尽早体会到真实的英语学术语言氛围。此外,教学材料应采用固定教材与辅助材料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教材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有据可依,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全面;另一方面,根据教学情况随时添加的辅助材料也能增加课程内容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并可弥补教材在时效性上的弱点,是国外大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最重要的一点是,学术英语课程是一个自我定向的学习过程,倾向于把学生由学习者转为使用者,[9]而给予学习者一定的自由度是创建自我定向学习的基础。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做研究,充分利用互联网,自己寻找不同的学习资料,这不光有助于学生探索发现、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更有利于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但在这一环节上,教师科学、及时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4.学术英语能力、素养的全面培养

通用学术英语课程应以学生整体学术英语能力的全面提高为目标,从听、说、读、写4个方向着手,来全面培养其基础学术语言能力及技巧,而不应只侧重阅读、写作。在以往被忽略的听说能力训练方面,应以医学学术交流代替现有以日常听力和口语交流为主的教学方式。比如听较为完整的英语学术讲座、报告、讨论,同时培养其记笔记、抓要点的能力;以小组为单位模拟会议、讨论、询问病情等场景,培养其概括、陈述问题、根据对方观点调整语言、协商达成一致、得体进行学术交流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典型医学文献阅读、学习,掌握医学专业文献结构、规范、格式要求、文体特点等,学会快速浏览文献;在医学专业文献阅读、学习基础上,通过布置论文摘要、综述、研究报告等实际写作任务,培养正确改写、使用合适文体、规范组织学术语篇等学术写作能力。

除了培养学生的学术语言知识外,通用学术英语课程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学术素养。未来优秀的医学研究者、从业者必须能够用英语直接开展本领域的研究和国际交流,而背后支撑這些学术能力的则是良好的学术素养,这包括查找专业信息及信息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协商、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思维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对学术道德及规范的敬畏与遵守。通用学术英语教学,亦或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不应仅是单纯的技能培训,而更多的是对学生科学素养、综合素质的培育。

5.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

教学效果的评价是关系课程成败的关键。如前所述,学术英语学习是一个自我定向的学习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教学任务的最终实现要依赖于学生的课前准备、课内活动参与和课后自我实践情况。而大学英语教学所普遍使用的终结性评价并不能对这种动态的学习过程做出有效评价,目前国内广泛承认的四、六级考试也并非针对学术英语能力。因此,采用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方能对通用学术英语课程学习做出有效、全面、系统的评价。学生每一个学术语言能力板块的学习都以一个任务项目的完成情况记入到总成绩中,且对每个板块中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做动态累积,直至最后一个任务的完成。这种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全面评价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此外,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学习任务,除由教师给出评价外,组内同伴间也要根据每个人在团队合作过程中的表现及贡献给出评价,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任务参与度,促进团队合作。

五、结语

高校公共英语教学要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则必须走出其传统的课程体系,开发适应学生认知水平、满足国家发展需求的一流课程。英语作为国际学术界的通用语言,其强势地位在医学领域尤为突出。医学本科生的英语教学则必须对标国家的人才培养要求,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力、科研创新力。通用学术英语课程的设立,可以进一步完善医学本科生的英语课程体系,使学生由通用英语学习顺利过渡到医学专业英语学习,真正掌握直接用英语汲取医学专业领域国际最新学术成果、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扎实的学术素养,推动教育部 “新医科”建设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任婧文.医学本科人才的医学英语教育——西安医学院调研结果报道[J].科技展望,2015(07).

[2]刘春娴,罗永胜. 大学医学英语课程体系:现状与构建[J]. 高教学刊,2019(05).

[3]刘九茹. 中医药专业人才英语学术交流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0).

[4]陈黎. 高校专业课学术英语听力理解能力培养探讨[J]. 山东外语教学,2007(04).

[5]Lam, K. M. A study of semi-technical vocabulary in computer science text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SP teaching and lexicography[R]. Hong Kong: Language Centr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1.

[6]Widdowson,H.G.Learning Purpose and Language Us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7]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8] Hutchinson, T. & A. Water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9] Carter, D. Some Propositions about ESP[J]. The ESP Journal, 1983(02).

[责任编辑:马妍春]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课程的MOOC课程设计
“千里画廊,魅力北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基于学科竞赛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多元化的课程设计主体研究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设计教学的调查研究
关于完善课程设计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
在交往实践观视阈中高校辅导员校本培训课程设计观的重构
分阶段进行楼盖课程设计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