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读智慧故事 致敬中华文明

2020-07-04袁丽敏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版块智慧语文

袁丽敏

摘要:中华文化灿烂辉煌,凝结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以大单元的方式构建教学,这样的尝试又有怎样的收获?本文作者作为践行大单元教学的一线教师,尝试从课程的任务确定、学情分析、单元构成及反思四个方面,对“中国古代智慧”大单元教学做了梳理和反思。

关键词:古代智慧 ;大单元

一、单元学习任务的确定

1.基于有根源的语文教学,进行单元整体定位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历史的长河中凝结了古人无数的智慧结晶,从医学到数学,从建筑到文学……无所不包,这是中华民族自信之源泉,是民族进步之根脉。回望历史,展望未来,我们不能忽视“中国古代智慧”在历史与未来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中传承传统文化,是新课标的理论要求,也是重返精神家园的核心要求。将传统文化融合到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是新课标赋予小学语文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经过调查发现,小学各版本语文教材中,都选取了与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智慧密切相关的内容,如长春版教材和部编本教材中都涉及了大量与此主题相关内容。这使得由长春版教材改学部编版的学生的学习更有连续性和衔接性,也使研究有了可持续性。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充分整合资源,最后拟定以大单元的模式展开教学,选取了长春版语文教材五年下第九版块“智慧故事”单元中的3篇文章——《西门豹》《田忌赛马》《晏子使楚》——作为“中国古代智慧”单元的蓝本进行大单元教学开发。 “智慧故事”这个单元的主题非常值得推敲。这个版块主题为“智慧故事”,课本中选入了3篇文章,3篇文章都有一个充满智慧的人物形象,都借助智慧解决了难题。最初,研究目标定为:品析智慧故事,感悟人物智慧,并尝试破解智慧故事编写的密码。随着探讨的深入,教师将问题更加细化,聚焦了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到底什么是智慧?故事中主人公的智慧体现在哪里?课文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智慧,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还体现在哪里?其实语文教学并不应仅仅停留在诗歌散文这样的文学主题上,语文教学最本质的立足点还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通过语言文字来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经历,语文是综合性学习,新型教学要打破传统篇章教学的方式,构建单元模块,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2.基于有过程的语文教学,进行单元学习

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民族文化智慧。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语言规律,借助不同文本信息构建自己的语文认识,这也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语文学习过程。

语文独有的学科品性在于浸润式学习,本单元依托“智慧”这一核心问题,创设情境,学生以智慧为话题,在智慧文本情境中,感受古人在文学、数学、医学、科学、建筑等领域的卓越智慧,进而增强学生对文化的了解,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激发民族自豪感。

3.基于有个性的语文教学,进行单元开发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单元教学的执行者是不同的教师,对象是不同的学生,因此,教学活动是在明晰教学目标与方法的前提下,充分尊重教师的教学风格,更尊重学生学的过程和个性化理解与表达。支持和鼓励学生在同一问题上异彩纷呈的思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引领者,教师要有从千姿百态中提取、梳理核心观点的能力,也就是说,课堂中教师既要能“放”出去,同时也能“收”回来。

二、学情分析

在上课之前,教师做了学情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四个主要问题:什么是“智慧”?你认为“智慧”的人有哪些?你知道哪些有“智慧”的故事?你觉得“中国古代智慧”是什么?通过统计发现:56%的同学认为智慧就是聪明,31%的同学认为智慧是机智、有头脑,还有的认为智慧是能解决问题、有心眼儿等。有智慧的人和事有: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诸葛亮草船借箭等,对于“中国古代智慧”这个问题,由于之前学生们学过“幽默”这一版块内容,所以大部分同学还是围绕着古人以幽默化解尴尬这个方面来作答,大部分同学对“智慧”的理解较窄,对智慧人物和故事的认识还还停留在对文学作品的了解上。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文学家,而是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语文课要打开学生视野,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去發现“智慧”,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体会中国古人的智慧,并从中获得民族自信,启发少年智慧。因此,构建“中国古代智慧”单元学习非常有意义。

三、单元构成

通过大量查阅《九章算术》《天工开物》等著作和资料,结合以往大单元开发的经验,这一单元主题确定为“中国古代智慧”,围绕“品读智慧故事,致敬中华文明”这一总体目标,将教学内容划分为3大版块,共12课时,分版块进行研讨教学。以版块形式突出教学重点,以“N+X”的方式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以“归纳式教学法”帮助学生发现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三有”,即“有根源、有过程、有个性”的教学理念的落实。

第一版块:2个课时

在这两课时中,教学重点为:通读3篇文章,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受人物智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承接以往学过的《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捞铁牛》等文章,通过这3篇文章主人公用智慧化解困难的故事,自然过渡到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单元学习的框架,让学生做心中有数的“游客”,通过幻灯片展示中国历史纪年表及在各个朝代中诞生的智慧书籍,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中国古代智慧的博大精深。在教学过程努力做到3个关注:1.作为高年级的学生,孩子们已经掌握了自主学习生字的能力,教师重点关注了字的原理与演变,如豹字的字理演变,借助视频及课件呈现复姓的由来,介绍课文的来源。这是关注“有根源”。2. 尊重学生如何化解难点或重点问题,基于学生的状态,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和延伸。如在《晏子使楚》一课中,出现的“桔”和“枳”,很多同学并不是很清楚这二者的区别,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出示这二者叶、花、果的对比图,加以点拨,使学生茅塞顿开,这也为下一版块体会人物智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关注“有过程”。3.借助生字讲故事,既巩固认字成果,又将故事梗概串联起来,学生的表达异彩纷呈。这是关注“有个性”。

第二版块:3个课时

本版块重点解决的问题为:通过默读3篇文章,体会主人公的智慧体现在哪里。

在研究这个问题时,为了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教师给学生的思考搭了梯子,出示了这样的学习提示——

再次默读《西门豹》《晏子使楚》《田忌赛马》,思考主人公的智慧体现在哪里,将自己的体会简单地批注到书上。

比如,你可以这样思考:

1.他们分别都遇到了什么问题?

2.他们是如何破解难题的?(如何想的,如何做的,结果如何……)

3. 这些办法高明在哪儿?

通过把大问题拆分,学习的难度降下来了,效果提升了,学生知道该从哪里思考,怎样呈现思考的结果。在汇报阶段,学生充分阐述观点,教师引导梳理追问,如:你通过文章中哪些具体的描写体会到他的智慧的?用一个简短的词语概括他们的智慧。这样的做法就是让学生的思考能真正落地,思考的结果是从文章中来的,同时高于文章。教师将学生关于人物智慧的观点梳理在黑板上,结合三位主人公的智慧故事,教师对“智慧是什么?”进行了一次小归纳:学生有感而发——智慧是西门豹惩治官绅巫婆的将计就计、假戏真做;是晏子维护国家尊严时的沉着冷静、妙语连珠;是孙膑在指挥赛马时的知己知彼、巧妙布局。教师引用《战国策》中的名句“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进一步总结了经典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智慧。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了迁移,通过《林则徐捍卫民族尊严》《郑板桥巧言赠小偷》《鲁班与墨子的较量》3篇文章,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智慧,概括主要观点。通过课内课外六篇文章的体会学习,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智慧故事的共同点:中国人的智慧不仅体现在战术谋略的运用上,国与国的争斗较量中,还表现在生活琐事中,嬉笑怒骂间,以及对尴尬的化解上。而这些都是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智慧的。这是结合这个版块进行了一次大归纳,学生的思维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拓展延伸,思考也更深入,更有层次性。教师将学生的思考结果呈现在树状图上,树状图上长出了第一根粗壮的分枝,体会到这里,学生自然而然想到,其实智慧并不仅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更体现在人与自然中,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也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第三版块:4个课时

这个版块共4个课时,主要任务为:通过学习建筑、发明、数学等方面的资料,体会古人在自然科学中的智慧。

课堂学习中,教师为学生呈现长城、赵州桥、木结构建筑等学习资料。学生边阅读,边批注。之后小组交流,再结合文字,全班汇报自己的感受,把自己的想法写到前面的黑板上,学生们通过文字和视频,体会到语言文字背后的内涵和情感,他们由衷地赞赵州桥之坚,叹长城之巍,惊木结构建筑之巧,感受到了中国古人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和非凡智慧。

在给学生呈现地动仪和活字印刷的小故事时,教师资料中辅以《史记》中关于地动仪的记载和沈括《梦溪笔谈》中关于活字印刷的记载,追根溯源,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中国古代发明的先进性和成就。

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古人在数学方面的成就,教师从学生刚刚习得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入手,领略《九章算数》、《孙子算经》等数学著作凝聚的智慧。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这4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解答思路新颖而奇特,为著名的“砍足法”,这一方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学生们通过动脑筋想一想、动手做一做、小组议一议的方式,切实体会到古人在数学方面的智慧和造诣。

当教师开启历史的大门,和学生一同搜集整理中国古人的智慧在其他方面的成果时,孩子们的智慧也被开启,他们结合大单元的学习内容,对“智慧是什么”进行又一次梳理,这也是针对几个版块的学习做出的大归纳,他们认为:智慧不仅存在于发明、语言文字、医学、音乐中,还存在于天文、地理、工具、节气、农耕中。智慧不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更体现在人类探索自然、改造自然解决生活困难的过程中。而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早于欧洲上千年,更加让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最后学生们说:智慧是人们在生活中所得的经驗;智慧是遇事的正确判断;是困难的巧妙化解;智慧是能言善辩、冷静思考;是创造发明造福人类;智慧是改善生活的启示,智慧是人与自然的精华。

第四版块,3个课时

在前几个课时的基础上,同学们已经对“中国古代智慧”有了深刻的认识,而第四版块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围绕“智慧”这个话题,拓展研究关于智慧的其他相关语文元素。第十课时的课时目标定为: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交流与智慧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确定研究主题,动态分组,进一步研究关于智慧的其他元素,拓展学生的思路,加深学生对智慧的理解。通过启发式的谈话,师生交流,最终确定了“智慧的故事”、“智慧的人”、“智慧的词语”、“智慧的名言”、“智慧的书”、“智慧的种类”这几个问题。确定了研究问题之后,课堂上根据同学们的兴趣进行了动态分组,成立了新的小组之后,大家一起合作讨论,填写了研究计划卡。第十一课时是在确立了研究方向后,确定了研究成员,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查阅、搜集、整理、汇总资料、准备课堂发表的内容。课后,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对材料进行筛选、比对、分析,进而得出研究结论,确定呈现方式。有的小组打算写研究报告,有的小组想画思维导图,有的小组想办手抄报。期间教师持续关注、调整、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第十二课时的目标主要为展示研究成果。选择小组成员喜欢的方式,将研究成果进行多样化展示。通过相互学习、交流,再次丰富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智慧”这一问题的认识。

总 结

在5个版块共12课时的学习中,教师始终围绕着“智慧是什么” “中国古代智慧”这样的主线展开,教学环节的设计一脉相承,环环相扣,学生的思维从最初的对智慧人物的敬佩,到体会人与人之间智慧的内涵,再到感叹中国古人智慧在人文科学各个领域的惊人成就,最后孩子们能站在理性层面俯视“智慧”这个主题,对这个主题进行分类研究。学生的思路在不断扩展,认识在不断深化,对 “智慧”这一学习主题也在从模糊的感性认知走向清晰的理性思考。

四、反思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文化能够持续传承和发展振兴的精神前提。“中国古代智慧”单元教学,旨在促进学生思维的發展、视域的拓展,带学生们进行“人与人”,“人与自然”领域的“类”学习,丰富单元主题内容,紧扣“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一)“智”圆行方,“慧”引孜孜勤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在思考一个关于语文学科品性的问题:“中国古代智慧”,这样一个大的主题,除了课本中3篇故事性文章外,还要涉猎到很多看似“冷冰冰”的科普文章,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品性,是教师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的汇报,有模有样,思维特别发散和多元,有想法能落地。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充分学习思考,学生是真看,真体会,真思考,真合作,真质疑。实践过来,印证了当今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语文教学要基于大的语文观和学生的能力发展观,这样的教学能切实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智”地有声,“慧”润浓浓爱国心

1. 有效拓展,铸“智慧”情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建筑奇迹,先进发明让世界为之震惊。学生在资料中穿越古今,在学习的过程中赏赵州桥之奇,赞长城之坚,叹木结构建筑之巧,地动仪,活字印刷……一个个中国奇迹,彰显了中国智慧,塑造了中国辉煌。

2. 有效交流,丰“智慧”臂膀

在领略“人与人”智慧的基础上,丰富对“人与自然”领域智慧的认知,学生自主查资料、交互分享、集体碰撞。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迸发,爱国情怀的血脉在这里滋润,思想、观念、意识都在不断地提升,每个人都经历着品“智”、体“慧”的过程,在探究、辨析、构建中逐步总结概括自己眼中的“智慧”,这是一个自我实践、自我生长、自我提升的过程。

(三)“智”作主张,“慧”制满满收获情

学生围绕着“智慧的故事”、“智慧的人”、“智慧的词语”、“智慧的名言”、“智慧的书”、“智慧的类别”进行了动态分组、深入研究,成果不拘一格,让人耳目一新。学生更大胆地与听课的老师们交流、求教,收获了宝贵的意见,得到了中肯的赞赏,激起了自信的火花。同学们的研究报告深入浅出,形式丰富:有色彩鲜明、详尽细致的思维导图;有版块分明、归纳清晰的手抄报;有对人物的分析、有对名言的详尽解释;有对故事的拓展延伸,有对词语的分门别类,这些作品呈现出的是同学们对“智慧”的理解。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有根源、有个性、有过程,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课程虽然结束了,但同学们对“智慧”的体会还在不断加深,“中国古代智慧”,点亮华夏智慧之光,照亮智慧课堂。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II[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傅统先,译.武汉: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

[3] 于伟.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 于伟.与儿童的对话:儿童哲学研究的田野笔记[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7.

[5] 于伟等著.率性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6] 于伟.“率性教育”:建构与探索[J].教育研究,2017,38(05):23-32.

[7] 宋盈盈.211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延安大学,2014.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4.

[责任编辑:张丽丽]

猜你喜欢

版块智慧语文
读后环节在小学英语高年段故事版块教学中的运用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我的语文书
智慧决定成败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