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生成性教学资源应用的个案研究
2020-07-04宋歌
宋歌
【摘要】生成性教学资源能够充分体现对幼儿权利、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对幼儿学习特点的尊重。幼儿教师应当在充分发挥幼儿主动性,满足幼儿内在兴趣、需求的基础上,让幼儿自主探索、自我建构、自我完善。本研究将核心放在建构主义视域下大班科学活动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应用上,以建构主义理念为支撑,以教育实践中的真实案例为载体,深入分析幼儿的探究过程和教师的支持策略,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总结有益经验,促使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关键词】科学活动;大班幼儿;个案研究
生成性教学能有效提高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在幼儿教学中,教师应精心做好教学设计,促进教学资源的有效生成;做“敏感型”教师,智慧取舍,确保生成性资源的合理利用;做“推手型”教师,让幼儿做学习活动的主角,充分发挥生成性教学的积极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总是对生活中的各类现象感到好奇,这是他们的天性。当幼儿觉得成人是无所不知的时候,就会问个不停。幼儿想要知道世界上的事物到底是如何运行的,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每位幼儿都是“小小科学家”,他们需要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认识世界、探究各种奥秘。因此,幼儿时期是培养一个人科学兴趣的最佳阶段。如果教师能让幼儿体会到探索的乐趣,那么幼儿的潜质将会很大程度地被挖掘出来。
二、大班科学活动生成性教学资源应用的个案分析
1.案例描述《这是谁的外衣?》
(1)神秘的瓶子
清晨,瑶瑶蹦蹦跳跳地来到教室,一进门,她就迫不及待地将自己手中的白瓶子展示给教师和小朋友看。“你们猜猜这个里面装着什么?”她一边问一边把瓶子摇了摇,里面的神秘宝贝哗啦直响。大家纷纷摇头,表示猜不到。这时,瑶瑶把瓶盖打开,周围的几个小朋友立刻凑了上去。佳佳叫了起来:“是虫子,好大一只。”听到这样的消息,有些女生立马躲得远远的。瑶瑶看到自己的朋友们有些害怕,赶忙说:“这不是虫子,这是蝉的衣服。昨天我爷爷在公园里捡到的。”原来虚惊一场,幼儿们再次凑了过来。阳阳说:“蝉是什么?我没见过。”佳佳说:“是不是在树上叫的虫子啊,我之前好像听说过。”阳阳接着问:“它的身体呢?为什么只有衣服啊?”看到他们对蝉如此感兴趣,笔者赶紧在网络上搜索了一些蝉的图片和视频,准备在下午的活动时间和他们一同寻找蝉的秘密。在交谈中笔者发现,班级有几名幼儿对蝉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他们知道蝉还叫“知了”,也知道蝉生活在树上,有的还会叫。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用谈话的方式,和幼儿们聊到蝉喜欢的食物和外形特点。
(2)蝉的现身
第二天,瑶瑶又拿来一个小瓶子。这次,她继续故作神秘地问:“猜猜这是什么?”
幼儿们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问道:“是蝉吗?”瑶瑶脸上带着自豪的表情说:“我爷爷昨天帮我抓到一只,拿过来给你们看看。”幼儿们对这个“新朋友”很感兴趣,几个人挤到一起观察着,佳佳还摸了摸它的背:“哎呀,硬硬的。”幼儿们都蠢蠢欲动,想要和蝉近距离接触。想到班级的自然角有放大镜,笔者就和幼儿商量,要不把它放到自然角,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加细致地观察蝉啦。这一周,自然角成了班级的热门地带。有的幼儿给蝉带吃的,有的幼儿拿来家里的爬行动物观察箱,有的幼儿强烈要求要用玩具帮蝉做一个房子。这样,蝉在我们班安了家。在自然角,欣欣拿着自己的观察记录本为蝉画像;乐乐则喜欢拿着尺子比画,想要测量蝉的身高。对蝉,幼儿似乎有着无穷无尽的好奇心。
2.个案分析《这是谁的外衣?》
案例《这是谁的外衣?》并不是传统意义上依据教材主题进行的科学活动教学,而是源于幼儿对昆虫的好奇心生成的探究问题。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充分挖掘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建构主义取向的科学活动是可以预设目标的,但其目标是有弹性的,以适应幼儿的能力、兴趣及需求。因此。在确定教学资源的主题“蝉”之后,笔者还拟定了相关的活动目标,具体如下。
(1)通过观察了解蝉基本的外形特征。
(2)了解蝉的生长过程及生活习性。
(3)能利用工具进行观察与探索,并尝试记录。
(4)对自然界充满好奇心,并自主地寻找不同途径来了解自然、解释自然现象。
(5)能养成爱护自然界生物的态度
这些目标包含科学活动中的认知、方法及态度,同时也涉及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情感培养。在活动开展初期,笔者引导幼儿进一步接近蝉,观察和记录蝉的外部特点,并為幼儿提供了相关的学习资源,如蝉的图片、婵蜕皮过程的影像资料、阅读区的绘本《蝉的日记》、益智区和自然角的放大镜、观察记录等。闲暇时间,笔者还会和幼儿一起去户外,去寻找真正的蝉和其他自然界中的昆虫。幼儿在浓厚的兴趣激发下,非常喜欢参与探究活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关于蝉的学习经验。随着活动的深入,幼儿逐渐关注更加深层次的问题,如蝉到底吃什么?蝉为什么会发出声音?是叫声吗?其实,蝉的声音并不是由嘴巴发出的,而是腹部的发音器震动鼓膜发出的声音。笔者并没有直接把答案告诉幼儿,而是给予幼儿充分的思考空间,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之后,笔者引导幼儿进行预测,并鼓励他们尝试自主选择不同方式解决发现的问题。这也是遵循建构主义取向的课程建设引导,但不直接教导的理念。
三、案例《这是谁的外衣?》给予的启示
一直以来,很多幼儿教师把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预设的课程目标放在重要的位置。这样做往往会舍本逐末,忽视了幼儿的兴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生成性主题活动是建立在对幼儿仔细观察基础上的,因而更符合幼儿的兴趣与发展需要,更能调动幼儿参与课程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有效地创造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真正做到“关注幼儿,正视幼儿的创造”,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笔者认为,幼儿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聆听心的声音
幼儿是源源不断的惊喜制造者,他们的头脑里装着取之不尽的创意。教师如果愿意倾听幼儿的心声,就要多关心幼儿在想什么,多聆听他们的交流,各种令人惊讶的想法一定会层出不穷。案例《这是谁的外衣?》正是源于幼儿带来的一个神秘外衣,引发了幼儿对蝉的热烈讨论,如“我在书里见到过”“它的外衣上有一道缝”“它好像没什么味道”等。作为教师,笔者没有打断幼儿的对话,只是仔细地聆听着,发现他们真的很想了解有关蝉的秘密。于是,一个新的科学活动就这样产生了。在师幼共同探究的过程中,幼儿的想法给了笔者一次又一次的灵感,从单纯的科学活动拓展到阅读区、美工区的各类主题,再到最后听取幼儿们的建议,把蝉放归自然,这些都是源于幼儿内心深处的声音。聆听这样的声音,幸福感油然而生。
2.智慧引领航向
由幼儿的兴趣生成的活动中,往往由于幼儿缺乏认知经验,对事物的探索容易停留在表面,再加上年龄、思维方式的限制,幼儿很难对事物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适时引领,借助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开放式的问题,巧妙进行“答疑解惑”,把幼儿学习的兴趣推向更高层次。教师应做好支持者的角色,灵活地处理课堂预设与幼儿生成之间的关系,努力找到这两者的融合点,在与幼儿互动协商的过程中,成为幼儿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案例中,笔者不断摸索怎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帮助幼儿发现蝉的奥秘,经过精心设计,分别让教具、书籍、同伴等在不同的时间适时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促进了幼儿多层次、多角度经验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幼儿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做到眼中有幼儿、心中有教材,及时抓住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并合理运用到科学活动中,使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等都得到锻炼,进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张斯宁.建构主义取向的幼儿课程与教学[M].台北:心理出版社,2013.
吴天武,邹国鲜.论幼儿园生成性主题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5(10):53-56.
张更力.单宁波.幼儿教师生成性环境创设能力反思及提升[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6(12):97.
田斌.课程游戏化精神引领下幼儿园生成性课程的实现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39):5.
王雅楠.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生成性教学存在的误区及对策[J].幼儿教育研究,2018(05):19-21.
李艳霞.幼儿园预设课程与生成课程的整合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