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020-07-04刘佩华
刘佩华
摘要:伴随着课改的稳步推进,课标的更新,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已成为课改的重要一环。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将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还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基于此,笔者以自身为例阐述班级学生自学能力的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方案和步骤。
关键词:初中数学 自学能力 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6
自学能力指学生应具有在日常学习中能够清晰体会到自身学习目标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础主动制订学习计划,按照计划优秀地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在学习计划实施的同时,也有能力依据自身发展和教师要求等变化随时修改目标。作为义务教育的第二阶段,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相比,难度有所加大,教学节奏加快,知识内容陡增,对知识的考察更加注重深度和广度。这就要求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际运用能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适应初中数学教学的新变化,提高数学素养,减轻教学压力,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受学生自身学习能力,个体差异,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等因素影响,造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不理想。
-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现状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部分学生起点差,在小学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自学能力。这导致他们学习能力差,无法设立自身的学习目标,学习比较盲目被动,无法适应初中快节奏的教学活动,缺乏学习的兴趣,为教学带来了巨大压力。下面将分析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教师教学理念和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部分学生的小学教师仍采取传统填鸭式教学手段,以教师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学生没有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一味地靠老师解决问题,这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同时,受教学压力,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给予学习能力不高,成绩低的学生的关注不足,没有看到其身上的可能性,忽视了其自身发展需要,缺乏对其自学能力的培养。这样很容易造成恶性循环,使这部分学生学习能力无法得到提升,成绩无法提高,无法形成自学能力,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无法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学生个人学习习惯的原因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不好,不能集中精力听课,紧跟教师教学思路,课前预习成果不佳,课后作业完成质量不高;其次没有自学能力,无法感知教师的教学重难点,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比较盲目被动,没有良好的学习计划,无法优秀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这些学生普遍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堂注意力分散、课后没有主动地温习,与教师同学缺乏沟通,不能及时反馈自身学习中遇到的问题[1]。加之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形成,自制力不高,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学能力的形成。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方案
(一)教师反思自我,尊重每一位学生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反思自我,主动要转变思想,更新教学理念,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每一位学生给予关心,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使其热爱学数学,减轻教学压力。教师也可采分层教学模式,对于基础差的同学,在教学中要放慢节奏,提问时要降低难度,使其能跟上课堂节奏,减轻教学压力。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智力差距,并不是造成学习成绩差距的主要原因,而良好的自学能力能弥补学习的差距。因此教师要适当给予基础差的学生课堂表现机会,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热情,促进他们主动学习进步。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自学能力
在填鸭式教学模式的作用下,初中数学教师以自我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忽视了教学过程学生的信息反馈,学生学习欲望不强烈,主观能动性不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限制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还主动权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解决问题。教师可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有效培养。以笔者为例,在实际课堂教學中,笔者通过在以下四个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自主学习初级引导阶段:教师给出每课时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并尝试解决问题。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第一节课前,教师课前给出自学问题:小学我们学习过什么数,举出例子;正数、负数的概念;找两个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在自主学习培养阶段,学生通过第一阶段的培养,具有了简单的预习能力,因此可以提高要求,让学生先自主阅读课本,上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又如:学习七年级第二章《整式的加减》第二节课,学生课前先阅读课本,上课老师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整式加减运用到小学的哪个运算律,同类项的概念的关键词是什么?什么叫合并同类项?归纳一下合并同类项的步骤?在自主学习的进阶阶段,学生对自主学习的模式和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可以要求学生先自主阅读课本,课前完成《学案》的知识要点和基本技能部分,标出问题,在课上与教师共同解决。在自主学习的提升阶段,学生先自主阅读课本,课前完成《学案》每课时的内容,教师在进行基础讲解后,学生学会大胆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解决,教师再抛出进阶问题,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教师也参与其中,引导并与学生一同探寻答案,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
笔者在教学中也发现,许多学生自学能力不高,是因为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也可直接提出良好的学习方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
(三)培养良好的自制力
学生自学习能力的高低,与其自身自制力息息相关。初中生处于青春叛逆期,贪玩,浮躁。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加强学生的自制力基础上,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自制力。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學中,对学生予以管理引导,阐明自学能力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通过提供有效方案,帮助学生提高自制力,督促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3]。
(四)采取多种手段,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内容抽象,课堂容量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基础差的学生更易产生厌学情绪。教师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也很重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运用新媒体技术,采取趣味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在课前认真备课,制作生动精美的课件,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图形,变得生动形象;教师可设立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图形初步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制作立体图形,使学生通过实践,感知相关知识,并能将相关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教师也可采取有趣的活动进行课前导入,例如在七年级学习第十章统计调查时,导入每人进行一项调查,自行组织小组,小组讨论调查问题,课余小组合作完成这个活动,并完成调查表,通过这个活动,导入统计调查的知识,使教学生动有趣,学生在参与调查过程中有效提高了学习兴趣[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为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制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同时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差异化教学,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也要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方案,在整个教学过程督促学生提高自学能力;教师还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使课堂更加丰富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胡颖婷.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数学教学通讯,2018(26):34-35.
[2]崔烨.刍议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7(08):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