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风景审美评价思想和方法
——以雁荡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2020-07-03张司晗刘晓明
张司晗 高 琪 刘晓明
1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北京 100083
2 同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济南 250101
《徐霞客游记》 不仅是一部文学著作,还是风景资源考察评价的科学巨著和徐霞客风景审美评价思想的载体。徐霞客所考察的名山大川即是今天的风景名胜区[2]。徐霞客在游览名山大川的过程中,既注重欣赏风景外在的美学特征,又注重探索风景内在的科学成因,在内外兼顾的基础上感知、理解风景,获得精神的满足。目前,我国的风景名胜区缺乏完整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审美评价体系,探求徐霞客的风景审美评价思想对于建立适合我国景观特征的风景名胜区审美评价体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利于风景区的合理开发、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 雁荡山风景资源概况
雁荡山位于浙江乐清、平阳县境内[3],以瓯江自然断裂分为北雁荡山和南雁荡山。徐霞客所游雁荡山即北雁荡。雁荡山的风景最早见于南朝的地理古籍中,南朝宋·郑辑之的 《永嘉郡记》 载,“乐城县三原亭,去郡百二十里,溪水清如境”[4],三原亭应为雁荡山南麓的清江; 南朝谢灵运 《游名山志》 载,“神子溪南山与七里山分流,去斤竹涧数里”[5],即今雁荡山之筋竹涧。五代时有僧愿齐来平阳,见 “此山水尽处,龙雁所居,岂非西域书所谓诺讵罗震旦雁荡龙湫者耶?”,于是平阳始有雁荡之名 (南雁荡)(方舆胜览)[6]; 宋代有僧全了至乐清芙蓉村,曰: “此诺讵罗之所居也”[7],于是乐清雁荡之名 (北雁荡)以显。雁荡山的风景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雁荡山的自然景观丰富奇特,地形复杂,景象万千[8]。峰、岩、洞、壁、嶂、石、崖、峦、石梁、石门、石璺、石室、潭、瀑、山涧、春花、方竹等交相辉映,构成变幻无穷、气势逼人的景象,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北雁荡山面积最大,风景最佳,有 102 峰、14 嶂、64 岩、46 洞、18 瀑、10 谷等。主峰百岗尖,海拔1 057 m,共530 多个景点,游览面积达450 km2,胜景多集中在南部,灵峰、灵岩、大龙湫为雁荡山风景三绝[9]。《徐霞客游记》中关于自然景观的记载丰富且详尽。
雁荡山的人文景观历史悠久。雁荡山的开发始于南北朝,兴于唐朝,盛于宋朝,长达1200 年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其中有寺院、亭阁塔、牌坊墓葬、景观建筑等 28 处,摩崖石刻400 余处[10]。《徐霞客游记》 中关于人文景观的记载较少。
2 徐霞客对雁荡山风景资源审美评价
2.1 雁荡山的自然景观审美评价
徐霞客先后三次游雁荡山,有游记 《游雁荡山日记》[11]。徐霞客记录了游览过程中经过的景点、景观类型、审美体验及评价。通过内容分析法,对 《徐霞客游记》 中所描绘的景点、景观类型、所用形容词进行分析,提炼出雁荡山的审美特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徐霞客游览雁荡山的审美体验、审美评价思想和方法。
《徐霞客游记》 中记载并给予描述或评价的雁荡山的自然景观类型包括: 山景——山、峰、岩、洞、壁、嶂、石、崖、峦、石梁、石门、石璺、石室、石桥; 水景——潭、水、瀑、山涧;生景——春花、方竹、木; 天景——云、霞; 光景——日色。山景为评价最多的自然景观类型,其次是水景、生景、天景、光景。相应地,描述不同自然景观类型的形容词以山景为最多,其次是水景、生景、天景、光景。
徐霞客对于山景的评价包含整体山势和局部山体状貌两方面。整体山势评价方面,徐霞客对雁荡山总体描述为 “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极言其高; 描述雁荡之灵峰 “危峰乱叠,如削如攒,如骈笋,如挺芝,如笔之卓,如幞之欹”,刻画了垂直节理发育的流纹岩地貌形态,是对山体 “质” 的描述,极言其奇; 评价屏霞嶂及附近各峰 “锐峰叠嶂,左右环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观”; 评价灵峰景区 “峰峰奇峭”。局部山体地貌评价方面,可提炼出崇、峭、亘、奇、豁、高、敞、空、豁、阔、叠、连、回、危、摩天劈地、锐、展、亭亭、屼嵲、深、轩、透、爽、森森、参差、嶻嵲、奇瑰、幽等词汇,其中 “奇” 字使用频率最高,如天聪洞为 “嶂左第一奇”、龙鼻洞为 “嶂右第一奇”、铁板嶂 “石门之奇瑰攒合”、王子晋仙桥 “尤奇”。
因此,对于雁荡山山体的整体态势的评价,可用 “奇” 概括。雁荡之奇,在于雕镂百态的流纹岩景观。熔岩在喷出、流动和冷凝过程中,产生各种熔洞、气孔、流纹等构造,垂直节理发育,经海陆变迁及风化作用,形成极其丰富的造型地貌[10]。对于雁荡山山体的局部结构和不同组成部分的评价,最突出的特点也是 “奇”。
对于水景的评价,可提炼出雄、壮、幽、轰然、轰雷等; 对于生景的评价,可提炼出翠、佳、密等; 对于天景的评价,侧重于色彩的描摹,如用“流霞映彩” 描述霞、用 “迷漫一色” 描述云。对于光景的评价,侧重于通过时间描述明暗程度,如用 “渐薄崦嵫” 描述太阳西下时的日色。
2.2 雁荡山的人文景观审美评价
徐霞客 《雁荡山游记》 中涉及的人文景观不多,有昙花庵—— “颇幽寂”、白云庐、云外庐,云静庵与登山径—— “修整俱异昔时”。在审美评价中,徐霞客注重人文景观及其所处的环境整体所呈现的审美结果,如昙花庵 (现已不存)在其周围环境映衬下的 “幽寂”; 注重景物的历时性审美评价,如对白云庐、云外庐、云静庵与登山径的现状与修整前进行了对比。
2.3 徐霞客对雁荡山风景资源的审美评价内容及方式
徐霞客对于雁荡山风景资源的审美评价内容涉及风景的形象、色彩、尺度、声音、触感及评价者的心理活动等,注重视觉、听觉、触觉多种感官对风景的感知、体验,最终达到精神的愉悦。同时,徐霞客的审美评价以探寻风景内在形成机制为基础,是更为先进、完整的审美方式,也是现今雁荡山审美结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评价内容和方式见表1。
表1 徐霞客对雁荡山风景资源的审美评价内容及方式
表1 (续)
表1 (续)
3 徐霞客风景审美评价思想和方法
徐霞客的风景审美评价既重视对山水外在形式的审美,也重视山水科学成因的探寻,对于名山风景区的价值认知具有完整性。其风景审美评价基于细致入微的观察、多感官的体验,在游观中通过对风景的感知、理解达到精神的满足。基于 《雁荡山游记》,徐霞客风景审美评价思想和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客观的科学探索和主观审美感知相结合,定量的尺度估算和定性的状貌描述相结合。《徐霞客游记·鸡山志略一》 载: “山之有景,即山之峦洞所标也,以人遇之而成景,以情传之而景别”。徐霞客对风景资源的审美评价融客观探索和主观认知于一体,既有对山体本质规律的深入观察和科学探究,又运用多感官、全方位的审美感受对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评价[12-14]。相应地,其评价方法具备定性和定量的双重属性。一方面,在对山体局部状貌进行物理尺度的较精确描述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如描述屏霞嶂 “高数百丈”,并评价其 “阔亦称之”; 另一方面,基于主观感受对客观景物进行审美评价,如描述大龙湫 “水无所着,腾空飘荡,顿令心目眩怖”。
2)外在形态欣赏与内在成因探求相结合。徐霞客的审美评价既注重欣赏风景的外在状貌,又注重探寻风景的内在科学成因,是完整、科学的审美方式[15]。如徐霞客在第三次游雁荡山时探明大龙湫之水并非来自雁湖,而是 “水出绝顶之南,常云之北,夹坞中即其源也”。
3)横向与纵向对比。徐霞客常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审美评价,主要包括以下3 种情况。一是雁荡山内不同景区或景点间的对比,如将宝冠寺旧址附近一洞右的瀑布与大龙湫对比: “其高亚龙湫,较似壮胜”。二是将雁荡山与其他山岳风景区作对比,如将雁荡石梁与寒岩洞中石对比:“颇似雁宕之石梁”。三是同一景点在不同时期的对比,如比较第一次游雁荡和第二次游雁荡时灵峰洞石台及洞中罗汉像的状况: “蹑千级而上,石台重整,洞中罗汉像俱更新”。
4)“势” “质” 兼顾。徐霞客对自然景观的审美评价兼顾山岳整体山势 (“势” )和局部山体状貌、水体、植被 (“质” ),对人文景观的审美评价注重人文景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关系。
4 启示
徐霞客的风景审美评价思想和方法体现了其严谨的科学探究精神、深厚的山水审美素养,挖掘并传承其评价思想对于建立符合我国山岳风景区特点的审美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总体来说,有以下4 点启示: 第一,在现今风景审美评价体系制订的准备工作中,应落实重要景观要素的定量测量,与 《徐霞客游记》 中相应的描述词汇相对应,并据此不断调整评价标准和内容;在制订景观评价标准的过程中,可反复对比多个山岳风景区,提炼普适性的评价语言,尽可能建立适用范围更广的评价体系。第二,注重将风景外在形态审美与内在科学成因探求相结合,加强风景审美体系的完整性。第三,反复对比风景区内相似景点,以准确把握评价结果; 定期对风景区的景观进行评价,动态考察,以监管并指导风景区的保护和建设。第四,制订的风景审美评价体系中,自然景观审美评价应包含宏观山势和微观细节,全面评价山岳风景区的 “势” 和 “质”;人文景观审美评价应注重其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