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2020-07-03段思嘉王静文
段思嘉 王静文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北京 100083
传统村落是指形成时间较早,村落布局和结构保存较为完整,村落或地方文化特色明显,具有一定历史、社会、文化、艺术、科学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1]。为了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深度认知传统村落空间规律以辅助决策村落发展规划,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全面深入的研究正当其时[2]。
过往对桂林传统村落的研究均以单一民族或村落为视角进行概括描述,主要包括对村落和民居建筑的结构[3]、功能及布局等的分析[4-5]; 对聚落空间肌理特点[6]、公共空间构建机制[7]、景观形态特征[8]、聚落空间意象[9]的研究; 对村落空间分布规律和差异性[10-11]、空间形态可持续发展途径[12-13]及社会文化特性[14]的讨论等。上述研究缺少对桂林地区整体性空间形态的研究与量化解析,无法有效提取空间规律,客观完成空间认知。
空间句法是基于图论与GIS 的空间形态分析理论与工具[15],是对人居空间 (城镇、聚落及建筑)及其结构进行描述与解释的社会逻辑语言,可将空间特征与社会行为模式及空间的社会含义进行关联[8]。借助空间句法进行句法图解有助于完善桂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因此,本文旨在以桂林为地域范畴,借助传统村落空间研究理论及空间句法量化方法,对传统村落空间特征进行定性分析与量化解析,使村落形态研究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
1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样本村落提取。桂林传统村落类型丰富、数量众多,保存完好,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基于前期田野调查与初步分析,在众多传统村落中筛选样本村落,筛选样本村落要求遵照以下原则: 一是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 二是传统文化和环境保存完好,且分布于不同区县; 三是具有明显特征,如具有独特民族文化等。选定的样本村落见表1。
表1 传统村落研究样本概况
2)研究方法。空间句法通过拓扑学的数学方法将空间关系数据化,考察空间的整体结构性关系。本文主要应用空间句法中的 “轴线模型”进行分析。轴线模型由能够全面覆盖村落街巷空间的最长且最少的直线之间相互连接而构成[16],经实地调查复核后绘制轴线图,导入软件DepthMap 中进行运算。本文将整合度与可理解度作为核心指标分析桂林传统村落的整体空间秩序与结构。
2 空间形态分类视角下的传统村落句法解析
2.1 桂林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类型
基于村落空间形态特点划分的布局形态类型是传统村落社会历史与文化内涵的表征,也是村落独有的地域性符号体系[17]。布局形态传达了村落建设的空间理念、整体风貌和以当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为背景的规划思想、风水观念、宗教信仰等。桂林村落间自然、文化的差异明显,在空间形态分类的基础上利用空间句法对传统村落空间进行量化分析可更精准地描述不同村落的空间属性。
通过对多个村落的田野调查和比对研究,参照德伯里[18]、雷翔[19]、唐旭[4]等人的研究对桂林地区传统村落布局形态进行总结,将桂林传统村落的布局形态分为沿等高线台阶状、线型、网络型、行列式4 种类型 (表2)。
表2 桂林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分析表
1)沿等高线台阶状。村落随山体等高线呈阶梯状布置,与自然有机融合。建筑以形象质朴、个性强烈的干栏式为主,建筑朝向与等高线呈垂直关系。村落以鼓楼、戏台或水塘为中心,形成多个组团,缺少明显轴线。龙脊村和金竹寨是典型的沿等高线台阶状布局村落。村落间溪流纵横,道路曲折无定向,建筑沿山势自由灵活排布。
2)线型。为方便物资交流少占耕地,村落沿河流或山体线性布置。以一条主街为骨架,建筑沿单侧或两侧发展,并发展出垂直于主街的鱼骨状分支,建筑朝向统一,有明显的几何中线,并在中线两侧的局部区域留出空地建祠堂、广场或戏台。沙子村是典型的线型布局村落,背靠大岭山,前有茶江,用地呈纵向 “一字形”。
3)网络型。村落空间呈出散中有聚,乱中有序的状态,多位于平坦开阔的山谷间或大河畔。村落形态不整齐,街巷依地形水体自由转换呈网络状。村落围绕不同层级的核心建造,形成多中心结构,建筑组合自由不拘泥,无固定布局朝向。江头村、朗梓村和小青山屯都是网络式布局村落的典型,建筑组合样式多元,街巷道路无固定走向,村落边界自由。
4)行列式。选址在远山的平原地区,距水也较远,建筑按一定间距成排布置,空间内部有明显的等级和秩序。基于儒家礼制与以血缘宗族关系影响,建筑朝向基本与祠堂方向基本一致,有些村落受地形条件影响呈弧形排列。太平村就是典型的行列式布局村落,建筑整齐成行排列,整体坐东向西,民居与祠堂方向一致,村落空间规整有序。
2.2 桂林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的句法分析
基于田野调查与空间句法理论,运用相关软件计算,得出样本村落要素数据统计表 (表3)。结果表明,样本村落中轴线数量差别很大,可理解度数值都偏低,范围跨度 0.18 ~0.50。其他属性如平均深度、平均局部整合度的数值也都很相近,证明这些村落在空间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
表3 样本村落的空间句法参数
2.2.1 空间整合度分析
空间整合度代表某一单元空间与系统中其他单元空间之间的集聚或离散程度[20],反映了该空间的可达性。整合度的数值越高表明该空间在系统中的可达程度越好。全局整合度体现某一个空间相对于其他空间的中心程度,局部整合适宜分析人流量[21]。将句法分析得出的空间整合度轴线参数值利用模型 (图1)直观表达,颜色由暖至冷表示参数值逐渐下降。通过观察比较,可以得出样本村落之间的共性与差异。
1)沿等高线台阶状布局村落——龙脊村、金竹寨的轴线分布最无规律,轴线短且零散。其全局与局部整合度数值均最低。说明山地村落为了适应地形变化,路网组织无规律,空间通畅度及村落各部分之间关联度均不高,无明确聚落中心;
2)网络型布局村落——江头村、朗梓村和小青山屯的轴线分布较为规整,整合度数值均很高,说明网络型布局村落空间结构明朗,具有整体性和连续性。江头村不仅有环形道路网络,且多条道路穿村而过,全村各处都很容易到达,因此局部整合度最高。
3)线型布局村落——沙子村的轴线布局规整,彼此几近垂直排列。主街作为全村中心,其全局整合度最高,是全村对外联系性最强的空间,对其他空间节点处于支配地位。但村落缺少其他集聚性空间,这正体现了线型布局的村落特点。
4)行列式布局村落——太平村的轴线布局呈格网状,村落结构严整规矩、层级分明。由于太平村背靠山坡,另一面临路,所有交通都集中于一侧,导致村落整合度分布不均匀,村落远端的可达性减弱。
2.2.2 空间可理解度解析
可理解度描述局部空间与整体空间的一致性情况,即是否可以利用局部空间的特性描述整体空间的特征。理解度高说明该局部空间结构有利于建立对整体空间的认知,理解度低说明局部空间获得的信息会对整体空间解读造成误导。
1)沿等高线台阶状布局村落——龙脊村、金竹寨的可理解度极低,说明村落空间不容易被认知。这是由于沿等高线台阶状布局村落沿地形走势自由发展,空间结构复杂,各部分空间的相似度很低。
2)网络型布局村落——江头村、朗梓村、小青山屯的可理解度数值均很高,说明网络型布局村落各部分空间之间存在相似点,容易认知。朗梓村南北发展不平衡,村落空间结构失衡,其可理解度在三者之间最弱,小青山屯的空间结构也不甚清晰,但由于村落规模小、形态简单,所以可理解度比朗梓村高。
3)线型布局村落——沙子村的空间简洁明了,可理解度本应很高,但由于沙子村的传统街巷格局不完整,空间结构遭到破坏,所以可理解度在所有村落中最低,这也警示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仅要关注建筑及景观,更需要保护村落的空间结构。
4)行列式布局村落——太平村的空间结构简明、街巷走势清晰,各区域之间的相似度非常高,所以可理解度数值超过0.5,这说明行列式布局村落空间认知性极佳,易于为外来者理解掌握。
图1 样本村落全局整合度轴线模型与公共空间分布图
2.3 基于空间句法的桂林传统村落空间特征
1)从空间形态组织效果看,沿等高线台阶状分布村落的整合度低、可达性不高,村落各部分之间关联度弱; 线型布局村落整合度较低,对外交通性好,但内部集聚性差; 网络型布局村落整合度高,空间结构明朗,整体性和连续性好; 行列式村落整合度最高,村落结构严整、层级分明。
2)从空间形态可理解水平看,沿等高线台阶状分布村落可理解度低,村落空间结构自由松散复杂,不易于外来人解读; 线型布局村落空间简洁明了,可理解度高; 网络型布局村落可理解度相对较高,各部分空间均相似,容易认知; 行列式村落可理解度高,结构简明清晰,可理解度非常高。
3 桂林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
3.1 空间形态的社会属性
传统村落中各类活动空间的界定模糊,但有一些场所明显为村民提供了日常社交、处理公共事务等社会生活所需的空间,可以将之视为村落的公共空间。为进一步研究空间形态的深层属性,将村落公共空间要素在平面图中标记并与句法分析图叠加 (图1),以总结桂林村落空间形态的社会属性特征。
1)村落空间存在由开放至隐匿的规则。整合度轴线中暖色区域的可达性好、感知度高,是外向性公共活动空间; 冷色区域的可达性差、感知度弱,是内向性私人领域空间。村落空间由暖至冷流畅分布,说明桂林传统村落的空间具有层次性。空间功能由公共性向私密性过渡,空间对外联通性减弱的同时领域感安全感增强,实现村落在对外发展与自我防御之间的平衡。
2)村落核心公共空间引领村落秩序。绝大多数村落的核心公共空间与整合度最高值部分 (即红色线段部分)重合。村落核心公共空间一般是村落中的标志性中心建筑,如鼓楼、戏台或宗祠等,全村范围的公共活动会在此进行,是村民精神信仰中心。整合度最高说明该区域可达性、对外渗透性好,更易汇聚人流、对其他区域形成控制,空间主导性强。如沙子村作为商业型村落,所有活动都围绕商业展开,商铺、住所等空间都以服务商业为目的构建,因此全村整合度最高的商业街是当之无愧的村落中心。这种文化中心与空间中心的重叠体现了核心公共空间在精神与物质领域具有向心凝聚性,说明了核心公共区域在村落空间秩序上的聚合力和组织力。
3)村落发展造成村落核心空间变迁。有些村落的核心公共空间不在全局整合度最高值区域,这种偏差体现了村落发展带来的旧村落核心衰落和新村落核心形成。以江头村为例,明朝建村时,祭祀、族内会议等活动均在爱莲祠举行,是村落的核心空间,构建了村落空间秩序。随着时代变迁,族内活动的重要性减弱,且村内不断向外扩张,村落空间整体向西偏移,爱莲祠的核心地位被新的村集体活动中心取代,不再是当前村落的核心区域。
总体而言,桂林村落空间形态存在由开放到私密的层次规则,构成了对外发展与自我防御之间的平衡,村落核心空间在精神与物质领域对村落秩序具有凝聚性,部分村落存在由于自然发展造成的村落核心空间变迁。
3.2 空间形态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桂林市传统村落的布局形态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规律性: 沿等高线台阶状布局村落只存在于山区; 线型布局村落常见于山脚河谷的台地处; 网络型与行列式布局村落形成在相对平整的平原区。这种特点也与桂林传统村落民族分布特征不谋而合: 少数民族村落多选址在山区,布局形态一般为沿等高线台阶状布局或线型布局; 汉族村落多选址于平原丘陵地区,布局形态一般为网络型或行列式布局 (图2)。这种特点说明了特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对桂林传统村落选址与形态布局的影响,因此分析村落空间特征需要探究地域条件、文化起源、历史人文等不同因素的影响。
图2 村落类型与村落选址示意分析图
1)自然环境的影响。桂林是典型的丘陵山地区及喀斯特岩溶地貌,耕地少而分散,“七山二水一分田” 是对自然环境的生动写照。行列式布局村落选址于平原丘陵地区,由于地势平坦、田野肥沃、交通便捷,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因此村落规模较大、布局规划严整、建筑组群庞大装饰精美; 沿等高线台阶状布局村落与线型布局村落坐落在山地丘陵之上,由于地势险峻少有平地、气候多变环境潮寒,因此村落选址在阳坡,多设置梯田,建筑就地取材多为全木干栏建筑,因地形限制、交通不便,因此村落规模较小,布局灵活无规矩; 网络型布局村落在桂林分布最广,既可以选址在地势起伏的矮丘地区,也出现在水系纵横的平原地区,由于自然地势变化或自然要素(山、林、河等)分割用地,因此村落布局无定式,街巷与建筑朝向灵活自由。
2)民族文化的影响。桂林作为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形成受到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族理念、风水学说、宗教观念、民族迁徙等多方面影响。桂林土著居民被称为 “越”,这些少数民族围绕稻田耕作形成独特民族文化[22-23],但没有如儒家礼制思想般的强烈约束,因此村落布局无刻板限制、灵活有机,拥有独特的节庆祭祀、生产生活空间。此外山区资源匮乏、争斗不断,村落防御功能十分重要,街巷走势蜿蜒、空间无序更易使入侵者迷失方向,增强了对外的防御性,沿等高线台阶状布局村落正是典型代表; 行列式布局村落是典型的汉民族村落,由于汉族尊崇儒家礼制,村落空间结构具有突出的秩序性和明确的村落核心,建筑模式沿用中原地区的天井式建筑模式,形成了有别于当地土著村落的空间景观; 网络式与线型布局村落一般是靠近汉族聚居区的多民族混居村落,从村落整体空间形态、建筑形式到生活方式都受到了中原文化影响,村落空间具有层次性与向心性,但布局并不严谨,建筑组合自由。
4 结语
桂林市传统村落虽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形态,但因相同的大区域自然地理条件与相似的历史文化渊源,差异之中仍有规律可寻: 1)沿等高线台阶状布局村落依山而建,多为少数民族聚落;建筑组合形式多变、与环境有机融合,核心空间分散,无明显轴线。2)线型布局村落的规模偏小,布局形式单一,有明确的轴线与简单的空间秩序; 内部街巷简单,对外交通优越。3)网络型布局村落是桂林多数村落的布局模式,自然条件较好,一般为自由灵活的多中心结构; 街巷呈网络状,有较为规整的轴线布局,通达性好; 4)行列式布局村落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大,都有明显的空间秩序和建筑等级; 有明确的布局规则,空间相似度高、认知性极佳。本文以桂林市域为研究范围,利用空间句法对桂林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进行解读,通过对不同布局形态村落之间的比较研究,进一步了解桂林地域范围内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特征,为桂林传统村落及其他传统村落的研究、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