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学院丹江校区两种概念规划设计的比较
2020-07-03李丹阳
马 立 李丹阳 周 典 杨 路
西安交通大学人居学院建筑系 西安 710054
商洛学院是陕西省商洛市唯一一所全日制本科院校,始建于1976 年。目前原有的办学规模已不能满足教学生活需求,因此商洛学院拟在商洛市商丹循环工业园区刘湾生态工业园建设新校区——商洛学院丹江校区。项目建成后,可满足3500 个本科学生教学、实验、实训,以及生活需要,将极大地改变学院现有的办学状况,并带动新校区周边经济的发展[1]。自2017 年12 月开始,笔者团队西安交通大学人居学院绿色建筑与低碳城市研究所联合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承接了商洛学院丹江校区项目的概念规划与单体建筑设计工作,并结合商洛学院新校区建设课题,在高等院校扩建项目中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1 校园扩建规划中与城市 “断裂” 问题
在我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及社会发展高端人才需求与储备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事业进入空前大发展时期[2]。我国原有高校多处于城市中心区,随着在校生人数的扩容不得不对现有校园规模进行扩充,于是城市化程度较高区域的高校只能选择向郊区扩建,由此导致新校区的建设中逐渐出现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首先用地资源紧张,生活设备欠缺,交通便捷性较差,教区环境落后等; 其次,部分项目由于施工周期短、建设工程量大,规划设计呈现模式化而缺乏创造性和多样性,往往容易产生 “千校一面” 的问题[3],磨灭了学校本身的个性与特色,同时亦失去了与城市文脉的联系。除此之外,通常情况下老校区建设年代久远,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基地规模,在规划布局、功能配置、建筑风格上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沉淀,而新建校园多处在城市郊区的空旷之地,基地限制条件少。如何合理规划校园空间并建立与老校区肌理、校园文脉的关联,营造一个具有浓郁学术氛围及地域特征,并能在新老校区间构建统一场所性的校园,这是此类规划设计需要重点考虑解决的问题[4-5]。
2 两种概念规划思路的提出
2.1 承继城市肌理的 “功能秩序性校园” 概念规划设计
商洛市地处陕西省东南部,辖于丹江北岸与金凤山之间的丹江河谷平原内,主城区中丹江穿城而过,连接了老城区 (西部城区)与新建城区(东部城区)的城市肌理。项目基址位于老城区与新建城区的连接纽带上,规划设计具有连接“东” “西” 两大城区的 “重任”,因此,首先应考虑怎样延续城市肌理以及如何连接城市空间结构[6]。从商洛城市总体规划看,东、西两大城区沿丹江流域呈线性布置,构成城区结构的主要为平行于 “丹江” 与垂直于 “丹江” 的道路,由此在丹江两侧构成了 “田字型” 结构肌理,并随着河流湾道的不同形态呈现不同的布局方式,在湾道较 “缓” (转弯半径较小)处,规划设计沿丹江两侧均匀布置,在湾道较 “急” (转弯半径较大)处,则较多地将城区布置在湾道内侧。孙施文在 《城市规划哲学》 一书中阐述了理性主义规划设计方法,其强调 “思考分析过程”,注重“功能” 和 “结构” 的逻辑推演,其中创作主体主导和控制的成份很大,并使设计结果朝向创作主体预先设定的目标发展[7]。以现有城区肌理结构为依托,笔者团队首先以逻辑性的理性主义构思展开 “功能秩序性校园” 的规划设计。
规划方案以延续城区肌理为主框架,将 “平行于” 丹江和 “垂直于” 丹江两大结构进行织补,分别构建 “平行于” 丹江的 “一带” 轴线和“垂直于” 丹江的 “一轴” 轴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一轴、一带、三区” 的规划结构。“一轴” 为延续商洛市规划中龙山与静泉山形成的绿色廊道,将其设置为 “生态轴”; “一带” 则为贯穿生活区的生活中心带; “三区” 是在现有规划设计布局中将整体校园划分为教学区、生活区和体育运动区3 大区域。规划中将图书馆置于生态轴与生活带交叉处,成为统领校园建筑群的核心,沿生态轴东侧依次布置化材学院实验楼、公共教学楼,西侧自北向南依次布置体育馆、学生宿舍楼,通过两侧建筑营造的秩序感进一步强调 “生态轴” 的 “轴线” 作用; 在 “生活带” 的尽端设置学生餐厅与学生浴室,并指向 “图书馆” 这一核心建筑,两侧布置学生宿舍,以界定 “东西向” 轴线; 在此基础上,沿亚迪大道一侧,由大学生创新科技楼、化材学院实验楼、体育馆、游泳馆沿着亚迪大道呈线性布置,构成入校门户良好的景观。
理性主义规划方法属于 “被组织” 方法论,其规划结果会产生强烈的 “功能秩序性空间”。吴彤先生所著 《自组织方法论研究》 一书提到,“ ‘被组织’ 系统只能依靠外界特定指令推动组织向有序层级演化,从而被动地从无序走向有序”[8]。受到创作主体的 “干预”,城市肌理、城市空间结构、功能布局等 “实体” 要素作为设计过程的 “基本参考” 会首先进入创作主体的思想意识中成为 “干预” 因素,之后经过创作主体的内化形成控制规划设计的操作途径[9],由于决定规划设计的 “实体” 要素经过了创作主体的理性分析与筛选,因而诞生了具有功能秩序性特征的规划结果。
2.2 延续城市文脉的 “山水校园” 概念规划设计
目前商洛城市的山水格局呈现 “五山一芯一湖两水,城依山而靠、滨水而延” 的特征,其中“五山” 包括二龙山、金凤山、东龙山、楚山和静泉山; “一芯” 为处于城区内的龟山; “一湖”为仙娥湖; “两水” 分别为南秦河与丹江。“山—水—城” 一体的生态格局使商洛的城市风貌相得益彰,形成 “有山有水有城” 的风貌格局。在此基础上,现代大学校园规划已不局限于创建有形的校园[10],其自身营造的环境氛围则成了规划设计的重点,设计实践逐渐趋向将山水园林等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空间元素贯穿于整个校园的教学、工作、生活与交往空间中,以至 “山水校园” 日益成为21 世纪高等学校校区规划的方向[11]。因此,依据商洛城市 “山水格局” 的特色风貌,笔者团队在规划设计中提出 “山水校园” 定位构想,以期将校园建筑有机融合于自然山水环境之中,营造一个文化氛围浓厚、自然环境亲和的大学校园。
“山水校园” 概念规划设计以塑造具有自组织意向的庭院空间为主旨,从整体层面将校园空间结构划分为层级化景观体系的组织模式。第1层级是设计围绕 “入口大道-图书馆-人工湖景观” 所在的主轴线展开,在图书馆南侧构筑校园核心景观,由人工湖及其周围的绿地共同形成景观高潮,在此基础上构筑以人工湖为核心的中心景观区及生活区、教学区内的主题广场,两侧带有水景的庭院朝向主轴线,东西两侧错落分布电信学院、生物学院、化学与材料学院的教学实验楼,分别围合成相对独立的院落。第2 层级是各个院落组群之间的道路及附属景观。各院落组群间分区明确又互相联系,教学区和生活区水系穿插,将单纯的交通空间设计成丰富的景观廊道,既丰富了道路空间又使区块之间互不干扰,营造出生动宜人的交往场所。第3 层级是各个学院内围合成的景观内院。第4 层级是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里的观景平台及半开放空间。除此之外,建筑多以低层为主,运用院落和林荫小道进行组织,通过交通轴线联成一个整体,同时在中心位置引入水系,形成小的湖心景观,建筑围绕其错落分布。这种由景观、广场、院落共同组成的公共交流空间系统,增加了现代大学的开放性与交流性,结合特定的地段环境文脉,形成充满时代气息的山水大学校园文化环境[12]。
3 两种规划设计的空间句法模型分析比较
空间句法的基本分析模型包含凸状分析和视域分析两种。凸状分析模型将空间简化为凸空间,分析空间本身的属性,一般适用于建筑内部和建筑群组; 视域分析模型一般用于研究空间在系统中的地位与控制力,反映一定的社会文化特征[13]。大学校园作为介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一种尺度,采用凸状分析模型和视域分析模型可对空间的可达性与可视性进行分析,从空间自身属性视角比较两个方案是否能够较好地完成融合城市肌理、延续老区风貌的预期目标。
3.1 基于凸状分析模型的空间可达性比较
为便于后期分析,在不影响分析结果的前提下将校园平面规则化为凸空间 (即在此空间中任意一点都能看见空间内的其他所有点,在句法分析中常用来简化模型),按照空间之间是否可达将其进行连接,形成空间连接关系简图。建立模型之后,将其导入DepthMap 进行计算,得出如图1的整合度分析结果。整合度 (Integration)值越高,空间吸引交通到达内部的潜力越大,可达性也就越高,图中颜色从暖到冷代表了整合度的数值从高至低[14]。从 “功能秩序性校园” 方案(简称为 “方案一” )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校园内整合度基本按照中轴线、道路主干道、生活区、教学区、体育活动区顺序依次降低。可达性分析同时印证了该方案规划所赋予的强烈 “功能秩序性”,但由于周边空间可达性极弱,使用者活动集中于校园中心,因此不能达到理想的交融共享、亲近自然、有机和谐的校园漫步环境。
采用同样方法,将 “山水校园” 规划方案(简称为 “方案二” )建立模型后导入DepthMap进行计算,得出如图2 的分析结果。从图2 可以看出,校园中围绕图书馆和景观湖的环路及贯穿图书馆的中心大道可达性明显高于其他道路,组团内支路的整合度数值明显较高,道路整体的可达性显著增强; 教学区、生活区、体育活动区等几大组团的可达性与均衡性较好,除了部分宿舍空间,公共使用区域没有出现可达性极弱的现象。宿舍区既相对独立,又紧邻可达性较高的道路,易于到达,相较方案一使用体验更加舒适; 处于较远区域的操场、体育馆和游泳馆整合度较方案一有所提升,综合服务区 (学生食堂、图书馆)进入宿舍组团或教研空间的路径可达性相对均衡。总的来说,“山水校园” 规划方案中,道路的可达性与景观设计的结合更加密切,使用者能够在到达校园不同空间时漫步于 “山水景观” 之中。
图1 方案一校园整合度分布图
图2 方案二校园整合度分布图
3.2 基于视域分析模型的空间可视性比较
视域是站在空间中某点所能看到的区域,而视域分析就是考察空间中该点的可视性。可视性较高的空间往往更易被人看到,在相同的空间条件下也更易被人使用。本研究将可视区域分割为1 m×1 m 的网格,每个网格作为在校园中均匀分布的特征点,网格间的互视形成了感知系统的空间主体。通过DepthMap 对研究范围进行视域分析计算,得到两个设计方案的视域连接度图解 (图3、图4)。“连接度” 表示某个空间单元与其他相邻的、且直接相连的空间单元数量之和,连接度越大,说明越多的空间与其连接,即可视性越强[15]。图中从冷色到暖色分别代表了每个空间可视性从弱到强的变化过程。
图3 方案一视线连接度
图4 方案二视线连接度
方案一中视域连接度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轴线上,操场空间由于无构筑物遮挡,可视性相对较好。但除此之外,公共教学楼、宿舍及几个教学楼连接度明显较低,从空间上说可视性较弱,缺乏自然监视,容易形成城市的暗角空间等。学生食堂、浴室由于被建筑围绕,可视性较差,作为频繁使用的公共建筑往往不易被找到。方案二中景观湖及周围绿地空间连接度较高,入口处连接度次之,这几个空间都具有良好的可视性,视线通透带给使用者更大的视觉范围,在学校行走过程中能够欣赏到较好的自然景观。每个建筑组团的视线均衡性较好,比较容易仅依靠视线到达各个空间,同时在中轴线两侧均有可视性较好的通道,使用者可以更快地通过更短的道路到达各个组团或校园出口,与城市联系性更强。
4 结语
通过城市空间 “实体” 要素及城市风貌 “人文” 要素的分析,笔者团队以承继城市肌理及延续城市文脉两种视角分别提出了 “功能秩序性校园” 及 “山水校园” 规划设计方案,进而采用空间句法对两种方案进行量化分析,并得出 “山水校园” 规划更加贴合商洛城市特色及使用者需求的结论,从而选择了 “山水校园” 作为实施方案。其依循城市风貌、利用基地依山傍水的自然优势条件,从整体规划及单体设计层面充分实践了 “山水校园” 理念,既充分利用场地自身的山水条件,又将自然景观引入其中,同时营造出不同层次的公共空间,从物理环境和文化氛围上将“山水校园” 的理念融入其中。商洛学院丹江校区的规划设计是对 “山水校园” 理念的一次有益尝试和实践,试图将建筑和景观融于山水环境之中,并创造共享交流的校园文化氛围[16]。未来大学新校区的建设将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而如何在现代大学校园设计中更好地形成自身特色、融入城市氛围值得继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