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眉山三苏祠历史文化片区景观改造*

2020-07-03贾玲利

中国城市林业 2020年3期
关键词:街巷片区街道

黄 越 贾玲利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成都 611756

三苏祠历史文化片区位于四川省眉山市老城区,是弘扬东坡文化的起首地,主要以四川古典园林——三苏祠为核心,并保存有清代古街巷纱縠行、城墙遗址等。该片区作为眉山历史文化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延续城市传统历史、传承地域文化,对城市复兴及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1]。因此,如何进行三苏祠历史文化片区的改造与更新,再次成为眉山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片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

该片区规划用地面积80 hm2,核心区以三苏祠为中心,面积42 hm2,纱縠行南段为核心区重点街道[2]。三苏祠历史文化片区改造项目Ⅰ期工程是改造项目的重点工程,也是此次的重点研究对象。从该街巷景观改造前后的空间环境、交通情况、建筑风貌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出发,借助空间句法软件DepthmapX 的定量研究方法,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和个人实地考察的调研方法,分析总结现状使用情况,并对历史文化片区景观改造存在的问题提出思考与建议。

1 改造前状况

据记载,明代时期,眉山老城就有 “九街十八巷” 的街巷空间格局,三苏祠历史文化片区的纱縠行就是重要街巷之一[3-4]。但随着城市的高速建设,三苏祠历史文化片区逐渐面临物质性老化、功能性衰退,伴随其中的文化、街道空间和建筑已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景观品质呈下降趋势,地方文化韵味消失殆尽。

1.1 空间环境

1.1.1 空间布局

空间句法理论由英国伦敦大学巴特莱特建筑学院比尔·希列尔首先提出,他从空间构形入手,通过对建筑、聚落、城市和景观在内的所有空间及其内部规律进行量化描述 (图解关系),从而进一步剖析空间结构与建筑、社会、经济和认知等领域的关系[5]。空间句法通过基于可见性空间知觉的分析形成3 种经典的空间分割方法,即轴线法、凸空间法和视域法[6],其中,轴线法主要应用于方向导向性较强的线性空间,适用于街道线性空间分析,也是本次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引入空间句法理论,根据该片区的街巷肌理,采用轴线法的空间分割手法提炼改造前后的道路网,对改造前街区空间形态进行量化分析,旨在通过街巷改造前后的数据对比分析以求验证空间布局改造的合理性。此次选择平均深度值(Mean Depth)和整合度 (Integration)参数说明街巷空间的 “可达性”,选择选择度 (Choice)和连接度 (Connectivity)参数说明街巷空间的 “吸引穿越交通潜力度” (后文以 “潜力度” 代替)进行分析 (表1)。

表1 4 个变量参数说明

根据改造前街区空间肌理图提取道路网进行演变分析,对主要街巷轴线进行编号,共计40 条街道,在CAD 中将轴线图转化为DXF 导入Depth-MapX。

结合表2 量化数据可以看出,改造前街区的平均深度值整体偏高,说明整体街道可达性较低;全局整合度整体偏低,其中,3 号纱縠行南段的全局整合度1.77022 最高,也是便捷度较高的街道,其余街道可达性整体较弱。由此可见,3 号纱縠行南段具有较强的吸引人流和交通的能力,应该作为主要的历史文化景观展示街道; 13、15、23、24、38、39 等街道次之,同样是重要穿行空间,可以作为鉴定改造后方案是否得当的依据。

根据选择度和连接度参数,9、17、25、40等与3 号街道平行的横向街道数值明显偏高。由此可见,这些街道具有一定吸引穿越交通的潜力,具有一定的渗透性,但因改造前冗杂错乱街道布局而未连续贯通,导致可达性参数值较低。

1.1.2 空间尺度与氛围

纱縠行南段原本的街道空间尺度良好,尚且保留些传统街巷风貌[8],而其余街巷整体尺度感均较差,或是一侧建筑过高,或是空间过于狭窄,导致街道空间比例失调。

表2 改造前街道空间参数表

片区内户外开敞空间 (如广场)数量少且分布不均,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同时室内、外空间之间缺乏必要的过渡与联系。片区内绿地数量较少,无大型绿地,仅有封闭式三苏祠内大面积绿化。道路绿化面积和质量都不高,树种相对单一,绿化效果不理想[9]。座椅、小品等景观元素普遍缺乏专业设计,没有体现三苏文化韵味。

1.2 交通环境

片区交通体系杂乱,缺乏必要引导和指示标识,道路布局杂乱,个别存在狭窄、断头路等问题,影响道路的实际通行功能。片区内的街道主要是人车混行的通行方式,相互干扰,交通矛盾突出; 同时该片区紧邻城市主干道,车流量大,尾气和扬尘污染较大,片区西侧紧邻长途车站,人流集散频繁,片区内停车场地匮乏,静态交通管理不善,停车占用街道步行空间成常态,步行环境不佳,慢行体验较差。

1.3 公共配套服务设施

片区内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功能搭配较为紊乱。商业主要以育婴用品、特产零售为主,规模及档次均不高,文化类商业行业较少,文化娱乐设施匮乏,区域活力差。

1.4 建筑问题

现代居住建筑及办公建筑紧邻古典园林三苏祠而建,而传统建筑又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其结果是新旧建筑混杂,格格不入,文化特色消殆,对片区整体景观风貌造成视觉美感较差的影响[10]。同时,片区内建筑层数多变化,且低层木结构建筑与多层混凝土框架建筑混合共存,远观水平线参差不齐,给人以分割的破碎感。

2 改造后状况

2.1 改造方案

目前,Ⅰ期工程已于2015 年投入使用。改造方案主要通过雕塑、小品场景展示等形式,再现13 个与苏东坡有关的传奇故事及古眉州南宋时代的多个历史景观,以纱縠行街为核心,按照 “一街一传奇,百步一故事” 的理念打造,并串联各个景观节点和建筑群[11-12]。

2.2 改造后研究分析及评价

同样通过DepthmapX 对改造后街区街道空间形态进行量化分析,并结合个人实地考察的调研情况和有效回收的114 份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进一步深入研究该片区改造后现状使用状况,为空间句法的量化研究结果进行实际验证和评价。

2.2.1 空间布局

对改造后的街巷肌理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改造后依然是以纱縠行为主轴,对南面部分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和整合,街道数量明显减少,共计17 条街道。

由表3 可见,改造后整体平均深度值浮动在2~3,说明整体街道可达性有所提高; 同时整合度整体有所提高,3 号纱縠行南段的全局整合度参数高达2.660 95,9 号和12 号等街道可达性明显提高; 再者,选择度数值差不超过50,整体吸引穿越交通的潜力大大提升,并十分均匀,9 号等横向街道充分发挥其穿越连通的空间价值。足以说明,改造后的街区空间形态质量明显改善,可达性和便捷度均有所提高。在满足现在旅游交通穿行需求的同时,形成一横一纵的十字主街以及若干条支弄的格局[2],在一定程度上保留 “九街十八巷” 的肌理。因此,此次空间形态的改造是较为合理的。

表3 改造后街道空间参数表

现状景观空间结合巷道、小型广场、水渠等形成了发达的空间肌理,空间上利用旧有文化元素展示传统的意境,加之街道延续性线状的结构,提供了空间延展的骨架,行人通过步行路径的宽窄变化可以明显感知或封闭或开放的街巷空间。经实地考察,人对于现状的街巷空间的体验感较为明显,能够感知场地所营造的东坡文化氛围。

2.2.2 交通方式

改造设计中重新梳理了交通系统,整个纱縠行南段街道采用慢行交通系统,意图打造结合商业主题的步行街,创建舒适、宜人、安全的体验动线。

虽然以目前现状来看,人车混行的矛盾稍许改善,基本可保证行人的通行安全问题。但是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约50%的游客认为步行感受并非完全舒适和宜人,约54%的游客认为会存在时速过快的非机动车的通行,依然会对行人产生一定影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图1,图2)。

图1 街道步行舒适度调查结果

图2 街道通行安全度调查结果

2.2.3 建筑风貌

建筑是历史片区文化物质的载体,是主要的景观元素,决定着历史地段整体景观风貌[2]。改造后的建筑风格延续明清建筑风格,建筑层数最高设置为两层,建筑材质主要为木石结合,屋顶主要采用质朴青瓦,少数用色彩艳丽的琉璃瓦; 建筑整体色彩为朱红色,街道底色为暖灰色调,建筑局部使用红色、黄色等鲜艳色彩[9],采用黄色系色调渲染夜晚街道空间氛围。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约73.7%的游客认为改造后建筑风貌独特,仿古建筑整体上色彩、形式一致,具有统一感,但仍有约26%的游客认为其风格与其他地区仿古建筑风格上并无二致,一味仿古,导致审美疲劳,无明显特色。个别反应其呈现的建筑建造质量较为粗糙,工艺不精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片区的景观风貌,但是建筑夜晚景观效果得到普遍认可 (图3,图4)。

图3 建筑风格认可度结果

图4 街道夜景效果认可度结果

2.2.4 景观环境

分别在入口区 (博学广场)、三苏祠博物馆前 (启贤广场)、街道转折处 (景苏广场)新增3处广场作为街道的景观节点,提供一个缓冲公共空间,连接各段街道,形成完整街道系统。设置一连串小品雕塑布景的景观节点,再现南宋时苏东坡历史故事和古眉州历史景观; 区域内景观绿化以沿街的行道树和组团内的集中绿地为主,沿街道一侧设置结合行道树绿化的树池坐凳; 同时也设置一系列座椅、小品、导向路牌等特色文化景观元素,体现了街道的传统文化风貌。调查结果显示街道景观绿化认可度较低,约70%的游客认为绿化欠缺,层次不丰富,后期维护管理较为粗犷,同时游客对于街道基础设施认可度一般,基本满足需求 (图5、图6)。

图5 街道景观绿化认可度结果

图6 街道基础设施认可度结果

2.2.5 使用状况调查结果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更新后的社会效率和成功与否终将反映在街区使用者的使用成效及其认可度等方面[13-14]。本研究除了借助DepthmapX 软件进行量化分析和实地考察走访外,还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目前三苏祠历史文化片区的使用状况进行调查 (表4)。

表4 片区的现状使用情况调查结果

3 对现存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综上所述,使用者对于三苏祠历史文化片区景观改造后整体风貌认可度较高,空间形态的改造较为合理,慢性交通系统也基本解决了人车交通矛盾,形成了较为舒适的步行空间街道。但在整体改善提升的同时,依然存在工程建造质量、后期管理、景观绿化等诸多专项问题亟待解决和完善。

1)工程建造质量。在历史文化片区中更新建筑是改造进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除去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多数以新建筑形式插入,新建筑将成为历史片区将来的象征[15]。高质量的建筑才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并保证使用者的安全,因此应当要求做好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控制,确保建筑施工达到标准要求: 对建筑材料和设备进行严格的验收把关; 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和专业技术水平; 采用合理、科学的施工技术工艺,加强跟踪与管控。

2)后期管理及维护。后期管理和维护是实现历史文化片区振兴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对基础设施、景观绿化、历史建筑等需要进行人工良好管理和定时维护,维持建筑外观和外部环境,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 需要紧跟智慧时代的发展,探索管理维护手段在智能技术方面的应用,随时监控和调整。

3)景观互动体验。成功的景观不仅仅是单纯的欣赏,而是近距离的感知和互动,与人产生共鸣。以文旅模式经营的历史文化片区更需要同游客发生联系,由此达到宣传城市文化和体现本土特色的目的。景观小品考虑装置互动、科技体验等设计理念; 考虑景观场景重现,定期举办活动等。

4 结语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让历史文化片区在改造更新中保持并彰显城市所独有的景观特质,是本专业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命题。本研究通过引入空间句法理论、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的调研方法对三苏祠历史文化片区景观改造前后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改造后整体风貌、空间形态和交通系统上有所提升和改善,但仍存在建造质量、景观绿化等诸多专项问题。因此提出工程建造质量管理把控、后期智能管理和维护、景观趣味互动体验等普适性建议,希望通过此次研究能够对今后的相关历史文化片区的改造更新带来一些启发。

猜你喜欢

街巷片区街道
王纬华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热闹的街道
边走边唱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再迎扩容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街道生活
雨中的街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