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阻肺稳定期采用肺康复治疗的效果分析

2020-07-02丛闻超陈淑丽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步行康复疾病

丛闻超,陈淑丽

(1.大庆油田总医院,黑龙江大庆 166300;2.大庆市铁人医院,黑龙江大庆 166300)

慢阻肺全称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英文缩写COPD。 该病主要问题在于气流受限,一般是由于有害气体与颗粒物对肺部组织构成刺激损伤而引发的肺部炎症,甚至会导致老年患者有较高的死亡率[1]。 该文回顾观察2018 年3 月—2019 年4 月期间该院收治的76 例慢阻肺患者,分析采用肺康复治疗后FEV1、PEF、FEV1/FVC、6 min 步行距离以及治疗疗效情况,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观察该院收治的76 例慢阻肺患者, 随机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8 例。 参照组中男21 例,女17 例;年龄从56~74 岁,平均年龄(62.95±4.98)岁;合并高血压者8 例,冠心病者3 例,糖尿病者5 例;观察组中男23 例,女15 例;年龄从54~76 岁,平均年龄(63.17±2.65)岁;合并高血压者6 例,冠心病者4 例,糖尿病者4 例;两组患者的基本年龄、性别以及病情等信息上,没有明显差异,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照组运用常规治疗,包括吸氧、常规用药,观察组在参照组基础上运用肺康复治疗,指导患者进行耐力训练,保持单车与步行活动,1 次/d,30 min/次左右。间歇性训练可以保持1 次/d,30 min/次左右。力量训练为每天2~4 次。 所有训练要保持循序健康的展开,避免负荷过重。 要指导患者在训练中保证有平稳呼吸的状态下逐步的提升运动速度,如果有异常情况要及时停止。 可以通过吸管在水杯中吹吸来做好呼吸气训练, 让其保持吹出的泡泡为均匀状况, 每天可以做2次。 呼吸肌训练可以配合肺功能训练器有关吸气孔操作,由此进行吸气肌抗阻活动训练,保证每天2 次活动训练。

1.3 评估观察

分析各组治疗后FEV1、PEF、FEV1/FVC、6 min 步行距离以及治疗疗效情况。 治疗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 显效为治好后肺功能恢复正常,有关症状消除;有效为肺功能有好转,但是没有达到正常标准,疾病症状有改善; 无效为治疗后症状与体征没有明显改善,甚至严重化。 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的总和[2]。

1.4 统计方法

收集数据经过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运用t 检验,用(±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用[n(%)]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与6 min 步行距离情况

如表1 所示, 在FEV1、FVC、FEV1/FVC、6 min 步行距离等观察指标上,观察组各项治疗后改善幅度显著多于参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与6 min 步行距离情况对比(±s)

表1 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与6 min 步行距离情况对比(±s)

组别例数6 min 步行距离FEV1(L)FVC(L) FEV1/FVC(%)观察组(n=38)参照组(n=38)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216.52±87.41341.96±44.79221.78±65.28267.98±42.181.24±0.092.07±0.251.31±0.111.47±0.282.28±0.412.96±0.472.13±0.382.43±0.3157.28±9.7473.15±11.3956.82±8.6363.20±8.71

2.2 患者治疗疗效情况

见表2,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97.37%,参照组71.0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患者治疗疗效情况[n(%)]

2.3 患者治疗满意度比较

见表3,在治疗满意度上,观察组97.37%,参照组81.58%,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患者治疗满意度情况比较[n(%)]

3 讨论

慢阻肺属于呼吸内科常见疾病之一, 发病率高,对于老年患者而言也有一定病死率。 该病从急性加重期转化到稳定期,即便病情有好转,但是仍然需要持续治疗来控制疾病恶化。 防控由于该疾病引发的肺心病、免疫系统等功能障碍[3]。 如果属于稳定期的患者,需要防控急性发作,同时改善肺功能,避免肺功能退化。 肺康复治疗可以有效地在常规药物治疗等手段上配合功能训练,让肺功能得到优化,避免肺功能弱化导致的疾病状况恶化,整体治疗效果相对更理想。 在该研究所强调的康复治疗中,还需要配合必要的健康教育,让患者意识到疾病发病原因、治疗方法、治疗与生活有关的注意事项等, 由此配合治疗工作的开展,减少不良认知行为构成的治疗阻力[4]。 要做好戒烟,保持合理营养饮食,提升机体抗病能力。 做好排痰处理,确保呼吸道顺畅, 做好体力训练与呼吸功能训练,坚持氧疗,做好日常心理调适,保持合理用药,有效地做好生理、心理、认知各层面的配合,由此来保证疾病控制的效果[5]。 要做好机体膳食管理,保证蛋白质补充,多摄取蔬果,减少刺激饮食。

呼吸训练属于肺康复治疗的常用方法,可以有效地调整肺内气体交换状况,改善呼吸困难问题,优化肺功能。 呼吸训练主要集中在呼吸体操、腹式呼吸与缩唇呼吸等方面[6]。 可以有效地强化呼吸肌力与耐力状况,降低呼吸困难问题,强化肺功能,由此来达到整体的恢复状况提升。 慢阻肺患者由于气道炎症反应,会容易出现咳嗽、胸闷、喘息与咳痰等问题。 排痰水平好坏直接影响其肺部感染严重程度, 改善其缺氧问题,避免出现呼吸衰竭[7]。 因此,要做好排痰训练,无论是人工操作还是机器辅助,甚至要做好雾化吸入治疗来改善痰液粘稠度,促使药物更好的祛痰。 此外,家庭氧疗也十分作用,吸氧可以有效地提升患者的生活能力,改善预后情况,减少患者由此导致的病死率。 一般情况是保持每天15 h 以上吸氧,保持1.0~2.0L/min 的氧流量管控。 无痛通气也是较好的辅助方式,改善疾病引发的气流受限,改善气道阻力,减少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与呼吸肌疲劳等问题, 由此提升心肺功能,优化患者的生活质量。

除了具体的康复治疗工作,还需要配合必要的健康教育指导,由此来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健康教育工作也需要医护人员共同完成,可以将口头一对一方式与书面方式结合运用。 口头方式可以针对患者个人情况作出指导与监督, 纠正个人不良的认知与行为,提升整体的治疗配合规范性,由此保证治疗方法发挥效果。 甚至可以对该类长期病患与家属进行健康讲座,做好定期的疾病保养知识宣教,由此保证治疗恢复优化的效果,提升指导的整体效率。 由于互联网技术发达, 甚至可以运用网络通信软件做互动沟通,保持沟通的及时性,更好地指导患者与家属。 在具体的肺康复治疗中,需要各方面工作的支持来提升治疗成效,不能仅仅停留在依靠单一的药物治疗理念。 要做好指导工作,改善患者不良行为,配合康复治疗工作顺利开展。 护理人员甚至要懂得必要的心理学、社会学、沟通技巧与法律常识,要提升整体的问题应对解决能力。 要注重患者反馈的关注,做好人性化的操作,提升医护人员与患者各方面的认可度。 要做好医护人员的激励制度管理与责任制管理,提升工作的专业性与积极性。

该研究中, 在FEV1、FVC、FEV1/FVC、6 min 步行距离等观察指标上,观察组各项治疗后改善幅度显著多于参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97.37%,参照组71.0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从结果看出,采用了肺康复治疗的患者可以有效地提升整体的治疗成效,患者恢复速度与效果更为理想,而没有采用该治疗的常规治疗方法,恢复的质量则相对较差,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肺康复治疗可以辅助患者加快疾病恢复速度,减少疾病对患者自身、家庭与社会构成的压力,整体的治疗成效更为理想。

综上所述,慢阻肺稳定期采用肺康复治疗可以有效地提升治疗疗效,改善肺功能,整体的恢复质量更为明显。

猜你喜欢

步行康复疾病
魔方小区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步行回家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从步行到奔跑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