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2 周运动康复对冠心病患者心脏变时性功能和心率恢复值的影响

2020-07-02于宁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性功能康复训练心率

于宁

(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山东济南 250013)

冠心病是临床中高发的心血管疾病,虽然随着近年来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以及各类药物的应用,使得此类患者的病死率显著下降。 然而冠心病患者依然面临着心源性死亡、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心力衰竭等一系列问题, 极大地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而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积极控制并改善其相关危险因素是改善其预后的有效途径。 现阶段对于心血管系统所相应制定的运动疗法已成为目前对于冠心患者有效的治疗手段,有研究发现[1],通过运动训练可提升患者心肺功能并帮助改善冠脉循环,有利于降低病死风险,同时还有助于改善自主神经功能。 该文将着重探究对于冠心病患者应用12 周运动康复治疗方案的临床价值以及对其心脏变时性功能以及与心率恢复值的实际影响效果。 以2017 年8 月—2019 年6月为研究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该院70 例冠心病病例, 以其就诊顺序为标准分组,观察组(35 例):性别比,男∶女=19∶16;就诊时年龄47~86 岁,均值年龄(66.5±0.3)岁;冠心病程2~13 年,病程均值(6.5±0.3)年。 对照组(35 例):性别比, 男∶女=17∶18; 就诊时年龄46~88 岁, 均值年龄(67.2±0.5)岁;冠心病程2~14 年,病程均值(6.4±0.5)年。 2 组线性资料在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的康复指导,即通过口头宣教的方式给予康复训练指导,患者自行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同时鼓励家属积极参与并协助患者开展各项康复训练,在训练期间周期与频率等由患者结合自身情况自行决定;观察组则开展12 周运动康复训练,每周运动次数为3~5 次,同时结合患者的实际耐受度来合理确定运动强度, 患者的康复训练内容有准备活动、康复训练活动和放松活动3 个不同部分, 主要方法如下:(1)准备活动:在正式康复训练之前,需要指导其开展适当的热身活动, 来促进肌肉的伸展和放松,同时改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 适量的热身活动还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血管顺应性,可防止训练期间产生运动性损伤。 在实际活动过程中,可指导患者通过开展柔性运动和低水平有氧运动等方式, 诸如四肢关节活动、适量慢跑以及拉伸活动等进行准备。 通常患者的准备活动时间为5~10 min 左右,再完成准备训练后即可进入正式训练活动阶段;(2)康复训练活动:患者的康复训练期间主要内容包括有氧运动、阻抗训练、柔韧性训练3 个部分,方法如下:①有氧运动:可指导患者通过骑自行车、散步、上下楼梯、划船、慢跑、器械行走以及游泳等方式进行训练,每次的运动时间为30 min 左右,每周开展3~5 次练习,同时在运动过程中合理确定运动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宜。 ②阻抗训练:主要采取循环阻抗力量练习。 主要项目有中等负荷和各类涉及患者大肌群的有效阻抗力量,练习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坚持缓慢,重复和持续的基本原则。 具体的运动方式可采取做俯卧撑、运动器械、杠铃或者弹力带等,患者每次需训练10 组左右机群, 并交替对躯体上部和躯体下部进行练习,每周开展约3 次左右训练。 ③柔韧性训练:通过进行柔韧性训练来帮助改善肢体柔韧度,并提高关节活动度。 避免在训练过程中发生受伤情况,同时降低患者腰背部疼痛和肌肉僵硬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在实际训练过程中,需要对患者各个关节和肢体均进行持续约10 s 左右的有效拉伸,维持良好的牵拉感,以患者无疼痛感为宜。 柔韧性训练时间约为10 min 左右,每周需开展3 次左右的柔韧性训练;(3)放松活动: 在各个训练阶段完成后均需要继续进行10 min 左右的放松活动练习。主要可采取慢节奏有氧运动以及柔韧性练习为主,通过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运动, 来促进其运动系统血液缓缓流回到心脏处,从而帮助心脏逐步适应机体血液动力学的改变,避免产生心脏负荷突然性增加而诱发心脏不良事件。

1.3 评估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心脏变时性功能、心率恢复值的改善情况,其中心脏变时性功能(HRR%):即峰值运动期间心率储备值的百分比(HRR%),常规范围为0.80~1.30%,HRR%<0.80 即表示心脏变时性功能不全, 而HRR%>1.3 则代表心脏变时性功能过度;心率恢复值(HRR1):即峰值心率和运动之后患者第一分钟时两者差值。

1.4 统计方法

该文数据以SPSS 17.0 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计数资料以标准差(±s)、[n(%)]描述,行t、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入组时HRR%、HRR1 均较低,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后观察组的HRR%、HRR1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康复效果比较(±s)

表1 两组康复效果比较(±s)

组别HRR(%)入组时 康复治疗后HRR1(bpm)入组时 康复治疗后观察组(n=35)对照组(n=35)t 值P 值61.03±7.5961.26±8.140.6030.11889.62±7.1974.06±5.299.2820.00112.72±4.1913.01±3.710.1860.09623.92±5.1618.82±3.466.7130.012

3 讨论

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心脏变时性功能一方面与其他各类疾病的发生和进展具有紧密关联外,同时也与心脏功能和运动耐量密切相关,因而通过对心脏变时性功能进行测定,有利于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判定,而变时性功能则是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对于人体心率调节功能的实际反应。 有研究中发现[2-3],当处于静息状态下,人体的自主神经变时性功能是无法通过心率来反映的,因而此项研究需要在患者运动的状态下完成测定。 该次研究当中,观察组开展12 周运动康复训练,从比较结果来看,康复训练治疗后观察组的心脏变时性功能以及心律恢复直的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 这提示,通过运用12 周运动康复训练方案,有利于改善此类患者的心脏变时性功能,能够帮助提升自主神经功能。 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通过积极开展为期12 周的运动康复练习, 其心率水平能够快速达到未进行运动以前的心率水平。 这提示,在12周运动康复训练中能够减少患者异常刺激因素的传入, 并且可帮助强化患者自主神经系统的控制功能。主要原因在于在该运动康复训练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强化心率变异性并改善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度,同时患者的血浆和交感神经活动当中的诸多项指标均得以有效下降。 并且近年来的研究中发现[4-5],冠心病患者通过开展科学的康复训练,机体血液循环可得以有效改善,并且有利于改善其心肌缺氧状态,可显著降低各类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同时对于提升用药治疗效果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分析该次研究结果可进一步发现,患者通过接受为期12 周的运动康复训练,能够进一步提升其心脏的变时性功能以及心率恢复值水平,可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运动耐受性,这对于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疗价值,以及降低心力衰竭等并发症风险等均具有重要意义[6]。

综上所述, 冠心病患者治疗中配合12 周运动康复训练方案可有效提升其心脏变时性功能与心率恢复值。

猜你喜欢

性功能康复训练心率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心率多少才健康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离心率
离心率相关问题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探索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求解
运动与性功能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