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水行舟”法治疗慢传输型便秘津血亏虚证临床研究
2020-07-02王真权罗雯鹏
潘 燎,王真权,罗雯鹏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410005)
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是指由于结肠动力障碍使内容物滞留在结肠而引起的便秘[1]。该病是功能性便秘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发病率约占功能性便秘的45.5%,且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多好发于老年人群[2]。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大便干结,常伴有腹胀、腹痛等。现代医学常用泻药、促胃肠动力药、微生态调节类药、促分泌类药物等治疗该病,但效果有限,长期使用副作用明显,大多数患者的疗效,尤其是远期疗效仍不满意[3]。
STC病程时间长,中医认为久病则虚,该病以虚证为主,虚秘可分为气虚型、血虚型、阴虚型及阳虚型,但在STC的长期病情进展中各型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相兼,临床尤以津血亏虚多见。阴虚血少,津液不足,肠道失润,致使便干质硬,排出不畅,即所谓“无水则舟停”。笔者运用“增水行舟”法,采用我院自制药生血通便颗粒剂治疗慢传输型便秘津血亏虚证,并使用西药莫沙必利片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7月期间就诊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肛肠科及消化科诊断为慢传输型便秘津血亏虚证的52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年龄28~89岁,平均(67.2±3.9)岁,病程1~38年,平均(20.3±6.9)年。对照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年龄26~90岁,平均(66.8±4.2)岁,病程1~40年,平均(21.9±8.2)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实验由我院伦理委员会予以批准,患者具有知情权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1.2.1 STC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13,武汉)》[4]中罗马Ⅲ标准功能性便秘的诊断,并排除排便障碍型(出口梗阻型)便秘,结合STC的临床表现,自行拟定如下:必须包括以下两项或两项以上:①至少25%的排便为干球粪或硬粪;②至少25%的排便有不尽感;③至少25%的排便感到费力;④排便少于3次/周。
不服用泻药时很少出现稀便且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IBS)诊断标准及其他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便秘。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且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1.2.2 津血亏虚证诊断标准 参照《便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5],并见阴虚秘及血虚秘的证候,自行拟定主症:大便干结、排便困难。次症:口干少津、头晕心悸、形体消瘦、手足心热、心烦少眠、口唇色淡。舌脉:舌质淡红、或有裂纹,苔薄白或苔少,脉细弱。证候诊断为主症具备+次症1项,结合舌脉即可。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STC及津血亏虚证诊断;②年龄18~90岁,男女不限;③病程≥1年;④4周内未采用过便秘治疗药物或其他治疗;⑤患者具有良好的依从性,自愿参加,并取得签署的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诊断为结直肠肿瘤、肠道器质性病变、出口梗型或混合型便秘患者;②药物性便秘或IBS导致的便秘患者;③妊娠或哺乳期便秘者;④严重精神病患者或认识功能障碍者或沟通能力欠佳者;⑤具有严重不良生活习惯者;⑥合并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损伤的患者;⑦同期采用其他中医治疗措施,影响疗效判断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饭前口服莫沙必利片(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0.5 mg/次,3次/日,治疗组患者开水冲服生血通便颗粒剂(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自制药,由何首乌、白术、生地黄、决明子、大黄、当归尾、白芍、瓜蒌皮、瓜蒌子、桃仁、枳壳组方而成),8g/次,2次/日。患者每周复诊1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
1.6 观察指标
1.6.1 便秘主要症状评分 参照《便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5],主要症状包括粪便性状;排便费力;排便时间;下坠、不尽、胀感;排便频率;腹胀。粪便性状参考Bristol粪便分型标准[6]:Ⅰ型,坚果状硬球;Ⅱ型,硬结状腊肠样;Ⅲ型,腊肠样,表面有裂缝;Ⅳ型,表面光滑,柔软腊肠样;V型,软团状;Ⅵ型,糊状便;Ⅶ型,水样便。评分标准见表1。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评价。
表1 便秘主要症状评分标准
1.6.2 平均每周自发完全排便次数(SCBM) 每周复诊时评价。
1.6.3 结肠运输实验 口服一枚标志物胶囊,分别于24 h、48 h、72 h记录标记物残留在肠道内的数目,治疗前后分别评价。
1.6.4 生活质量评分 便秘患者专用生活质量自评量表(PAC-QOL)[7],包括生理、心理、便秘相关焦虑、对治疗的满意度,总分140分,评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差,理论最低分为28分。治疗前后分别评价。
1.7 疗效标准
参照《便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制定。痊愈:症状改善百分率≥80%,排便1~2天1次,排便通畅无困难,便后无残存感;显效:50%≤症状改善百分率>80%,大便3~4天1次;有效:便秘症状有好转,30%≤症状改善百分率>50%;无效:便秘症状无改善,症状改善百分率不足30%。
1.8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与积分有关的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性别比较分析用χ2检验。所有计量资料均以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5%,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便秘主要症状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各主要症状评分均明显下降,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便秘主要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便秘主要症状评分比较 次)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2.3 两组患者平均每周自发完全排便次数(SCBM)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SCBM次数第1周稍多,但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2、3、4周的SCBM次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后SCBM评分比较 次)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结肠运输实验结果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在24 h、48 h、72 h残留标志物比例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24 h、48 h、72 h残留标志物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组别例数(n)时间24h48h72h治疗组对照组2626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79.85±12.7450.34±9.43①②80.18±14.6366.72±12.69①69.33±17.2821.47±6.05①②67.84±11.9137.38±6.55①28.29±15.406.07±2.19①②27.80±17.9114.80±3.05①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下降,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生活治疗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2.6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STC的病因错综复杂,在世界范围内至今仍是一个难题。现代医学多采用刺激性泻药治疗为主,虽能短暂缓解排便困难,但复发率高,反复多次易引起大肠上皮损伤形成泻剂性结肠炎,长期滥用泻药会使结肠正常传输功能受损[8],使治疗更加困难,而骶神经刺激和生物反馈等新技术的临床疗效仍然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持,外科手术近期效果明显,但仍存在复发率高、创伤大、术后多种并发症等劣势。
中医药对STC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STC病程时间长,中医认为久病则虚,便秘大多以虚证为主,津血亏虚为其突出特点。津血亏虚则肠道失润,致使便干质硬,排出不畅,即所谓“无水则舟停”。“增水行舟”法是众多古代医家作为中医治疗便秘的一种方法,为历代医家所沿用,收效十分显著,为中医学润下法的范畴[9]。“增水行舟”之大法发挥中医以治本为主,标本兼顾的优点,使得便有所主、秘有所导,犹如“水涨则舟行”,对于治疗STC具有显著且持久的疗效优势。我院自制药生血通便颗粒剂中首乌补益精血、润肠通便,生地滋阴生津、润肠通便,大剂量白术健脾肾、助运化、导积滞,三者共为君药,补血生津益气以行舟;决明子性味苦寒,润燥滑肠,为臣药;当归、桃仁补血活血,白芍养阴以补津血之不足;瓜蒌、枳壳利气宽肠,通导大便,大黄泻下通便。全方滋精血津液,润肠道枯涩之功,兼以通调气血,补中有通,通中有补,诸药和缓有力,力达脾胃肠腑,运化水谷,通调水道,濡润肠腑,使得便有所主、秘有所导。
本研究表明,增水行舟法治疗慢传输型便秘津血亏虚证,具有标本兼顾、奏效迅速持久、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小等优势,值得临床应用。但由于本研究观察病例基数偏小,统计分析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大样本患者的具体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另外受时间限制,未能对本研究患者做治疗后回访,药物的中远期效果暂且不能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