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蒙古地区博物馆的文化特色及发展趋势的思考
——以内蒙古博物院为例
2020-07-01包蕾
包 蕾
(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
在汉语中“博物”一词通常被理解为见识广博,知识丰富。研究表明:“现存最早可见的‘博物’一词出现在《左传·昭公元年》之中,用来形容郑国大夫子产通晓众物”[1]。与之相比,将“博物”与“馆”连成一个词来命名一种文化教育机构则是一种新颖之举,“博物馆”一词在汉语中出现距今仅不过一百多年的时间。
“公元前三世纪,托勒密·索托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创建了一座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神庙,这座‘缪斯神庙’被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2]。如今英文当中的博物馆一词,也正是由希腊文的“缪斯”演变而来。17世纪后期,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出现。成立于1753年的大英博物馆是全世界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大型博物馆。1905年1月14日破土动工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第一座博物馆。中国的博物馆事业从萌芽到如今的蓬勃繁荣,在短短百年间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经济快速发展与政府大力扶持,中国博物馆事业在质量与数量上都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阶段。如今我们已经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发展水平作为衡量这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为适应内蒙古地区文化事业的飞速发展,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提出了特色博物馆体系建设这一构想。特色博物馆体系建设,是一个全局性的系统工程。其首要的一点,就是坚持内容特色化,选择符合内蒙古地区文化特色的展览内容。内蒙古博物院是国家一级博物馆,由陈列展厅区、观众服务区、文物库房区、业务科研区以及多功能厅等各部分组成,设备先进,功能强大。
一、文化特色
内蒙古博物院所体现的草原地区文化特色,包括历史文化特色、民族文化特色等几个方面。
(一)历史文化特色
早在旧石器时代,内蒙古地区就有古人类活动,迄今为止发现了很多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最早可追溯到距今大约5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大窑遗址,可以说内蒙古地区历史源远流长。受地理环境的影响,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先民们“或营游牧,或事农作,或业狩猎,或兼而有之,异彩纷呈”[3]。《史记·匈奴列传》:“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这是有关内蒙古地区的首例文字记载。匈奴、东胡、鲜卑、乌桓、突厥、柔然、回鹘、契丹、室韦、女真、党项、蒙古、满等少数民族一一登上这片广袤的舞台,随着历史的变迁,各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相互交流融合,赋予内蒙古以绚烂辉煌而又独具特色的历史风貌。
内蒙古博物院以“草原日出”、“草原雄风”、“草原天骄”、“草原烽火”四个基本陈列纵向梳理内蒙古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名为“草原日出”的专题陈列以内蒙古地区新石器时代文物为主,涵盖了中国古代北方草原先民新石器时代的农耕、狩猎、制陶、居住、饮食、服饰、丧葬、宗教等内容,向观众展示了一盏由中国古代北方草原先民点燃的文化启明之灯,突出体现了草原文明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草原雄风”则为内蒙古古代民族史陈列,承接“草原日出”展出继草原先民之后,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等北方游牧民族的文物精品,突出表现了红山文化和辽文化,向观众讲述了草原文明形成、发展与逐步走向辉煌的漫漫历程。伴随着历史的进程,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诸部,建立大蒙古国,废弃原有的部落体制而转改为实行分封。在历经蒙古汗国以及元朝的统治之后,内蒙古地区的诸多少数民族都融合进蒙古族之中,“蒙古族成为内蒙古草原上唯一的游牧民族,此后历明清500余年而不变”[3]。“草原天骄”做为古代蒙古族通史陈列,记述的就是从蒙古族起源到蒙元时代再到明清时期近千年的完整脉络,表现了今天内蒙古的主体民族——蒙古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其波澜壮阔的历史。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和蒙古族建立统治的元朝为亮点,是整个博物院中最具特色,最令人瞩目的展览。“草原烽火”展现了自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内蒙古的社会状况和革命文物,是内蒙古现代革命斗争史陈列。重点表现受到压迫、剥削的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共同流血奋斗,最终取得民主革命伟大胜利的过程,是一部艰苦卓绝又深具民族特色的革命斗争史。
(二)民族文化特色
内蒙古是个多民族地区,在古代这里曾生息繁衍过几十个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伴随着诸多的社会变迁和战争,一些民族被另一些民族所征服、所融合,也有一些民族迁徙他乡。内蒙古地区众多的古代民族逐步演变为当代现有的民族。这些民族不仅为内蒙古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更留下了无数富有独特民族特色的珍贵文化遗产。“蒙古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翰尔族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曲艺、绘画、雕刻、文艺作品、民间工艺、体育以及极具民族特色的民族习俗和风情,使得内蒙古的民族文化在全国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4]。
内蒙古博物院立足地区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以“草原风情”展厅为内蒙古近代民族风情陈列,展出数百年来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满族、回族、朝鲜族、以及汉族共八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文化艺术、风尚礼仪、宗教信仰等风俗,对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以及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内蒙古博物院更别出心裁的设计了许多专题展厅:以“风云骑士”为名的内蒙古古代鞍马文物专题陈列,展现了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驯马、牧马的历史。陈列中精美的马具、马对中原经济文化的影响以及历代骑兵兵器等内容,让人充分体会到什么“马背民族”的含义,使人惊叹于北方草原民族的智慧与英雄气概;以“草原服饰”为名的内蒙古古代服饰文物专题陈列,反映出北方草原民族特有的服饰风格,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以“苍穹旋律”为名的内蒙古古今歌舞艺术专题陈列,展现了北方草原数千年生生不息的歌舞传统,反映了内蒙古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风采的民族艺术,更有互动设计,让观众切身体会“活态传承”,是内蒙古博物院贯彻落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的重要体现;以“草原华章”为名的内蒙古古代文化美术文物专题陈列则向观众展现了新石器时代至清代数千年来北方草原民族的岩画、碑石、石雕等文物,其中包含着文化与经济、战争与和平、艺术与生活等诸多内容,无一不体现出北方草原民特有的风格。
二、发展趋势
博物馆作为承载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文化载体,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思想水平的提高,也在不断地自我完善,以期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需求。现从人性化与数字化两方面分析内蒙古博物院的发展趋势。
(一)人性化
“人性化”概念进入中国的时间较晚。是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首度提出“人本主义”(德文Anthropologismus的意译,又译人本学)这一概念,后由此衍生出了“人性化”的理念。从博物馆的整体设计来看,“人性化”概念要求博物馆不仅局限为一个单一的展览空间,更要求博物馆发展成为满足社会大众对教育、鉴赏、休闲、娱乐需求的高品位公共场所。
在博物馆中,展览空间担负着主要角色,对展品的观赏、研究、思考是博物馆的主要内容。但在此基础上博物馆的功能应顺应“人性化”理念日趋复合化,配合展览空间可建设诸如图书资料室、影音展示厅、纪念品店等,使博物馆成为一个可以提供多种文化活动与服务设施的综合体,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多功能文化场所。
从内蒙古博物院的整体设计来看,“人性化”概念已经初现端倪。除陈列展厅区以外,还有文物库房区、观众服务区、业务科研区及多功能厅等各部分组成。文物库房、文物养护中心、古今生物标本修复室、陈列展览制作室、技术资料信息中心、学术研究室、青少年活动中心、行政办公室、大型多媒体会议室等设施与陈列展厅相辅相成,初步实现了博物馆的功能优化。内蒙古博物院不仅是面向观众的展览场所,更是文博人进行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历史文明发展进程的学术场所,同时还是传统教育机构以外别开生面的大讲堂。
“人性化”理念不仅体现于博物馆的整体设计,更体现在博物馆及其工作人员为大众提供的公共服务之中。虑他人之所虑,急他人之所急,忧他人之所忧,这样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的思想不仅体现在博物馆所担任的公共职能上,更体现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言行举止和所提供的每一项服务之中。于内蒙古博物院而言,“人性化”已经不是书于纸面之上的要求,而是流动在每一位敬业的工作人员心中的职业精神。
(二)数字化
“作为一种新型的博物馆,数字化博物馆最早产生于美国,其机缘是美国在国家政策主导和公共资金支持下实施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工程”[5]。所谓“数字化”,简单理解起来就是将诸多复杂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方便以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统一处理。到如今,尽管已经过去了20多年,人们对于数字化博物馆依旧存在着不尽相同的理解,数字化博物馆仍尚无一个准确的定义。但国内外众多博物馆已经开始有意无意的将“数字化”的理念运用到博物馆的建设、管理之中。
1998年,河南博物院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成为中国首个独立拥有自己网站的博物馆,也由此引发了各大博物馆建立网站的热潮。如今在中国,不仅省级以上的重要博物馆基本都拥有了自己独立的网站,许多有特色的小型博物馆也把网站建设作为自己发展的重中之重。除却网站建设,“数字化”理念更深入到藏品的管理研究之中。“2001年9月,中国国家文物局在财政部的支持下,开始了‘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这是中央一级的行政管理部门的首次进行的博物馆数字化工作”[6]。
内蒙古博物院作为书写中国北方草原沧桑变迁与文明发展的“百科全书”,于2010年对600余件(套)馆藏文物进行了激光三维数据采集与建模,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使传承古老文明的珍贵藏品信息得以永久性的保存。
图片来源:《内蒙古博物院馆藏文物三维数据采集及成果应用初探》
三维数据采集的应用及成果为文物的研究保护、虚拟修复以及展示陈列开辟了新的思路,如今的绝大多数博物馆已在展厅中多多少少应用虚拟技术模拟真实场景,利用声音与图像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完成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但由于技术、经费、人才资源等方面的限制,“数字化”在博物馆的应用依旧停留在探索阶段。如何使现代信息技术在博物馆中得到更充分、更有效的应用,仍然需要我们深刻思考、切实探索。
三、结语
总而言之,内蒙古博物院集现代元素、地域特征与民族特色于一身,集中展现了中国北方亿万年来的生态变迁史与草原文明发展进程。它不仅是内蒙古地区首屈一指的代表性博物馆,更是一部浓缩了内蒙古地区历史的“百科全书”,同时也是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标志。内蒙古博物院在以后的发展中,应该更加注重观众的消费需求,引入先进的营销理念,更广泛地融入社会,不断增强休闲功能,充分地发挥博物馆的陈列展示、教育、文化传播的功能,为广大民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深受百姓欢迎的文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