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互促研究
——基于贵州省荔波县三个村的调查
2020-07-01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研究课题组
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研究课题组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205)
一、问题意识与研究路径
随着当前精准扶贫政策的不断完善和精准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乡村社会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农村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逐渐打破了各自单线发展传统,形成相互融合、协同推进的格局。在新的时期,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的发展走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可以看到,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村庄,发展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好。文明、美丽、宜居、发展对于乡村来说不再是遥远的梦。但农村的整体改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实现,一些明显的矛盾问题仍然存在。如何破解难题,促进农村发展,仍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在经历了经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大扶贫阶段以后,中央政府根据我国现实的基本国情实施了精准扶贫政策。要实现基层党组织与精准扶贫的互促,基层党建也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一个重点。
贵州省荔波县经过近些年来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增比进位综合测评继2014年起连续4年在全省同类综合测评县市区中位列第一,但如何更好地支持和促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带动扶贫,让精准扶贫与党建相互促进,这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近年来,荔波县全面地提升党建工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大力地推进党建对县、乡、村三级的协同扶贫指挥,不断促进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机制体制的创新,荔波的改革与创新为我们提供了实践的样本,也为我们研究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的互促机制提供了一个窗口。通过对荔波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的调查,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基层党建改革与精准扶贫实施的状况、困难和问题,更加清楚地认识当前政府对促进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的深度融合的努力、难点及发展方向,这不仅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振兴提供经验支持,也为进一步为我国彻底摆脱“贫困陷阱”(poverty trap)[1]提供了主攻方向。
关于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的互促研究,最早在1995年唐月忠唐兴文发表的《农村党建要注意抓好扶贫工作》一文有所提及,文章针对农村和农村党员生活贫困的现况,提出“农村党建和农村扶贫两手抓”[2]。近些年,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贯彻和落实,专家学者们围绕“精准扶贫”“基层党建”做了大量的探讨研究,使关于党建扶贫的研究成果快速上升。通过中国知网以“党建扶贫”为主题词检索到文献的数量为338篇,其中核心期刊占27篇,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的文章占5篇,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支持的文章占2篇,浙江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支持的文章占1篇。检索到的论文时间跨度为1995年至2019年,从1995年到2014年每年发表关于“党建与扶贫”的文章都在1-4篇以内,呈现出一个比较平稳的状态。2013年11月,习近平主席提出精准扶贫思想。随后,各地召开的多项会议中多次提到 “党建与扶贫”的问题。2015年以后,关于“党建扶贫”的研究成果明显增加,最高值在2019年达到105篇。课题组在中国知网对有关党建与扶贫研究的40个主题的文献进行检索,排在前10位的主题及其文献量为:精准扶贫(102篇)、贫困户(90篇)、扶贫攻坚(48篇)、基层党建(45篇)、基层党组织(32篇)、党组织(31篇)、工作队(28篇)、村党组织(24篇)、扶贫开发(23篇)、结对帮扶(22篇)。总体来看,关于党的建设和基层党建各项工作的研究较为充分,但是对于党建与扶贫专题的研究还不够充分。由于研究时间较短,学术界对于很多问题的研究还不够透彻,研究的方面也不够完善,虽然对党的建设和基层党建工作有了比较充分的研究,但对于党建扶贫方面的研究力度还是不够。近些年来,专业学者们对于党建扶贫方面的研究大多是用理论研究的方法去论述“党建”与“扶贫”的辩证关系,如卡力比登·力提甫则论述了“党建+扶贫”的双赢理论意义,他认为“党建工作的提升有助于提升扶贫的精准性;而扶贫也为党建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改进建议”[3]。相对于理论研究,实证调研的成果比较少。实证调研视角主要在于精准扶贫,对党建扶贫模式的介绍和经验总结,有利于改进和完善党建扶贫工作。这类调研视角多坚持问题导向原则,采取先进行实地调研与考察,再对其进行总结与分析,最终得出一定的结论的方法。对党建与扶贫的具体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党建扶贫的模式、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促进实效的措施等方面。
研究模式主要以分析党建+XX为标志,主要是把基层党建与农村当前所在的实际结合起来,发展属于本村的“党建+”的多种特色模式,以促进乡村经济等多方面的发展。如陈珏认为“党建+产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党组织+带头人+贫困户、党组织+新农村建设、党组织+社会维稳等做法有助于积极探索创新型党建扶贫模式”[4]。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总结归纳四川省开江县的党建扶贫模式后,他们认为“党建扶贫双推进模式是一种新模式,更好地有利于扶贫资源的有效整合,扶贫力量的集中、党建扶贫体制机制的健全,更好地发挥集聚效应”。[5]“党建+”模式能够使基层扶贫力量更好地集中,更好地发挥基层群众与基层干部的集聚效应,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基层党建的发展存在着多种问题,如农村基层党组织结构参差不齐、基层干部老龄化、工作内容贫乏等。对这些问题,学界主要是从党组织、党员、贫困群众角度来讨论,同时也有人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来讨论。黄华松认为“党建扶贫工作中存在任务认识不到位,服务意识不强、后备队伍建设难、产业支撑不力等问题”。[6]从社会层面,王荣菊认为“存在将党建和经济社会发展割裂、分离,过度强调增收增产;缺乏创新思路,不能引领贫困群众;容易受宗族、家族、亲属关系影响等问题,降低了党建扶贫的质量和效果”。[7]
在农村基层党建的工作中,影响农村扶贫工作的因素有很多。学者主要是从主观与客观两方面分析了影响党建扶贫工作的因素。主观因素方面,研究者们主要从党组织与党员干部本身的角度来说,晁忠丹等指出“党组织队伍结构不完善、党组织党风建设弱化、党员干部能力素养不足、缺乏深入群众进行实践等是制约党建扶贫工作的主要原因”。[8]客观因素来说,研究者们主要从党员干部的工作环境、收入等问题来说明,黄厅厅等认为“增收渠道的缺乏、内生动力的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都是制约党建扶贫工作的影响因素”。[9]
对于提升党建扶贫实效的措施,很多学者基于自己的研究也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提出不同见解与看法。主观方面,研究者认为需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建设,发挥党员的积极主动性。申鹏等认为“要充分发挥党建的制度优势,真个好党组织的力量,充分发挥党员的积极性”。[10]客观方面,研究者强调要结合当前的制度和社会形态,加强周围环境资源的有机整合。张莉等提出“以规划、城乡、区域三统筹,组织、政策、项目和社会资源四整合来推动党建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11]徐明强等提出“将党建工作与具体政策执行有机的结合,克服党建扶贫工作中的内卷化和形式主义弊病”。[12]
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不断推进,国家和政府不断地加强对党建扶贫工作的投入,学者们也对党建扶贫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使党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以前较窄的研究视角,到现在从多方面的研究角度,为党的基层党建扶贫工作找出了多个问题,并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方法与途径,使党建扶贫工作不断地完善,促进了党的党建扶贫工作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党的相关政策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对于党建扶贫的研究,我们要紧随时代发展的潮流,结合当前农村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同时也要结合互联网发展的便利,来对党建扶贫进行更加全面的研究。
二、当前荔波县基层党建的建设与精准扶贫的进度及其现状调查
近些年来,荔波经历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革命性变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高达45.1%。但农村人口所占的比率仍然很大,截止2018年年末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6166人,全年减少贫困人口16646人。但总体来看,荔波全县贫困人口占比还是很大。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能否稳步提升,是影响荔波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政治稳定的重大问题。新时期,为了解贵州省荔波县精准扶贫成效与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互促状况,课题组对贵州荔波县开展了社会调查,这次共调研了3个村庄,典型访问12人,问卷调查100多位村干部与村民,涉及镇政府、村委会等多个职能部门,县、社区(村)等多个管理层次。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32份,有效问卷率为88%。调查发现:
(一)公众参与度有所提高,但效果欠佳
村委会尽可能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村民参与的机会与渠道变多。近些年,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的深入,上级党组织加强了基层党建,也更加重视群众的意见。群众是否支持配合参与扶贫工作,是影响扶贫工作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调查问卷显示,调研组走访的三个村庄的村民主要是通过他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亲身体验来了解党建扶贫工作的,例如基层干部为了让群众更好并及时地了解党的扶贫政策,开展了诸如院坝会、村民大会、党员大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吸引村民们参与其中,亲身领会和了解党的扶贫政策;基层干部也会在网络通讯工具上及时宣传党的政策,在对群众进行入户走访时,也会亲口向村民宣传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
表1 村民对基层党建与扶贫工作的了解的调查
村委会组织的活动的效果如何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当地村干部表示,每次开院坝会、村民大会本村基本上有一半以上的人会来参加。但是我们调查发现,村民虽然参与院坝会,但多数村民认为自己就是单纯去参加一个院坝会,凑个热闹;村干部也认为我只要按照上面的要求把这个会开了就行了。因此对基层党建活动村民实际的参与度是不够的。
(二)群众对基层党组织工作基本满意,但结构问题突出
过半数村民对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较为满意。基层党组织是帮助贫困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直接引路人,他们时刻了解群众,时刻关心群众,能够在工作与日常生活中与群众打成一片,在与群众融洽相处的过程中,把扶贫的措施落到实处,把扶贫的好处带给群众。群众能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基层干部的用心,感受到扶贫政策带来的经济实惠,所以他们对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还是比较满意的。
表2 对村民对基层干部满意度的调查
过半数的村民主动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较高。在入户走访调查的过程中,很多村民都说只要村干部带领我们做得好,我们就一定会紧跟着村干部的步伐走。村民们都有较强的责任意识,他们希望自己能主动参与到建设家乡的过程中,希望能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表3 对群众积极性的调查
过半数的村民和基层干部认为,基层党组织的结构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基层干部队伍老化,年轻的后备力量不足的现象在农村非常普遍。由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环境相对于城市比较恶劣,多数年轻干部不愿意留在基层,即使少数能留下来,也只是以此作为跳板,过几年还是会调走。现在在农村很多地方,都是老一代基层党员在岗位上坚持,但是由于工作内容量大,工作难度高,且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现在通讯网络对基层工作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也就对老一代基层党员要求越来越高,但是老一代基层党员在思想观念、创新能力上都亟需进一步与时俱进。很多村民和村干部表示,农村的脱贫攻坚工作亟需要新鲜血液注入,为农村扶贫工作增添新的活力与新的动力。同时,在现在的农村基层岗位上,还是有些人存在这样的思想,认为自己在村里任职就是一个金饭碗,因此就不安心党务工作。
(三)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但农村就业问题仍然存在
基层党组织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发展乡村经济,推动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需要基层党组织发挥统筹协调和带动引领作用,将当地的特色资源、优势项目与新型技术、科技创新实现融合,借助国家扶贫资金与扶贫政策,发挥乡村的地域特色和优势,助力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让贫困户在农村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享受利润分红,从而促进生活水平的提升。
表4 对基层党组织工作问题的调查
农村外出务工人数仍然占很大比例。在脱贫、扶贫的目标任务下,农村基层党组织非常重视当地的产业支撑项目,将特色产业、生态旅游与招商引资相结合,虽然产业发展起来,也为农村提供了相应了的就业岗位,但岗位数量有限,工资也不高,很难维持务工人员的家庭基本生活开支。从我们调查的三个村庄发现,当地产业发展提供的就业岗位大多数都具有季节性,一般都是在育苗、施肥、采摘、收割等时期要大量的务工人员,日薪基本为80-100元。因此村集体发展产业,对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就业带动作用还是不大。在家庭经济压力下,他们还是会选择外出务工。但是,我们还了解到,农村产业的发展,为留守在家的妇女和有劳动能力的老人提供了一个在家工作的就业机会,让他们在家中就能为家庭增加一份经济收入来源。
表5 对村民家中是否有外出务工人员的调查
第三,村民们很愿意留在家乡工作。在我们入户调研中,很多村民都表示,如果家里有好的就业机会,或者留在家里工作能保障家庭的基本开支,自己是非常愿意留在家中,这样既能照顾老人,也能照顾小孩,同时也能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影响当前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互促的主要因素分析
虽然贵州省荔波县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奋斗,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前进,使全县发展面貌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改变。但是我们的调查数据也显示:要使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的互相促进,确保圆满完成精准扶贫任务,还有相当长的道路要走。具体而言,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矛盾
在一定意义上讲,干群关系是党群关系的内容具体化,是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问到村干部与村民关系如何时,很多村干部都抱怨群众对基层干部的工作都不理解。其具体表现在:一是村民认为村干部拿着国家的工资,很多好的政策与优惠都是自己享受了。二是驻村干部对乡村里面的情况不够了解,与群众的关系也不够融洽,不能及时了解和反映村民的问题,导致村民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反馈。在访谈中,有些驻村干部谈到,他们刚来村进行入户调查时,很多村民都不愿意与他们交谈,更有甚者,看见驻村干部入户调查时,村民直接把门关上,以此来表示不欢迎驻村干部入户了解情况。三是群众对服务型干部的需求与村干部服务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突出。有些村干部由于思想文化素质偏低或者由于待遇较差,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工作长期陷入被动应付或者不作为的状态,不能及时反馈和满足群众的愿望需求,从而加深了干群关系之间的矛盾。
(二)管控性扶贫与被动性扶贫的张力
围绕精准扶贫工作中心,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补齐民生短板是基层党组织的责任。促进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的深度融合,这不光要重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还更要关注农村居民的思想问题,在做精准扶贫工作的时候,既要重视产业扶贫、项目扶贫,更要重视群众的思想扶贫。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很多村民还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和安贫乐命、不求进取的观念。部分贫困群众自身努力脱贫意识不强,过度依赖党委政府扶持,只想单纯依靠政府的补贴过日子,没有靠自己努力改变家庭贫困面貌的雄心壮志。更有甚者,有些贫困户的攀比心重,只要看见其他的贫困户有了他们没有的东西,他们还会跑到村委会质问村干部为什么别人有,而我没有。在当前现实中,贫困群众在思想上的问题,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一个阻碍。同时,在扶贫工作中,基层干部也存在工作方法简单的问题。为了按时完成上级安排下来的工作任务,有的基层干部不做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没有及时地、详细地向村民解释相关政策,让扶贫政策真正深入人心,而是强制村民按政策规定做,最后导致村民因不理解政策或反感村干部的强硬态度而产生逆反心理,影响了政策的执行效果。
(三)村合作社能力有限与产业持续发展难的冲突
近年来,国家从政策上、资金大力扶持农村产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在帮助农民创业增收上,也提供了动力。调研发现,荔波县朝阳镇洪江村采用“党支部+合作社”模式扶贫,洪江村党支部成员同时担任合作社成员,在党支部成员身兼两职的过程中,不断地发挥党员优势,建立健全合作社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为经济合作社寻求各项资源,完善经营管理方式,扩大产品的销路,从而增加经济合作社的创收能力,达到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目的,使农村的经济快速发展起来。但是这种新模式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党支部成员兼任合作社成员,就相当于基层党组织来管理村合作社。但是,由于党支部成员以前只负责村级的管理工作,缺乏经营村合作社的经验,合作社发展起来之后,难以扩大市场,合作社产品的销路成为一个重点难题。另一方面,“党支部+合作社”没有专业的公司和技术人才来做管理和技术指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作社的经营发展存在很大的风险。但其风险的最后承担者是农民,农民把土地流转给村合作社,让合作社来集中管理,一但合作社经营失败之后,农民既无法得到自己应得的分红,也因为土地的流转耽误了自己正常的农耕农作。
四、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互促的发展方向
“农村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度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现实需要综合发展的结果。”[13]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关注点之一,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怎样才是真正互促?首先应该是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两个子系统所包含的各部分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新的有机的系统。具体到操作和实施过程中,调研发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促进基层党组织的目标建设与精准扶贫的目标相结合
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建设与精准扶贫任务的完成都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长远的规划和精细化管理。要促进基层党组织的目标建设与精准扶贫目标实现,首先,要找到二者的共通之处,从相似之处着手。其次,对两者进行管理,制定目标,把大目标分成多个小目标,把每个小目标做好。最后,监督检查,确定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精准扶贫目标开展同步进行以实现两者的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同监督。这样既能避免农村基层党组织把目标设置的太超前或者太滞后;也能要求精准扶贫工作做到“精准”,实现精准识别、精准入户、精准脱贫。
(二)促进基层党组织的思想作风建设与基层群众的思想脱贫相结合
基层党组织的思想作风问题关系到精准扶贫工作能否顺利的完成。重视对基层党员的思想的管理,开展“三会一课”“党员大会”等一系列思想教育活动,逐渐消除党员干部思想迷茫、工作涣散的现象,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和工作能力,让党员真正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从而激发群众的主动性,让群众在党员的引领下逐步改变等靠要的思想,从要我脱贫转变到我要脱贫。
(三)促进基层干部的管理与贫困群众的利益相结合
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制度落实的关键点是要强化执纪问责,精准扶贫则要严抓精准识别和精准落实。一方面,要完善基层党员干部工作的问责机制,强化问责制度的落实,让基层群众的利益得到根本的保障。目前有一些村干部尚有“天高皇帝远”的想法,认为在自己的小角落就可以不用认真负责,对群众的利益也不上心。另一方面,切实保障群众的利益,让群众得到自己所应该得到的,不让违法乱纪者有压榨群众利益的空间。因此促进基层干部的利益与贫困群众的利益相结合,是当前我们必须要重视的。
五、让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的互促走向深度融合的实现路径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中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互促的深度融合中面临基层干部结构不合理,农民思想观念转变较慢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当前荔波推行的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互促行动是新时期富有地方创新和特色的典型探索,虽然还存在进一步突破和完善的空间,但在实际改革方面确实取得了重大进步和经验。因此基于荔波的经验总结和基层党建、精准扶贫的理念指导,我们认为,乡村振兴中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互促过程中实现深度融合需要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基固本,夯实脱贫攻坚组织基础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真正把党的相关政策在农村落实的关键所在,是基层群众的脱贫路上的直接带路人。为此,一是要优化党组织结构,积极推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模式。二是要积极吸收新鲜、年轻的血液深入基层工作中来,为基层工作增添新的活力与新的思想。三是要明确基层党组织的责任,加强基层干部的责任意识,强化问责机制,让基层党员做到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四是提高基层党员的专业素养,带领他们参观学习优秀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定期开办培训大会,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
(二)纠正错误思想,激发村民脱贫动力
从古代开始,农村居民一直生活在同一个地方,与世无争,过着小富即安、得过且过的生活,他们的这些思想可能一直持续到现在,认为生活的很好,我为什么要改变现状,去追求一种自己不熟悉的生活。这时,就需要村干部出力,从细微治理上感动老百姓,带领群众致富,在无形中为党树立良好的爱民形象。一方面,实行“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帮扶,及时入户了解群众基本情况,与群众做朋友,在仔细掌握群众的真实情况之后,积极调动自身的责任心和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的能力,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困难群众,让贫困群众走上脱贫之路。另一方面,用成功的实践打动群众,也要用失败的实践提醒群众,让群众信任村干部,在打动的过程中逐渐转变群众的错误思想。最后,要多次组织院坝会、村民大会或者小组会,在大会上,宣传国家政策,及时纠正群众的不正确思想,为其他村民做个示范、警醒作用。
(三)互联网+党建+扶贫,促进深度融合
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正在慢慢改变我们的生活。互联网作为新兴的时代产业,具有很多其他产业所不可及的优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我们要学会并探索互联网在促进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进度中的作用。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基层干部要学会利用互联网思维与互联网手段有针对性地为贫困户制定帮扶措施,如建立微信群或者QQ群,一方面,让村民能及时地在群里反馈相关问题,村干部得到及时地了解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村干部在群内及时发布各种国家相关政策,让村民不用出门就能及时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同时党员干部不断在网上学习相关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能力,完善党建管理体系,打赢脱贫攻坚战。最后也要不断建立健全网络宣传监督平台,将扶贫成效与成绩不断宣传,将扶贫问题不断反馈并不断解决。通过网络宣传,让群众可以在网上成为一位扶贫成效监督员,监督政府的网上宣传是否有虚假宣传和夸大宣传,对于自己不够了解政策,可以快速地询问有关部门,同时相关部门也能及时地给人民群众解答疑问。